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不少文學家,同時也是官場馳騁的政治家,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有一部分是應用性強的公文,用于上情下達或啟奏諫言,這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同時其語言和表達也能給予當代的公文寫作一定的啟示和借鑒。“竹林七賢”喜好隱逸,但也不乏入仕者,其中山濤曾在四十歲后進入官場,入仕多年,他的公文類應用文作品說理透徹、語言樸實、言辭懇切,對公文寫作頗有借鑒意義。通過解讀山濤留存于世的部分公文作品,分析其公文的寫作特征,連通古今,讓古代的公文寫作為當代的公文寫作提供一些借鑒之處。
[關 鍵 詞] 山濤;啟事;奏疏;應用文寫作
山濤(205—283),字巨源,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在政治上志向各異,山濤早在十七歲時,便深得司馬懿賞識,卻一直遠離朝臣,不肯入仕。后來山濤也曾擔任較低微的官職,受到重用后,真正開始入朝做官,這是在他大約四十八歲,司馬師兄弟主掌朝政的特殊年代了。[1]584作為“竹林七賢”中不可多見的入仕者,學者對山濤的研究多集中于討論山濤的政治生涯、剖析山濤的政治品格以還原山濤的形象,且在數量上并不算多數,同時研究者也多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更關注山濤其“人”,而忽視了山濤其“文”,尤其忽視了山濤如何作文。
山濤是一位著述頗豐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均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在文學史上頗有影響力,山濤也不例外,他的作品除了詩歌,還有一部分較特殊的文章,即應用性極強的公文。《隋書·經籍志》“別集類”著錄:“晉少傅《山濤集》九卷,梁五卷,錄一卷;又一本十卷,齊奉朝請裴津注。”[1]584山濤生前有大量作品被保存下來,可惜如今其作品大部分都已散佚,韓格平注譯的《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中記錄了山濤流傳下來的少量啟事、奏議類的殘句。奏議、啟事皆是古代公文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無論是上情下達,還是向上諫言,其功能在我們當代的公文寫作中依然存在,因此,在這些殘存的只言片語中,看山濤如何寫啟事、奏議,其公文有何特征,對我們當代的公文寫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一、山濤公文創作概況
山濤在文學史上的名聲不如阮籍、嵇康兩位名士,讀者對其名聲的了解,多源于嵇康的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在這篇著名的文章中留下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形象,而山濤被放在了他的對立面上,給讀者留下了一個負面的印象。實際上,在曹魏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后,山濤為司馬氏效力,逐漸靠近了司馬氏政權中樞,并受其青睞。而后司馬炎在位期間是西晉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中國自東漢離亂以來再次統一,社會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社會也較為安定。山濤亦大展個人才干,顯赫于仕途。[2]229能夠成為重臣,山濤個人的政治能力和才干是不言而喻的。這也能透過其啟事、奏議看出一二。
《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中主要收錄了山濤以下公文:
《表謝久不攝職》一則,摘自《晉書·山濤傳》;《上疏告退》一則,摘自《晉書·山濤傳》;《復讓司徒表》一則,摘自《晉書·山濤傳》。以上三則主要內容皆為山濤面對群臣爭權奪利,屢次上表辭官。
《為子淳、尤辭召見表》一則,摘自《晉書·山濤傳》,主要內容為山濤替兩個兒子謝絕詔令。
《啟事》五十八則,廣泛摘自《通典》《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藝文類聚》《淳化閣帖》《世說新語》《全晉文·山濤》《初學記》《三國志》《晉書》等書籍,主要內容包括處罰犯錯官員的建議和薦舉官吏的諫言,這也是山濤當時公文中影響力較大的一類。
《答詔問郤詵事》一則,摘自《通典》,主要內容為建議皇帝排除對郤詵的非議。
以上公文,內容上多為向帝王的啟奏和建議;形式上普遍留存篇幅不長,大多是句、段等只言片語;影響上,《晉書·山濤傳》中記載:“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啟事’。”山濤薦舉官員的啟事數量較大,這也是他的公文中名聲較大的一類。
二、山濤公文特征之一:切中時弊,緣事而發
