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后,黨中央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局出發,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在地方考察,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進行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論自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問題。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重要論述為企業家人群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路徑遵循。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銳意改革、敢于創新是企業家鮮明的精神寫照。盡管部分企業家或許受其所屬企業的企業性質、行業類別、業務規模、文化區位差異等因素影響,或許受其個人學習時間、體悟精力、實踐機遇、反思總結不足等問題所困而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莫衷一是,但他們對敢拼敢闖、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都推崇備至。一方面,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而企業家的創新活動則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奮進新時代,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不僅要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回報社會的典范,還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于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有效調動員工創造力,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
創新是市場活力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這就意味著,企業家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管理及成果轉化的主體,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等諸多環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融通科技研發與應用的紐帶作用。企業家發揚其優秀精神特質,激發其創新創業的激情與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向,直接影響著科技創新成果的生成與轉化,以及新質生產力生成和發展的速度。因此,企業家投身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既是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必要舉措。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發展新質生產力,在主體論意義上,需要各地、各部門、各行業、各單位在黨的領導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擔責履責負責,通力工作協作合作;在方法論意義上,重在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科技和產業相融合為關鍵,以開辟新賽道、增強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企業家“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發展新質生產力 。

“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實事求是的思想內涵做指引,堅決將從實際出發這一總的原則堅持、貫徹到位。只有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充分掌握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資源稟賦、科技水平和產業基礎,全面了解各相關部門相互銜接、彼此支撐的內在機理和外在條件,系統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生態、產業生態、制度生態的成熟度和適配性,才能廓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堵點和卡點,厘清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下好先手棋,打好提前量,避免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而忽視、放棄傳統產能的錯誤傾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深刻意蘊。“破”是“進”的前提,“立”是“進”的歸屬。“先立后破”強調“立”的優先性、“破”的從屬性,在本質上以“進”為介體彰顯“穩”的重要性,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可以說,“先立后破”以“立”和“破”的時空銜接,確證著“穩中求進,進中促穩”的應有之義和踐行之道。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并不意味著不用發展其他科技創新成果,“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并不意味著傳統產能、模式的價值完全喪失,“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也并不意味著直接淘汰原有產業鏈。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發展必然也是在原有生產力水平基礎上一步一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企業家發揮歷史主動性、積極探索和努力的結果,呈現為一個“新質”不斷擴張,“舊質”不斷收縮的動態過程,以及“先立后破”的演進邏輯。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訴我們,遇到問題一定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總原則、先立后破的總策略,還需在空間領域堅持“因地制宜”,在業務領域堅持“分類指導”。
“因地制宜”即要求各地企業把握自身在行業中的戰略定位、在當地發展中的產業區位,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以及創新創業文化和制度生態,有選擇、有重點、有節奏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堅決防止脫離實際的一哄而上、跟風冒進,也要堅決克服僵化保守的裹足不前、錯失良機,還要立足當地,將自主創新與耦合創新相結合,將自身產品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相對接,以凸顯自身的品牌優勢、地理優勢及技術優勢。
“分類指導”即按照相關部門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體制改革等諸多領域的部署,由企業結合自身性質、產業類別、行業屬性進行分類梳理、協同謀劃、循序推進,不搞一刀切,也不搞模式復制粘貼,以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分類、分步施策,既保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方向不變,又兼顧各部門、各環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特有規律和價值訴求,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中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業績都是干出來的。在企業這一微觀場域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繼續保持愛國敬業的情懷、勇于創新的姿態、誠信守法的原則、回報社會的擔當和放眼世界的視野,通過引入新的生產函數,優化生產力系統結構,用科技、管理、文化創新成果賦能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而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用好新型生產材料工具設備、塑造新型生產關系,竭力讓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高效協同,從而達到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目的,為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踔厲奮進。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鐫刻在基因中的美好情愫。對于新時代優秀企業家而言,保持愛國敬業的情懷,就是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著眼“兩個大局”,辦好一流企業,將企業發展同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社會擔當、為國家分憂、為企業負責,主動投身于“卡脖子”“掰腕子”等難題的破解中,在繳納利稅、促進就業、科技創新、投身公益等領域做出實績。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家企業搏擊市場、謀求發展的關鍵要素。時刻保持勇于創新的姿態是新時代優秀企業家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具體而言,就是要求企業家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不斷推進企業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賦能員工、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企業發展開辟新賽道和新領域,增強新勢能和新動能,打造新優勢和新亮點。
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保持誠信守法的原則,就是要求企業家做誠信守法的表率,主動履行企業義務,優化企業文化生態,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和客戶的認可,以誠信經營和守法履責為企業謀求更大發展;同時保障員工合法權益,提升員工投身企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激發其立崗奉獻的無限潛能與活力。
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保持回報社會的擔當,就是要求企業家開闊格局、提升境界,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將關愛員工、穩定就業放在首位,將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營造和諧勞資關系時刻記在心間,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獻力獻智。
格局決定眼界,眼界決定認知,認知決定命運。企業家有多大的視野,就有多大的胸懷。新時代優秀企業家要立足國內,放眼世界,明確自身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上的具體定位,鎖定和追求更為高階的技術、產業和價值目標定位,同時積極融入雙循環格局,精準研判和把握國際市場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積極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交往風險,帶領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本文系2023 年度“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重點智庫研究項目(2023ZD1073)]
作者單位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