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學鍇和余恕誠先生的《李商隱詩選》是一部切實和研究兼勝的李商隱詩歌選本,其通過文史互證和縱橫分析的前言、思想性和藝術性兼顧的選詩標準、切實和研究兼備的注釋、注重詩意還原和讀者接受的鑒賞,帶領讀者和社會領略和關注李商隱詩歌。
【關鍵詞】李商隱詩選;劉學鍇;余恕誠;選本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0-003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12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李商隱基本上是處在邊緣化的位置,時不時還要被批評,說他唯美、不關心政治,甚至把他打入反現實陣營。[1]但劉學鍇先生卻不認同,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接受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編注李商隱詩選的任務。劉學鍇和余恕誠先生1978年合著出版《李商隱詩選》,廣受好評和喜愛,此后不斷再版重印。此外,兩位先生的李商隱著作有《李商隱詩歌集解》《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資料匯編》《李商隱傳論》《李商隱詩歌研究》等等。這些研究相繼問世,使得更多讀者和研究者更加關注詩人李商隱,也讓社會和學界重新評估李商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本文以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隱詩選》為閱讀研究對象,來進一步認識這本詩選。
一、前言:文史互證和縱橫分析
《李商隱詩選》作為李商隱詩歌的普及本,在詩選前撰者在前言大篇幅介紹和梳理了李商隱及其詩歌,這對讀者重新認識,進一步品讀李商隱的詩歌是極為必要的。前言主要介紹了李商隱的生平,詩歌的題材風格的大致分類、詩歌主要的藝術特色以及《詩選》的相關信息。在介紹李商隱生平的部分,撰者并非直接陳述李商隱的生平,而是通過借鑒歷史事實和詩歌解析相結合的方式,向讀者更加全面和真實地介紹李商隱及其生平2Txo1+ZgqqzUnjnwWx7kEw==經歷。李商隱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時期,這一方面歷來的解讀多有爭議,因而客觀真實的解讀尤為關鍵。李商隱這一時期的經歷,有的研究者根據詩人的行為軌跡或者和哪個政治集團的關系親近來片面地判斷李商隱屬于哪個黨派。兩位先生以唐王朝日益衰敗的歷史史實和李商隱具體的從政經歷作為事實依據,再根據相關時期創作上的心理層面進一步考證,認為從同一時期《李衛公》《舊將軍》《漫成五章》和為鄭亞代擬的《會昌一品集序》詩文中可以佐證李商隱沒有在李黨勢盛時黨李,卻在李黨失勢時對有功諸臣寄予同情[2]8,可見其沒有主觀的黨李、黨牛的想法,撰者認為不能輕易斷定其黨李、黨牛或去牛就李,這一分析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邏輯,在評定中沒有投射情感傾向,故而在這方面的考證上是嚴謹和縝密的。對于李商隱的評價也并未一味地推崇和肯定,在肯定中會展示其庸俗軟弱的一面,對詩人的評價是中肯和客觀的。
前言按時間順序從縱向對李商隱每個時期的生平經歷進行梳理和講解,力求讀者對李商隱每個階段的經歷和思想變化有整體的把握,也有助于讀者進一步把握詩人不同時期詩歌的情感流向和風格變化。同時也從橫向的角度把詩人不同題材的詩歌,整理分類并介紹其思想內蘊和語言風格的不同,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詩人某類題材詩歌的風格和特點,即使是同一題材的橫向比較中也能看到詩人所展現的不同的情志和面貌。在縱橫分析中,能夠讓讀者從李商隱的縱向生平經歷和橫向的分類型的題材作品中把握詩人和作品的整體面貌,更好地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品讀作品,感受詩人的才情與魅力。撰者總結歸納了李商隱詩歌大體上的藝術特色,尤其“以心象熔鑄物象”[2]21的藝術歸納,視角獨特貼切。