[摘 要] 兒童文學譯作是我國兒童文學讀物的亞系,對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兒童文學翻譯研究長期處于文學翻譯研究的非核心區域,有待進一步加強。《哈利·波特》作為國外暢銷兒童文學作品,自2000年引入中國后,迅速在國內廣大兒童中傳播開來。通過反思《哈利·波特》的翻譯過程,從多維角度剖析兒童文學譯介的有效策略,為未來世界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譯入和中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傳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 鍵 詞] 兒童文學譯作;翻譯研究;翻譯策略
西方兒童文學從18 世紀開始逐漸發展起來。此類作品通常主題清晰、故事情節有趣、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兒童閱讀。西方兒童文學作品逐步通過翻譯引入國內,受到了我國兒童讀者的歡迎,也是我國兒童文學讀物的重要來源[1]。兒童文學翻譯作品有別于一般成人文學作品,既要達成一定的知識、情感、技能和審美等目標,又需具備童真童趣,做到寓教于樂;也有別于一般國內兒童文學作品,它可以讓兒童體驗異域風情,培養國際視野,滋養兒童全面成長。不同時期均有大量兒童文學作品引入國內,例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幸福王子》《鐵木爾和他的隊伍》《哈利·波特》等。J.K.羅琳(J.K. Rowling)是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其代表作《哈利·波特》至今已發行7冊,全球累計銷量超5億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讀物之一[2]。本文以J.K.羅琳《哈利·波特》譯著作為案例,通過挖掘《哈利·波特》在翻譯層面受到我國兒童喜愛的原因以及運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為我國兒童文學的翻譯實踐與理論提供部分借鑒。
一、兒童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兒童文學相關翻譯理論
中國兒童文學翻譯涉及一系列相關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旨在確保兒童讀者能夠理解原作,并且與中文語境和文化相契合[3]。常見的翻譯理論如下:
等值轉換理論:等同轉換理論是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的核心理論之一,即翻譯應以等同或近等同的方式傳達原作的意義和情感。這意味著譯者應該盡可能保持原作的風格、情節和文化元素,同時適應兒童讀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
平衡理論:平衡理論強調譯者在傳達原著內容的同時要平衡兒童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差異。這意味著譯者需要根據兒童讀者的年齡、經驗和認知能力,對原作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以確保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翻譯版本的作品。
文化轉換理論:文化轉換理論認為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原作和目標文化之間的差異。譯者需要了解兒童讀者的文化背景,將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轉化為他們熟悉和接受的形式,以使翻譯版本的作品更貼近兒童讀者的文化環境。
讀者導向理論:讀者導向理論強調翻譯應該以讀者的需求和喜好為出發點。譯者應該根據兒童讀者的年齡、興趣和閱讀能力,進行適當的語言和內容調整,使譯作更具吸引力和可讀性。
除了以上理論,中國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還需要考慮譯者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以確保翻譯版本的作品能夠兼顧原作的精神和兒童讀者的需求。此外,譯者還需要密切關注兒童文學市場的動態和趨勢,以及兒童讀者的閱讀喜好和心理需求,以不斷提升翻譯質量和讀者體驗。
(二)兒童文學著作的譯介
20世紀初至今,兒童文學譯作在中國的傳播歷程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20世紀初,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西方兒童文學作品開始被大量引入中國。這一時期的翻譯作品以《伊索寓言》《魯濱遜漂流記》等經典作品為主,它們為中國的兒童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視角和閱讀體驗[4]。1949年以后,兒童文學譯作的引入和翻譯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時,蘇聯和東歐的兒童文學作品成為主要譯介對象,讓中國兒童了解到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文化內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文學翻譯事業迎來了空前的繁榮。這一時期,國內譯者對全世界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譯介,翻譯作品不僅數量眾多且質量上乘。
二、《哈利·波特》及其譯本相關概況
(一)《哈利·波特》的內容概述
