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眾多養生專家開始建議:入夏后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四歲的小寶忽然問我,為什么不曬月亮呢?為什么不曬星星呢?小孩子的腦袋里總是裝著一堆問題:黃瓜是綠的,為什么不叫綠瓜?為什么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按孔子“每事問”的思維慣性,每個人的瞳孔里都是“問題庫”。
達·芬奇光是畫蒙娜麗莎的嘴唇就花了12年的時間,因為他認為她的嘴唇總有問題。與藝術大師自我挑剔式地制造問題相比,更多的人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遭遇問題是一種常態,哪個領導和管理者的宿命不是每天遭遇問題、解決問題?想來,學點哲學是有好處的。
誰能在亂麻如團的困擾中拎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句話就使中國在晦暗不明的叢林里找到了出口。任正非說,“要研發芯片光投錢不行,還要投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沒有人才,怎么辦?”一番話便指出科技強國之路的核心方向——培養人才。
這個世界上有些問題是不可預測和防范的。就像HR耗時耗力招聘的人才,竟在三年后帶走核心團隊自立門戶,給HR留下了招聘履歷的血色黃昏。有些問題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一家公司成本和收益比是78:22,破產的可能性非常大。還有些問題是有雙面效應的,比如人工智能就是一把雙刃劍,福禍并存。損有余而補不足是問題,損不足而補有余也是問題。再會經營管理的企業也不會永遠“五嶺逶迤騰細浪”。學者彭劍鋒就曾提醒過國美電器的老板黃光裕,要控制欲望,“知止”是個境界的問題。
在我們黑龍江老家,老人都有自己做醬的習慣,盡管超市里品類繁多,但老人們總說,一個人做出一個味道。企業的人才管理也是如此。比如一位HR招聘來了“問題伙伴”,在下家公司卻大受重用。
科學源于想象,管理始于問題。“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2個月。”比爾·蓋茨的問題導向解決了IT企業的短命問題。“蘋果現在不是要擴張,而是要精簡、優化和重組。”喬布斯的問題導向使蘋果實現了轉型和復興。
企業不妨讓每個管理者和員工都輪崗做“問題值日官”,只當作問題管理的日常訓練。一旦遭遇大問題,即便摔下來,也不會落在自己的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