這一特征尤其見于山濤薦舉官員的啟事中。西晉時對山濤執掌吏部的表現褒貶不一,爭議頗多;但在其啟事的寫作特征方面,山濤在陳情說理時切中時弊、有理有節。
西晉建國后,山濤的主要任務集中在吏部,幫助皇帝為新建的西晉王朝選拔官員。[3]5山濤生活的時期,群臣爭權奪利、賄賂公行、貪污成風。無論是處罰犯錯的官員,還是為鞏固皇權舉薦合適的官員,都是山濤不可推脫的責任。山濤在舉薦官員的啟事中,大多陳述了將官員推薦至相應位置的理由,陳論針對朝廷急務和官場弊病,言辭懇切。例如:
皇太子東宮多用雜材為官屬,宜令純取清德。太子舍人夏侯孝若,有盛文德,而不長理民,有益臺閣,在東宮已久。今殿中郎缺,宜得才學,不審孝若可遷此否?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五[1]590
今譯:皇太子東宮現任用許多雜材作為屬官,應當使其屬官都用清正高德之人。太子舍人夏侯孝若,有很好的文才,但不擅長治民,卻有益于中央機關,并且在東官已經很久。現在殿中郎職位空缺,應補才學之士,不知孝若可否改任此職?[1]599
山濤為東宮舉薦殿中郎職位的官員,起因也是對弊病的發現和反思:東宮的屬官中并不全是可用之才。山濤抓住這一問題,提出東宮屬官應當清正高德、任用賢良,接著推薦了夏侯孝若。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山濤舉薦官員,并不是一味地夸贊其人選的優點,而是針對他所舉薦的職位,辯證地分析該人選為何適合這一職位,可見山濤在舉薦官員時的有理有節、深思熟慮。
再如這一則啟事:
侍中彭權遷,當選代。案雍州刺史郭奕,高簡有雅量,在兵間,少不盡下情,處朝廷,足以肅正左右;右衛將軍王濟,才高茂美,后來之冠,此二人誠顧問之秀。圣意儻惜濟,貴之。驍騎將軍荀愷,智器明敏,其典宿衛,終不減濟;祭酒庾純,強正有學,亦堪取選。國學初建,王、荀已亡,純能其事,宜當小留,粗立其制。不審宜爾,有當圣旨者不?
嚴可均《全晉文·山濤》[1]592
今譯:侍中彭權升遷,應當選人替代。案雍州刺史郭奕,高潔簡約而有宏大的氣度,在士兵中間,稍有不盡下情,身處朝廷,足以整肅左右臣僚;右衛將軍王濟,才華高妙而豐富,是后來之士中的最佳人才,這兩個人的確是圣上顧問的佳選。圣意如果舍不得王濟,那么就重用他。驍騎將軍荀愷,思維明敏,他主管宿衛,最終并不次于王濟;祭酒庾純,剛正有才學,也可以作為候選人。現在國家教育剛剛籌建,王、荀二人已經亡故,庾純能夠擔當其任,應當稍微留任一段時間,以便大體上創立其制度。不知是否合適,亦不知是否有合乎圣意之人?[1]600
在這一則啟事中,山濤提及數位官員,細數這些官員的優缺點,并建議皇帝將其任命到合適的職位上。其中山濤在舉薦庾純時,提及了時勢對選拔庾純任職的需要:國學剛剛建立,需要一位良臣來輔佐皇帝,大體上確立其國家教育的制度體系。面對這樣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山濤切中問題和需要,提出了自己舉薦的建議。
三、山濤公文特征之二:語言質樸,言辭懇切
山濤作文皆有濃郁的質樸、平實之風。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言“奏議宜雅”,作為公文,山濤的啟事奏議并不在于辭藻華麗,但貴在思慮深沉、言辭懇切,其觀點的表達直接明了、明晰通暢。
山濤現存的公文中有三則關于辭官的奏議,語言十分質樸平實,但依然可見其情感的真摯。例如:
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豈遺力于圣時。迫以老耄,不復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從而靜之,百姓自正。但當崇風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復何事?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君臣父子,其間無文,是以直陳愚情。乞聽所請。
《晉書·山濤傳》[1]586-587
今譯:臣年齡將近八十,壽命終止即在旦夕。如果(對社會)尚有絲毫裨益,怎么會遺留余力于圣明之時。實在是迫于年事已高,不再能夠勝任要職。如今四海休養生息,天下萬民人心思治,順從其情安定其意,百姓自會端正。陛下只應崇尚風俗教化以勸勉他們,還要再做什么事情呢?臣耳背眼花,不能勉身自勵。君與臣父與子其間不需要刻意修飾的文辭,因此我直陳己情,肯乞允許我的請求。
在這則奏議中,山濤直接表達了自己公文寫作的理念:“君臣父子,其間無文。”相較于魏晉時期文章奏議日漸駢儷的文風,山濤則認為,君與臣之間的關系,不需要在言辭中堆砌辭藻、刻意修飾,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即可。辭官的奏表如此,其他的啟事奏議也是如此,可以說,這種質樸是山濤公文語言的重要特征。山濤談及自己為何辭官,也是直接如實告知皇帝:年事已高,無法繼續任職;社會清明、天下太平,皇帝只需崇尚風俗教化。雖然言辭并不講究文采,但是山濤的觀點和情感都清晰地展示在文字中。
山濤的公文語言質樸,這并不妨礙他情感的抒發和懇切態度的表達。由《上疏告退》已清晰可見山濤文字中的情感真摯,再借由其《山公啟事》了解其態度之懇切、姿態之謙卑:
羊祜忠篤寬厚,然不長理劇。宗正卿缺,不審可轉作否?
