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自貿區經過4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向北開放最具吸引力和集聚力的平臺,制度創新持續深化,自身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激發潛力,振興發展。以自貿區為引領,黑龍江構筑向北開放高地,“朋友圈”已遍及六大洲。本文介紹了黑龍江自貿區三大片區的發展現狀,對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發展的優勢、存在的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 SWOT 分析,基于分析結合自貿區相關政策和措施,提出在新形勢下更好更快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黑龍江;自貿區;SWOT分析研究
一、黑龍江自貿區發展現狀
位于我國最北部的自貿區即黑龍江自貿區于2019年8月2日建立,包括哈爾濱、黑河、綏芬河三個片區,這是我國第一批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肩負了振興東北經濟的大任。目前,黑龍江自貿區整體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黑龍江自貿區總覆蓋面積達119.85平方公里,其中哈爾濱片區占地面積為79.86平方公里,黑河片區占地面積為20平方公里,綏芬河片區占地面積為19.99平方公里。
自黑龍江自貿區設立三年來,每個片區都有很大發展,三大片區聯動發展,打造對俄合作新高地。2021年8月18日,三大片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個片區“一盤棋”,實現了各片區聯動發展,也形成了三個片區合作項目共建、優惠政策共享、創新經驗共學習的合力。
哈爾濱片區地處東北亞的中心位置,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中心地帶,具備與俄羅斯、蒙古等國開展經貿合作的先天優勢條件。
黑河片區堅持高質量發展,積極與布市打造跨境投資貿易便利化發展環境,加快建設向北開放戰略平臺城市,及時更新對俄貿易清單,優化出口貿易結構,依托公路和水運雙通道優勢,促進了貿易便利化發展。2022年,黑河口岸進出口總值達125.3億元,同比增長131.9%,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綏芬河片區著力促進雙向開放,在俄羅斯的能源、礦產、俄糧加工等產業合作上做出了很多中國首創的突破性嘗試,積極助力構筑我國向北開放的新高地。
二、黑龍江自貿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方法,對研究對象從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遇)、T(Threats,挑戰)四個方面進行比對,本文即是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黑龍江自貿區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該方法的底層本質是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從而為黑龍江自貿區未來發展提出有益建議。
1.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的優勢
(1)空間地緣優勢
黑龍江自貿區位處東北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發展地段,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狀況,貿易協議優惠甚眾,是國際貿易、投融資、流通物流活動的重要樞紐。黑龍江省積極發揮地緣優勢,不斷加強中俄地區間的建設,增強合作深度,提升合作層級,加強雙方文化交流,打造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示范區。
(2)制度創新提效增速優勢
黑龍江自貿區通過不斷摸索,形成了“落地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的海關創新制度滾動工作模式,并在一年時間里將4項創新舉措在自貿區內先實行先試探。在哈爾濱片區建設過程中,截至2021年7月,共實現51項制度創新。黑河海關綜合施策,不斷優化口岸營商環境,鞏固助企紓困成果,持續發力促進外貿保穩提質。綏芬河海關優化通關措施,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采取靈活措施,助力外貿企業復工復產,方便貨物出口俄羅斯,并針對主要出口的果蔬等貨物,推行產地檢疫出證+口岸換證放行出口模式。
(3)營商環境優勢
自貿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黑龍江自貿區自獲批以來,尊商惠商,蓄勢聚能,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系列行動,營商環境整體向上向好發展。哈爾濱片區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營商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出臺了“放管服改革2021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推出59項政務主題服務套餐,用實際行動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新格局。黑河片區則在全省首創推出了“1審N承諾”“四地聯辦”“跨境審批”“跨省通辦”等改革舉措,傾力打造精簡高效的營商環境。綏芬河片區積極推動落實“鐵路快通”模式,同時出臺一系列簡審批、縮時限、全流程的高含金量支持政策,初步構成了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招商引資政策組合拳。
2.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的劣勢
(1)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黑龍江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經濟的重要節點,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開放度不足的問題。傳統農業和能源資源仍是黑龍江省的主要支柱產業,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動力欠缺。特色產業或高端制造業也相對較少,產業發展處在全國產業鏈低端,生產的產品還是初級產品或簡單初加工的產品。而規模小、數量少、技術不成熟、資金投入不足則是大多數精加工企業的現狀,所以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亟須優化和完善。
(2)對外貿易地域結構單一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黑龍江自貿區整體還存在對外貿易結構不優、對外開放平臺支撐作用不強等問題,亟須戰略調整。一是貿易地域和方式比較單一。黑龍江省與100多個國家都有經貿往來,但50%的比例還是主要集中在對俄貿易,尤其是資源和能源方面的合作,服務功能輻射面窄,對外貿易的地域結構不盡合理。二是對外貿易商品種類較少。黑龍江省對俄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一些技術附加值不高的產品,而附加值高的科技類產品占比較低,進口資源類產品省內落地加工率不高,未形成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多元化市場格局。
(3)口岸功能和基礎設施不完善
黑龍江省自貿區口岸配套功能和基礎設施不完善。一是口岸裝卸設備老化,影響了口岸通關效率和貿易正常運行。二是倉儲設備陳舊,缺少制冷、保鮮功能。三是部分道路基礎設施陳舊。例如,哈爾濱片區缺少大型公路物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服務平臺;黑河片區高鐵沒有覆蓋,無法形成發達的立體交通物流運輸體系。綏芬河口岸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基礎設施養護有待加強,口岸運力需進一步提升。
3.黑龍江自貿區建設面臨的機遇
(1)5G賦能驅動“數字龍江”快速發展
黑龍江省大力支持5G網絡基站建設,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方式構建新型行政審批管理體系。5G技術可以為跨境貿易在智慧物流、信息交流、數字流通等方面提供強大的網絡支撐,發展數字經濟也是實現“換道超車”“必須為之”的戰略舉措。同時,自貿區各片區采用數字化流程,實行數字化監管,創新了監管模式,節省了互市貿易企業成本。
(2)持續推出創新舉措掀起招商引資熱潮