1989年,J.K.羅琳產生創作《哈利·波特》的靈感,此后開始創作這部具有魔幻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的小說。歷經幾年的寫作,《哈利·波特》第一部手稿于1996年完成,并于1997年公開發表。此后,《哈利·波特》收獲了許多忠實粉絲,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哈利·波特熱”,長期占據世界最暢銷書目排行榜的顯耀位置。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哈利·波特的男孩復仇的故事。他自幼失去父母,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11歲時偶然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學習魔法。在那里,哈利結識了好友羅恩和赫敏,三人一同探索魔法世界的奧秘。他們和邪惡的伏地魔及其追隨者展開斗爭,勇敢地保護魔法石、解開密室之謎、參加三強爭霸賽,并在最終決戰中擊敗伏地魔,保衛了魔法世界的和平,也成功為父母復仇。這一系列故事講述了友誼、復仇和冒險等主題,成為全球讀者喜愛的經典之作。
(二)《哈利·波特》譯作
2000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一次以中文譯本的形式出版,由著名譯者馬愛農執筆翻譯。這個譯本受到了一定的關注,但初期銷量并不高。然而,隨著該系列小說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潮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對《哈利·波特》產生興趣,對中文譯本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馬愛農的翻譯以音譯為主,盡量保留原著的幽默感和魅力。他還特別注重對細節和文化背景的處理,為求原作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他巧妙地將原著中的英國文化元素和魔法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得中文譯本在翻譯成果上更具中國特色。然而,這種音譯的方式并不是沒有爭議的。在中文譯者的努力下,這本小說成功地契合了中國兒童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
三、《哈利·波特》翻譯策略及反思
(一)《哈利·波特》翻譯策略
《哈利·波特》作為兒童文學讀物,譯者在翻譯時巧妙地運用了多樣化的翻譯手法和富有兒童趣味的表述,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生動活潑的風格,并重新刻畫了不同角色獨特鮮明的形象。
1.詞匯層面。相比成年人,兒童的詞匯量匱乏、閱歷尚淺,更偏愛運用簡單直白的詞匯。因此,兒童文學的語言表達需要通俗易懂。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閱讀偏好,精心挑選詞匯,規避那些復雜生僻的詞匯[5]。翻譯時應緊密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和學習環境,確保所選詞匯與兒童的認知水平相匹配,運用他們熟悉且易于理解的詞匯,幫助他們領悟原文深意,激發其閱讀興趣。
譯者大量使用音譯法,保留原作詞匯的韻味和特色,并且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例1.將Muggle音譯為“麻瓜”,指世上沒有魔法才能的人,“麻瓜”讓讀者聯想到漢語里的“呆瓜”“傻瓜”,保留了原作中對非魔法人的稱呼的特色。
例2.將Quidditch音譯為“魁地奇”,這個詞已經被中文讀者廣泛接受和熟知,是魔法世界中由巫師騎著飛天掃帚參加的球類比賽,魁字的偏旁是“鬼”字,讓讀者能聯想到魔幻色彩。
例3.將Hogwarts音譯為“霍格沃茨”,保留了原作中學校的名稱和特色。
例4.將Wingardium Leviosa音譯為“羽加迪姆勒維奧薩”,雖然這個咒語能看出兩個英語詞根wing-(翅膀)和levi- (升起),但是譯者并未將兩個詞根進行翻譯,而是翻譯成非常拗口的“羽加迪姆勒維奧薩”,是為了適應劇情需要——羅恩在練習這個咒語的時候因為太長而讀錯。
譯者同樣使用了大量意譯法,可以幫助兒童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中的概念和情節,同時也運用了中文讀者更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詞匯,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情感表達。
例5.將“Marauder’s Map”意譯為“活點地圖”,以突顯地圖的關鍵功能,即顯示出逃犯的位置,并且更易于中文讀者理解其含義。
例6.將“Dementor”意譯為“攝魂怪”,以突出怪物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即吸取人們的幸福和靈魂。
例7.將“Pensieve”意譯為“冥想盆”,以傳達盆子儲存和觀看記憶的功能和形象。
例8.將“Death Eaters”意譯為“食死徒”,以強調這些人的邪惡本質和與死亡相關的形象。
例9.將“Horcrux”意譯為“魂器”,以準確傳達出這些物品是用于分割巫師靈魂的重要工具。
2.句子層面。兒童的閱讀能力尚處于發展中,碰到難以理解的句式往往會拖慢其閱讀節奏,甚至成為閱讀的絆腳石,長期接觸這類句式可能會打消兒童的閱讀興趣。因此,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譯者需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的這一特點,靈活調整句式,易于兒童讀者理解[5]。
在翻譯中譯者大量進行了拆句,適時調整句子結構和語序,以更好地傳達原作中的信息和情感。這種獨特的處理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感受角色的情緒和氛圍。
例10.原文:Harry held the wand tightly,his heart poun-ding with fear as he faced the dark wizard.