《通典》卷二十五[1]589
今譯:羊祜為人忠誠寬厚,然而不擅長治理繁雜公務。宗正卿職位空缺,不知可否轉任此職?[1]598
中庶子缺,宜得俊茂者。以濟陰太守劉儼、城陽太守石崇參選,不審可有合圣意者不?
《通典》卷三十[1]590
今譯:中庶子管制空缺,應該選取優秀人才。用濟陰太守劉儼、城陽太守石崇參與補選,不知是否有合乎圣意之人?[1]599
鴻臚職主胡事,前后為之者,率多不善了。今缺,當選。御史中丞刁攸舊人,不審可爾不?
《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二[1]591
今譯:鴻臚職責負責贊導朝祭禮儀之事,前后擔任此職的人,大多不能盡善盡美。如今職位空缺,應當補選。御史中丞刁攸是舊臣中的能人,不知可任此職否?[1]599
以上三則啟事末尾都用問句。山濤舉薦官員,并不是獨斷專行,而是針對時弊和需要,推薦合適人選,有時會推薦數人請皇帝選擇;有時綜合吏部官員的意見進行上奏。在啟事中,山濤常審慎詢問皇帝的想法,多用征詢的語氣[3]6,如“不審可轉作否”“可有合圣意者不”“可爾不”,諸如此類的例子在《山公啟事》中頗多。從其詢問的語氣,以及其有理有據、深思熟慮的舉薦,可見山濤態度十分懇切,完全是站在皇帝和國家的立場上推薦人才。
四、山濤公文特征之三:論證全面,說理透徹
在山濤懇切的言辭中,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說理透徹、論證全面的特點。尤其是針對其任職吏部、舉薦官員的工作,在推舉人才時,山濤更是把這種全面徹底的說理貫徹在他的啟事中。例如:
太子始傳之東宮,四海屬目。保傅之官,不可不高盡天下之選。羊祜秉德尚義,克己復禮,可出入周旋,令太子每睹儀刑。方任雖重,比此為輕。又可朝會,與聞國議。東宮少事,養德而已。
《通典》卷三十[1]589
今譯:皇太子剛剛進入東宮,四海臣民為之瞻目。太子少傅之職,不能不盡量選擇天下良才。羊祜身秉賢德、崇尚大義,行為檢點、合乎禮儀,可以在出入交際的諸多禮節中,使太子時常看到言行儀表的典范。地方之職雖然重要,比起太子少傅顯得很輕。又能夠參加朝見天子、參與議論國家大事。東宮之中事務較少,主要就是養德而已。[1]598
太子少傅是輔佐、教導太子的官職。向皇帝推薦太子少傅的人選時,山濤未直接言明舉薦的人選,而是先闡明為何這一職位要審慎選擇:四海臣民都在關注新立的太子的德行,因此,選拔良才輔佐太子勢在必行。接著,在推薦羊祜出任太子少傅時,山濤又全面陳述了選拔此人的好處:德行高尚,是太子的典范。為了讓皇帝信服,山濤又一次強調選拔良才的重要性:既為東宮養德,又能參與議政。山濤在舉薦官員時切中時弊地抓住了國家局勢和選拔標準,說理也透徹、深入。
五、山濤公文類應用文的現代啟示
山濤的政治抱負和人格被不少歷史學專業的學者研究討論,不可否認的是,山濤確有政治才干,也確實在其吏部任官時做出了一定的功績,他在“通變”思想下以求“濟世”[4]72,為官頗受好評。雖然山濤文學上的名聲不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其作品也大多散佚,只留了一些奏議、啟事的句段于后世,但從這些文字中,我們依然可以學習山濤的一些公文寫作要領:首先,公文寫作不能是無病呻吟,不可空洞無物,作為上通下達的重要文書,公文應當能夠緣事而發,及時捕捉社會新聞和熱點民生、關注時事、關注百姓民生;其次,公文寫作不是寫詩作賦,語言無須過于華麗、雕飾,應以清晰明了、邏輯嚴謹為基本,在說話“漂亮”之前,應當做到說話準確、明白;最后,公文寫作應當做到說理嚴謹透徹、邏輯清晰、有理有據、明白曉暢。
雖然山濤并不被所有人熟知,他留給后世的文學作品并不多,也不夠完整,但他樸實的文風、透徹的說理、濟世的抱負,依然能夠從中窺見一二。中國古代官場上的文人在入仕中書寫過不少公文類應用文,雖然當時的時代和社會已與我們相去甚遠,但寫作中的一些特征和手法,依然可以為現在的公文寫作所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2]江麗雅.論山濤居官[J].文化學刊,2021(11):228-232.
[3]樊榮.山濤再論[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1(4):1-9.
[4]陳婷婷.在誤解中批判:簡論山濤[J].焦作大學學報,2015,29(1):70-72.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