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武漢市洪山區法院審結了一起勞動爭議案件:勞動者在下班后過度使用數字技術處理工作事務而形成“隱形加班”,導致其工作與生活逐漸失衡,其所屬公司被判決向該名勞動者支付加班費5000元。該案例折射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在數字技術顯著提高工作靈活性與工作效能的同時,員工工作與生活的邊界卻在逐漸模糊。因此,妥善應對數字化對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帶來的新挑戰,成為當前職場,乃至社會都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
20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的概念被首次提及,60年代,互聯網技術誕生,直至今天,這兩項技術及其衍生的云計算等其他數字技術不斷成熟、風靡、普及,并帶來了勞動力市場和工作流程的巨變。數字化是當今受到高度關注的研究主題,它創造了新的工作角色和工作流程,引發了工作任務和崗位的重大變革;它顛覆了現有工作條件,影響了員工對身心和環境等的需求;它改變了就業環境,包括工作合同、社會條件等;它還影響了雇傭關系和勞動糾紛,導致勞資關系的革新。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線協作工具的增多,遠程工作愈發普及,員工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工作與生活平衡,指個體能夠平衡工作和個人生活需求,這不僅關系員工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還對組織績效和員工工作效能產生影響。數字技術崛起以來,組織的結構和運作方式得到了深刻重塑,員工在工作效能不斷提高的同時,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迎來了新的挑戰。數字化通過提高工作效能,減少了工作所需時間,但數字技術濫用也使員工在非工作時間不斷被工作打擾,導致工作不斷“侵入”生活范圍,混淆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打破了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本文聚焦數字化時代變革背景下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期為數字化時代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建議。
●數字賦能,工作靈活性與效能提升
數字技術在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毋庸置疑。
1.數字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靈活性。數字技術使遠程工作成為可能,使員工可不再受到傳統辦公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隨時隨地開展工作。例如,攜程公司內部全面推行“3+2”混合工作制,即3天在公司工作,2天遠程辦公。這不僅避免了員工因通勤而產生的疲憊感及線下工作帶來的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損耗(如會務行政等形式化事務),還提高了員工工作自主度,讓員工在規劃工作與生活上有更大的自主權,以更好地適應個人和家庭的需求。
2.數字技術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自動化、云計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在替代員工完成簡單的低技能日常工作的同時,輔助員工完成更為復雜的高技能非常規任務,避免人為錯誤,使員工能夠更高效、更準確地完成工作,提升工作效能。中國三峽集團應用智能化設備,通過投放使用專用機器人實現水電站水下檢修,在避免了潛水員人身安全風險的同時,還極大地提升了水下工作效能。同時,數字化還為員工提供了在線學習機會,這不僅有助于員工進一步適配崗位,提升工作效能,還有利于員工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員工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另外,數字化提升的工作效能還可為員工贏得更多閑暇時間,使員工可以追求更多工作以外的興趣活動,以及關注個人與家庭生活。
●數字之累,工作與生活邊界模糊化
雖然數字技術提高了工作的靈活性和工作效能,但也帶來了潛在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造成了員工工作與生活邊界的模糊化。
1.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新的工作壓力。一方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造成了職業替代現象,如Midjourney等AI繪畫工具可幫助原畫師提升工作效率,卻也造成部分原畫師的失業;另一方面,遠程工作的實現與普及讓員工“理所當然”地被期待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這種期待加劇了工作的強度、時長和緊迫性,增加了員工工作壓力。員工遭受職業替代和工作壓力,容易導致其焦慮、疲憊和對工作不滿,進一步破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2.數字化環境也可能造成信息過載。英特爾公司的員工每天要花費2小時處理電子郵件,其中,普通員工平均每周會收到350封郵件,高管則單日最多能收到300封郵件。當接收到的信息未經請求允許且超出接收者的控制時,信息過載和失去對信息流的控制則可能成為工作中的壓力源。有研究調查員工使用工作智能手機對其從休息中恢復良好工作狀態的影響,發現在家中保持工作意味著個體很難在閑暇時達到自主、放松狀態,并嚴重影響其良好工作狀態的恢復。
3.數字技術還可能不利于企業文化建設。數字化背景下,遠程辦公面對的重要挑戰可能并非效率問題,而事關企業文化。隨著線下傳統合作與面對面溝通的減少,工作可能變得更加“孤獨”。數字技術的普及雖然使人們溝通接觸的機會增加了,但接觸的深度與收到反饋的水平卻在下降,這不利于企業文化建設,并會對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產生不利影響。
