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我提到過,中層經理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提供信息與技術,并且將較為理想的行事方法傳授給受他管理或影響的人;另外,經理人也必須制定決策,或者幫助別人制定決策。而這兩種職責,都必須通過面對面開個會才能履行。因此,我必須重申:會議是從事管理工作必需的媒介。你絕對無法避免開會,但你能讓會議更有效率。
經理人的兩種不同職責造就了兩種不同性質的會議。第一種是關于知識技能與信息交流的,我們稱之為“過程導向”會議,通常屬于例行性的;第二種則是為了解決某些特定問題的,我們稱之為“任務導向”會議,在這樣的會議中,通常會有一些決策產生。
以部門會議為例,與會人員包括部門主管及其下屬,因此部門會議提供了一個同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通過部門會議,經理人可以了解下屬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且促進這種關系好好發展;同事之間能加深認識,經理人也能借此學會角色互換,了解和其他經理人共事時如何才能更有效率。
部門會議也讓上司能夠在觀點碰撞或是交換意見中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我而言,在召開部門會議時,如果有兩個人對同一議題持不同意見,我通常能在他們的爭論中更清楚地了解這件事情的全貌。
召開部門會議是制定決策的理想途徑,因為與會者多半已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大家對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誰經常離題或是在開會時做白日夢,或是誰在某一方面是專家……部門會議其實就像一家人在餐桌上的對話。而在企業其他類型的會議上,與會人士通常不是很熟,那感覺就像是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但要做出一些決定。
上司在部門會議中的作用在于把握方向,不讓討論偏離主題,讓下屬能多表達意見,說到重點。q9PRDQvmxIzpeX5t01wrbJkPHFPUZGF3cBkmcZ9z65c=
(選自《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什么是管理體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企業規則的集成。
企業規則包括組織架構設計、責權利機制設計、運行流程設計以及其他各類制度規范、管理方法、技術工具等。之所以稱之為“集成”,是因為體系是一個整體,內部存在結構性聯系。許多企業這個制度也有,那個制度也有,但彼此是不相容和不銜接的,是割裂和沖突的。它們不是一個整體,也就談不上體系。
除了整體性、結構性特征,企業管理體系還有一個特征,即無人化。體系是企業管理方法、經驗的沉淀和凝聚,是普遍規律的應用,屬于格式化、可傳遞的顯性知識。因此它是獨立于個人的。
組織規則是對人情化管理方式的替代。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意味著沒有個人化的例外。
那么,如何構建管理體系?我認為至少需要三個步驟。
第一,梳理價值創造活動,完善流程體系。這一環節遵循戰略導向和客戶導向原則。換言之,所有的價值創造活動以及相關流程,都包含戰略思想和“端對端”理念。
第二,依據流程體系設計組織架構,安排組織分工,實現活動(流程)與組織單元(職位及機構)的對接和匹配。這一環節體現戰略決定組織原則;同時在方法上注重自下而上,即先依據細分的流程確定與之對應的細微組織單元,再向上合攏為大的組織單元。
第三,在流程活動組織化的基礎上,設計組織協同機制(即責任權力關系和結構)。根據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演變規律,我把組織協同及連接機制概括為權力機制、流程機制和交易機制。將交易機制納入組織機制,意味著市場和組織兩者邊界的消失。
上述三個步驟,體現了以客戶價值為導向,以經營活動為出發點,流程、組織、協同這三個變量的組合,構成了企業管理體系模型。
(選自《管理架構師——如何構建企業架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