譯文:哈利緊緊握住魔杖,心中充滿了恐懼。他面對著那個黑暗的巫師,心臟怦然跳動。
譯者有時會進行句子的重組,使句子更加自然流暢,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11.原文:With a flick of his wand, the door swung open.
譯文:他揮動魔杖,門應聲打開了。
在這個例子中,原句中的動作“with a flick of his wand”出現在句首,這種句式在中文中并不常見。為了使句子表達更自然,譯者選擇將動作短語放到句末,這樣更符合漢語的語序習慣。
通過句子的重組,譯者在保持原作本意的前提下,使句子更加通順和易讀,有助于兒童流暢地閱讀翻譯后的文本,更好地理解原作中的情節和意義。
(二)《哈利·波特》策略反思
盡管譯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但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失誤。譯者應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進步提供有利借鑒。
1.譯文存在單位翻譯錯誤。這類錯誤比較低級,本應在翻譯校對中予以避免。
例12.原文:“We’re only a few miles from Hogsm-eade,”said Ron.
譯文:“我們只離霍格米德幾公里遠,”羅恩說。
在這個例子中,“miles”被錯誤地翻譯為“公里”,而實際上在英文中,“miles”應該翻譯為“英里”。這是一個典型的單位轉換錯誤。
2.譯文存在多義詞的翻譯失誤。這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深度不夠有關,應該在翻譯前仔細審讀每個詞的意思,避免失誤。
例13.原文:“The Dursleys had everything they wanted... but they didn’t even know they were poor, because they didn’t know they were missing anything”.
譯文:“德思禮一家擁有一切他們想要的……但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很窮,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
在這個例子中,原文中的“poor”被直譯為“窮”,但實際上,這里指的是德思禮一家精神上的貧乏和無知,而不是物質上的貧窮。因此,直譯可能導致讀者誤解原文的意圖。
這些例子表明,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尤其是像《哈利·波特》這樣具有豐富文化背景和特定術語的作品,譯者需要格外注意保持原文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同時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四、結束語
《哈利·波特》譯本通過巧妙的語言選擇和表達方式,成功地將魔法世界和角色的特質進行了再現,使讀者沉浸其中。然而,翻譯中也存在一些失誤和挑戰。首先是文化差異的處理。中國讀者并不熟悉原作中的英國文化和歷史背景,因此譯者需要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時,適應中國讀者的文化背景[6]。其次,一些具有英國特色的細節無法完全傳達給中國讀者,導致一些文化元素的丟失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此外,翻譯中還可能存在一些翻譯錯誤或不準確的問題。由于翻譯過程中存在理解和詮釋的主觀性,譯者可能有時候會出現疏漏或選擇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導致原作意義的偏離或失誤。
參考文獻:
[1]胡東平,李焱.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品對外譯介的困境與出路[J].今古文創,2023(29):119-121.
[2]王偉.《哈利·波特》在中國的譯介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20.
[3]謝天振. 譯介學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周子淳.英國兒童文學漢譯史研究(1898-1966)[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3.
[5]王玨.功能目的論視角下兒童文學歸化翻譯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
[6]曹明倫.語域再現和譯者的虛擬社會角色:兼談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J].中國翻譯,2016,37(1):112-115.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