在李商隱的一些抒情詩和無題詩中,其“一些詩人的內心體驗往往比他們對外界的感受,更為深入細膩。當心靈受到外界觸動時,在心境中會出現一串串心象序列,發而為詩”[2]21。從這一觀點切入,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一些朦朧和寓意深遠的詩歌和形象。在前言的最后,撰者大致介紹了李商隱及其詩歌對歷代文學作品的接受以及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對歷代注本的批評以及《詩選》的校勘底本的羅列。《詩選》的前言是可以反復品讀的,是我們整體把握李商隱生平、思想、作品和藝術特色不可多得的文章,不得不感嘆于兩位先生學殖深厚。
二、詩選:思想性和藝術性兼顧
在詩歌的選擇方面,“這次的增訂重版,除刪去二首外,增加了六十四首,共計一百六十六首。入選的主要是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優秀詩篇。為了反映李商隱在藝術上的獨特成就,也酌選了一部分思想內容存在某種消極因素而藝術上有特色的作品”[2]31。可見,在李商隱六百余首詩歌中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傳播性等多方面體現詩人才情的詩歌,撰者的詩選是以思想性和藝術性作為選擇標準,不愿因詩歌消極的思想而舍棄具有藝術表現力的詩歌,其詩選標準呈現向藝術性偏斜的特點。相較于1978年版的《詩選》,刪掉了《無題》(照梁初有情)《哭劉司戶二首》(其二),保留了《無題》(八歲照鏡子)《哭劉蕡》《哭劉司戶蕡》,刪掉了思想意蘊和藝術表現過于相近的作品,使整個詩選內容更加精練。編年詩和不編年詩做了變更,《富平少侯》、《馬嵬》(其二)、《蟬》、《流鶯》等8首詩歌由不編年詩移入編年詩中,《復京》《渾河中》由編年詩移入不編詩中。在編年詩中,個別詩歌在排序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對詩歌的寫作時間做出了新的評定,選文和目錄的編排并非一成不變的,撰者通過新的考證和思考不停地修訂現有的內容,不斷更新研究成果。《詩選》收錄了李商隱響力大且藝術性極高的代表作《錦瑟》《夜雨寄北》《無題》《賈生》《嫦娥》等等,收錄了具有極高思想性和政治進步思想的《行刺西郊作一百韻》等等,也收錄了冷門卻藝術性較高的作品《天涯》《涼思》《謁山》等等。
在詩歌的編排方面,《詩選》以編年詩和未編年詩進行分布排列。編年詩以《富平少侯》開始,以《錦瑟》作結。編年詩中部分收入的詩歌所作時間未標明,選家根據詩人早期憂慮遇合的心態和詩歌的風格確定是早期作品抑或是其他時期的作品,末篇是詩人晚年四十七歲時所作,根據詩人生平的時間順序進行大體上的排列。未編年詩以《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開始,以《寄蜀客》作結。未編年詩基本按照詩歌題材進行分類排列,依次為無題詩、詠懷詩、詠物詩、愛情詩、閨怨詩、政治諷刺詩、即景言懷詩等等。詩歌的編排以編年詩為主,選家主要以展現詩人境遇、思想情感以及風格變化為主要線索,宏觀展示詩人和詩歌的人生軌跡和情感流變,始終使讀者把握詩歌內在的連貫性。在難以明確創作時間的詩歌,選家又將以題材分類,使讀者在相同的題材中感受作品的內蘊、意境、風格和形象的差別變化。
三、注釋:切實和研究兼備
《詩選》的注釋兼顧切實和研究兩個方面。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和部分學者對李商隱頗有誤解,許多讀者對于李商隱及其詩歌都處于陌生階段,急需一本具有普及意義的李商隱選注,在這樣社會環境下誕生的詩選勢必會具有通俗易懂、細致具體的特點。如撰者在注釋中給詩歌內容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注音,對典故進行概括性的表述,對稍難理解的字句進行細致的解釋,均有助于普通讀者解讀詩意而不至于半途而廢。