本文發現,數字技術的發展,一方面能提升工作的靈活性、提高員工的工作效能,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員工工作與生活邊界模糊化,使員工難以通過有效的休息恢復工作狀態,誘發更大的工作壓力,甚至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交孤立。同時,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對組織意義重大。良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狀態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健康水平與幸福感,還有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效能,降低組織的員工流失率,對組織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應對數字化時代對人力資源領域所帶來的挑戰,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制定數字工作制度,推進管理層面轉型升級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國內線上辦公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6月已達5.07億人。而隨著數字技術用戶規模的擴大,上至法律法規,下至企業工作制度均有必要進行相應完善。葡萄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頒布了相關規定,要求企業不能因員工下班以后無視工作消息而懲罰員工;一家印度IT企業在辦公電腦系統中安裝了監督軟件,下班時間自動彈窗提醒關機,有效減少了員工加班,以及緩解了員工因加班而導致的抑郁心情。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亟須制定明確的數字工作制度,推進企業在制度管理層面的轉型升級,具體做法如下:
1.制定數字化背景下的彈性工作制度準則。建議企業明確彈性工作的定義、期望,以及員工在彈性工作制度下的權利和責任,具體包含工作時間、考勤制度和通信規范等關鍵細節的認定。例如,在工作時間方面應具體明確員工每周工作天數、每日工作小時數、午休時間及每日開始和結束工作的時間點,遠程辦公人員的加班時長認定和報酬標準;在通信規范方面,應涉及員工工作時間外的數字工作行為,以及設置休假期間郵件自動轉發或退回功能、電腦自動彈出下班關機提示等,明確員工在非上班時間有權不處理工作信息等。

2.數字背景下彈性工作制度的落地和推廣。建議企業在內部公開介紹和宣傳數字背景下新工作制度的具體內容,使員工明確制度實施的積極意義,并建立員工反饋機制,確保員工意見得到尊重與合理采納。
3.持續監測和評估彈性工作制度實施效果。在實施彈性工作制度后,建議企業定時檢測評估員工滿意度、工作效能和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情況,促進企業管理制度迭代升級,形成良性的反饋循環。
●增強員工技能培訓,提高員工AI素養
美團公司成立了“互聯網+大學”人才培養平臺,致力于為員工提供系統化的學習成長培訓。國外也有相關實踐,例如,截至2023年7月,AT&T公司在當地開設了25家Connected Learning Centers(互聯學習中心),為企業員工提供計算機應用指導等數字化培訓,旨在縮小數字鴻溝。數智化時代,企業需要加強勞動者的數字素養,使其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需求,同時有效解決信息過載導致的工作壓力,具體做法如下:
1.進行企業人才盤點。企業可構建員工數字勝任力模型,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定制個性化、多層次的員工AI素養提升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可分為通用培訓和專業培訓,通用培訓(如AI原生應用思維及行業前沿課程)面向所有員工,專業培訓則針對不同職能與崗位差異化開展。
2.豐富培訓形式。AI培訓的形式可包含線下課程、錄播課程、直播教學等。企業一方面應促進內訓課程優化,另一方面可基于行業前沿技術更迭,邀請知名講師、學者開展教學,再通過企業內訓師教學擴散,進行培訓資源迭代。
3.建立數字技能認證激勵機制。企業可鼓勵員工參加企業組織的數字技能提升培訓,并頒發相應的企業技能認證證書。對于員工業余掌握的其他數字技能,企業也應建立認證激勵機制,發揮員工在AI素養提升方面的主觀能動性。
●建設員工關懷文化,倡導員工工作生活平衡
一些企業中的部分崗位長期處于遠程工作狀態,這不利于滿足員工對社交及組織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對此,葡萄牙勞動法規定,員工超過10人的公司每兩個月必須組織一次員工面對面會議,以滿足居家辦公員工的社交需求。Zoom公司要求居住在距離公司50英里以內的員工每周至少有兩天以“結構化混合方式”在公司辦公,促使員工與團隊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協作,而非完全依賴于視頻會議、郵件、聊天軟件等。為解決數字化工作可能導致的員工社交孤立等問題,企業應建立體現員工關懷的企業文化,具體做法如下:
1.開發線上、線下員工社交互聯渠道,建立深層次的員工交互。日常工作中,企業應鼓勵團隊化的工作形式,如線下會議、項目合作等;在非工作場合,企業應當定期組織企業團建、社區志愿、年會慶典等線下活動。HR可以根據企業具體人員構成建立員工俱樂部,組建登山、讀書、游戲、學習等興趣社群,鼓勵員工在群體中分享愛好、交流經驗心得,減輕其社交孤獨感。同時,企業還可以在線上開設內部貼吧、論壇,建立組織內部的社交空間。
2.建立體現員工關懷的企業文化。企業應關注員工身心健康,一方面為員工提供定期體檢項目,另一方面加強對員工心理健康的支持與指導,增強員工的抗壓能力,以及給予員工生活關懷,包括送上生日祝福、節日關懷和家人慰問,在關注員工工作之余,促使員工家庭生活和諧。
3.鼓勵“不加班”文化,打造有溫度的工作環境。中鐵六局某項目部工會鼓勵“到點下班”,對到點下班次數最多的員工進行每月績效考核加分,這極大地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效率,也為數字化時代推動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帶來實操參考。當前,部分行業企業仍保持著“996”“007”的工作節奏,建議企業真正從人本出發,想員工所想,急員工所需,保證員工工作生活平衡,讓員工能夠乘著數字化之風與企業一同和諧成長。
作者單位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