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營商環境,黑龍江自貿區持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吸引了大量市場主體集聚,掀起了招商引資熱潮,形成了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三年來盡管面臨嚴峻的新冠疫情影響,但是黑龍江自貿區各片區招商工作不停歇,招商決心不降低,以實際行動打造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為了吸引企業入駐,哈爾濱片區推出“黃金30條”“新驅25條”“放管服改革2021重點任務分工方案”,黑河片區推出招商十條,綏芬河片區出臺促進經濟發展扶持辦法等。
(3)暢通口岸貨運通道,積極探索進口商品加工新模式
黑龍江自貿區各片區積極開辟新通道、新路線和運營發展新模式,啟動哈爾濱貨運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國際物流集散中心。黑河片區大膽創新實踐,開啟了邊民互市貿易新模式,率先向便民組織發放了“邊民互市貿易專業合作社”營業執照,為做大做強邊民互市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綏芬河片區2018年8月首趟中歐班列開行,經綏芬河鐵路口岸入境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2000列,累計運送貨物107982 TEU。
4.黑龍江自貿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1)產業結構不合理
東北地區曾經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的工業命脈,但是,目前東北地區依然面臨“振而不興”的困難局面,即使國家提出振興東北的政策。在此大環境下,黑龍江發展競爭優勢也在逐步衰減,傳統產業動力減弱、產業生態面臨淘汰,而新興產業發展緩滯,精深加工程度低。黑河片區和綏芬河片區由于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化程度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缺少新興現代化服務業,這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體制、機制改革力度不夠
導致黑龍江地區經濟長期落后的主要因素其實是體制、結構和發展方式等方面的綜合結果。黑龍江省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也處在體制機制改革攻堅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依靠計劃和指令進行經濟建設,黑龍江省也同樣如此,大多數國有企業自身發展惰性大、缺乏活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今天,這種情況在自貿區也有所顯現,雖然國家有明確的建設自貿區戰略的定位,黑龍江省也有整體的政策規劃方向,但由于各片區特色和優勢不同,也應形成符合各片區具體實際且易于操作的政策及完整科學的規劃。若相關優惠政策和法規出臺緩慢,將難以吸引投資商入駐、難以抵御對外貿易風險。
(3)人口人才流失嚴重
近年來,黑龍江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而且流失的人員多為年輕人和高知人群,一些市縣竟然已經出現了“空殼村”,剩下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目前,哈爾濱常住人口已經跌破1000萬人,10年間人口減少了6.8萬人。眾所周知,黑龍江面臨的人口困局,究其根本原因是自然地理環境差、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困局就是經濟困局,如何快速發展經濟,是要解決的根本所在。近幾年有數據統計,37%的本科畢業生愿意選擇留在東北工作,而67%的畢業生則選擇離開。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放緩,能為本科畢業生提供的高薪崗位較少,因此會有大量的畢業生選擇其他城市就業生活。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使大批高素質人才從黑龍江流出,造成了自貿區各片區新興技術研發滯緩,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
三、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發展的新思路及對策
黑龍江省自貿區的發展應深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圍繞落實自貿區提升戰略,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積極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1.積極構建自貿區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自貿區產業布局逐步優化。堅持自貿區產業發展差異化布局,提高自貿區制造業綠色化水平,做強做實做優新一代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健全能耗雙控在產業布局、環境準入等方面的應用,優化調整自貿區產業結構。
二是優化自貿區產業政策體系。推進建設“自貿區428重點產業平臺”招商指引體系,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包括跨境農產品、跨境能源資源等,在項目建設用地、行政審批等方面,對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給予扶持和特殊政策傾斜。
2.加快轉變自貿區政府職能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指標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近悅遠來”推進高質量發展,縮短企業辦事的“空間距離”,將優化營商環境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
二是強化政策資金支持。設立自貿區高質量發展專項基金,將更多社會資源和金融資本投向沿邊片區。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激發市場活力。
3.進一步推動自貿區重點領域改革創新
一是提升對外開放新前沿的建設水平。賦予改革更大自主權,激發制度創新內生動力,加大自貿區賦權強能,積極探索自貿區首創性、差別化改革措施,加快推進自貿區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優化口岸布局,推進“數字自貿區”建設。
二是加速推進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水平。逐步完善自貿區的產業鏈和生態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的跨境產業鏈。
4.加強自貿區合作和貿易轉型升級
一是提升貿易標準化水平。積極推進自貿區服務貿易標準的完善,提升自貿區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跟蹤和對標國際貿易先進規則,同時還要確保數據協同、標準化和簡單化。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新一代國際經貿規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體系。
二是加快建設對外貿易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擴大企業融資渠道,便捷貿易支付結算管理,充分發揮跨境電商的作用,打造跨境產業鏈條。黑龍江自貿區要育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誕生一批“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積極扶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琳琳.中俄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自貿區建設路徑分析[J].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23,7(3):75-90.
[2]曲文勇,費秋娟.哈爾濱自貿區建設的優劣勢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5):1-4.
[3]溫皓斐,李燕.黑河自貿區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1):115-116.
[4]邊靖涵,馬友君.推動自貿區對俄合作 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J].奮斗,2023(1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