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培訓可以充分挖掘鄉村人才潛能,促使鄉村人才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得到持續提升,從而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全國文明村N村通過農民職業培訓來提升村民的職業素質,助力鄉村人力資源開發,雖然尚存一定的問題,但是其經驗也值得推廣借鑒。
●村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培訓機制不完善
目前N村村民的學歷主要集中在高中水平以下。一方面,一些完成大學學業的大學生基本都留在城市工作,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的限制,部分村民繼續學習和主動接受職業培訓的意識不強,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沒有及時跟上,各方面培訓資源匱乏。N村的鄉村職業培訓體系尚不健全,農民職業培訓發展滯后。相關的培訓體系、相應的培訓機制和系統的管理體系并不完善,在開展技能培訓工作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很難做到全面靈活統籌農民職業培訓活動,也不能有效保障農民職業培訓工作質量。另外,缺乏職業培訓服務體系建設制度的指導和約束,使得農民職業培訓的信息服務水平低、管理監督和培訓效果評估差,從而不能真正發揮職業培訓效能。這些都制約了N村人才振興的進程,也影響了N村經濟民生事業的提檔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持續快速推進。
●職業培訓方式單一,培訓效果不明顯
目前,政府有關部門持續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構建優化農民職業培訓體系,為農民提供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培訓對象基礎能力薄弱、積極性不高,培訓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大多是線下進行集中理論講座或是線上視頻演示,理論講授多、實踐操作少,理論講授枯燥乏味,教學內容與村民水平匹配度低,缺乏針對性,參與學習培訓的農民數量少,培訓農民學歷水平參差不齊,領悟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有限,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近年來,N村引進農業企業,然而部分村民沒有參加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或者培訓效果不顯著,致使自身缺少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知識技能,不能承擔相應崗位要求的工作,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職業培訓投入不足,培訓師資質量不高
當前農民職業培訓工作存在師資質量不高和投入不足的情況。由于投入力度不足,培訓的內容往往偏定制化,在具體培訓中缺乏可操作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能有效結合實際情況,培訓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難以提升培訓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存在培訓系統落后、設施設備陳舊、課堂知識與具體農業生產活動不相匹配的情況,難以帶給培訓學員具體高效且有針對性的培訓。雖然當前在下大力氣抓好農民職業培訓工作的實施,但由于缺乏相對全面的培訓師資隊伍,不能以解決村民面臨的具體問題為中心展開培訓,造成農民職業培訓工作缺乏針對性,同時教師與學員間缺乏互動交流,培訓學員在培訓后依然疑惑重重,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培訓工作不能有效指導生產實踐,沒有獲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主動培訓意識淡薄,職業培訓參與度不高
村民缺乏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主動性、積極性。首先,村民不愿承擔職業培訓的成本。村民收入整體偏低,難以承擔相對較高的培訓費用,同時又存在培訓時間與務農時間相沖突、培訓地點離家較遠等情況,給村民參加培訓帶來諸多不方便,增加了參與職業培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接受培訓的機會。而有關部門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無法帶動村民參與職業培訓的主動性、積極性。其次,農民缺乏職業培訓的意識。部分村民深受傳統務農思想觀念的影響,主觀上不重視職業培訓,沒有積極主動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意識;部分農民對接受職業培訓存在認識誤區和畏難情緒,不愿意在培訓學習上浪費金錢、耽誤時間,甚至認為自己學會了也沒有用。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并宣傳發布相關信息,但具體落實到村里時,存在宣傳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由于信息不對稱,村民即使有培訓需求也無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這也影響了村民參加職業培訓的積極性。
為更好地解決N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開展農民職業培訓,應采取有別于一般人力資源培訓的方式方法,理論結合實際,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提高知識水平,完善農民職業培訓機制
一是健全農民職業培訓制度體系。應完善農民職業培訓的制度保障,明確培訓的重點、發展模式、相關投入、制度等。健全農民職業培訓的責任體系,制定針對性高、目標性強、可操作的培訓計劃和職業培訓發展規劃,建設科學完善的職業培訓制度,保證農民職業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加大職業農民培訓的宣傳力度,強化培訓對象的示范引領作用,從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式上同時激發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參訓的內在動力;以優促學,優先選擇學習效果好的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知識能力水平,并引導其在職業培訓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三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通過提高工資待遇、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吸引完成大學學業的、暫時走出去的、對農業農村感興趣的大學生回村創業,以此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源整體水平。
●豐富培訓內容及形式,提供差異化培訓服務
首先,根據村民實際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培訓模式,采取“集中授課+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引導互動式、參與沉浸式、討論交流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員發散8c24a43afa96d822982674573f2014e6585a003059aa8d5f056be8e390c5f614思維,打破常規的集中課堂模式,強化現場教學,組織學員深入各級示范性家庭農場、合作社,優秀涉農企業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實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與實踐能力。其次,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完善職業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并探索資源共享,利用網絡、手機等媒介,運用遠程教育或多媒體等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提升農民的技能水平,實現農民職業培育水平提升與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常態化深度對接與交融,通過差異化服務,提升培訓質量。
●加大投入,提高培訓師資水平
師資隊伍及投入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民職業培訓的效果。因此,一要拓寬培訓資金來源。與相關企業合作,增加資金投入的同時,發揮企業的優勢,共同舉辦人才技能考核與培訓工作。二要提高培訓教師質量。明確具體領域培訓教師的任職條件,本著專業性與實踐性兼具的原則,從各行業的優秀技術人才中選拔師資,盤活本地人才隊伍,挖掘理論知識扎實的專家教授和經驗豐富的“土專家”“田秀才”等,提高實用型人才隊伍的科技含量。三要建立師資考核機制和保障機制。開展定期考核工作,加強監管和督導,同時做好師資隊伍的保障工作,提高培訓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設高質量的培訓師資隊伍。
●提高培訓主觀能動性,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格局
用科學人才觀指導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農村人才重點工程,發揮人才興農富農的積極作用,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通過招才引智,加強與當地高等院校的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的合作,讓村校合作走深走實,積極爭取高校專家為N村各方面的發展提供政策、經驗和技術指導,高效保障鄉村振興的人才、智力支撐。運用好科技書屋和閱覽室,開展好“科技大講堂”,不斷為農村科技人才拓展知識、提升技能,提高鄉村人才為農服務的本領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傳統農業升級版,通過開發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帶動科技人員能力水平提升,加快科技農業和智慧農業的推廣和普及。
聚焦現代農業發展對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的新要求,結合鄉村振興工作重點任務,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民職業培訓的實施力度、遵循職業培訓原則、完善農民職業培訓體系,多渠道支持農民職業培訓走深走實,加快培育文化素養高、技術能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現代職業農民隊伍,充分發揮農民職業培訓的實質性作用,深入挖掘鄉村人力資源,以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1單位 濰坊市產業發展促進中心
作者2單位 青州市醫療保險事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