對異文的考證嚴謹,撰者根據多家底本進行校勘,多征引歷史資料來進行考證。在《北齊二首》對“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是否是晉陽淪陷考證時,引用了《北齊書》《通鑒》,認為淪陷的是晉州平陽而非晉陽,是作者的一時誤記。[2]92對寫作背景和時間進行考證。《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所作時間許多學者莫衷一是。馮浩結合詩中的“身閑”和“鄉人”以及歷史資料認為詩歌創作于東川歸后病還鄭州時,而張采田認為“鄉人”另有他意,認為詩歌創作于永樂閑居時。撰者在認同征引的學者的觀點時另作一番見解,其認為:“‘病廢’家居,與有報國之力而‘身閑’亦有區別。唯有會昌五年,詩人閑居永樂,與所謂的‘中興’‘身閑’正合。”[2]85撰者在花時間搜集資料引證的同時,不是盲目跟從一家的觀點,而是在引證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力求客觀公正。再如《贈劉司戶蕡》撰者詳細介紹了詩人這首贈詩所贈予的對象,有利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撰者多征引歷代學者的觀點,馮浩、張采田認為此詩是李商隱于會昌元年和劉蕡晤別之作,因詩人在這段時間內曾南游江鄉。岑仲勉曾辯證詩人南游江鄉,而撰者認為這實際上并不存在,根據撰者所貼附題目的辯證文章《李商隱開成末南游江鄉說再辨正》[3],其認為是大中二年春李商隱奉使江陵歸途中與自貶放還的劉蕡晤別之作。[2]111-112對個別篇目的創作時間重新修訂。部分詩歌的創作時間作了細微的調整,個別詩歌的創作時間作了重新的界定,特別是《西南行布寄相送者》《幽居冬暮》這兩首詩歌,如《幽居冬暮》,在1978年版的《詩選》中撰者認為其創作于大中十二年鄭州閑居時[3]172,后1997年版本認為其舊本與《秋日晚思》 《春宵自遣》 《七夕偶題》三首五律相連,中間僅隔一首五排,似同一時期連續創作的即景抒情組詩,認為其創作于會昌四年冬暮[2]83-84,兩個時間間隔14年。對于對人名、地名、時間、事物進行詳細注釋。很多事物都是具有時代性且離我們非常遙遠,這些事物對我們解讀詩歌起到非常大的阻力。因此,撰者在對古代事物的注釋不僅是對事物進行外部特征或表層含義的闡述,而且進一步介紹事物所寓含的歷史、文化和習俗等內涵,拓寬和豐富了讀者的視野和見識。如《馬嵬其二》中“雞人”并不是簡單說明是報曉的人,而是說明古代宮廷不養雞,專門設置了代替公雞司晨的人[2]62,既交代了雞人的來源,又融入了古代的文化和制度。對于許多字詞,撰者不僅征引他的出處,并且收集列舉出現這些字詞的詩歌,足見撰者功夫之深,用心之至。對于典故的注釋,撰者多將引典故的原文和進行概括大意相結合,同時滿足了廣大普通讀者和研究者的兩類人群的需求。在每篇詩歌的尾處撰者還會添加備考給所需的讀者和研究者參考使用。備考多包含歷代選本、詩話、讀書筆記,補充同題詩、內容相近的詩歌等內容。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廣大讀者和研究者品讀詩歌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啟迪。
大部分詩歌撰者在題目的注釋上會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可考或有爭議的創作背景和時間會進行說明、引證和考證。但因為該本詩選始終是李商隱詩歌的普及本,在編年詩中有部分詩歌沒有題解、創作背景和創作時間說明的內容,因此,在編年詩中整體的時間脈絡沒有十分直觀和清晰。但綜上所述,在其注釋、引證、考證上嚴謹縝密,用心良苦,盡可能兼顧了廣大讀者和研究者的閱讀感受和需求。
四、鑒賞:詩意還原和讀者接受的重視
在整部《詩選》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詩歌鑒賞部分,蘊含了撰者獨特的審美體驗和追求。撰者的鑒賞在還原詩意和意境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體悟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撰者的鑒賞并非泛泛而談,而是花篇幅解讀詩歌的詩意、思想內蘊、藝術表現、風格等,在鑒賞中融入縱橫向詩歌和詩人的比較分析,又通過細致的筆觸還原詩歌本意,文本細讀來挖掘詩人的言外之意,如詠史詩,撰者會結合歷史資料和社會政治環境,用寫實的語言再現詩歌中所呈現的場面和景象,探析詩人豐富復雜的情感。如抒情詩,列舉詩人層層遞進的情感變化,不斷抽絲剝繭。如詠物詩和無題詩,將一個個意蘊深遠的意象深入挖掘感悟,細致入微。撰者注重通過字詞,尤其是虛詞的分析來還原詩人真實的態度和情感。具體如《北齊二首》中的“一”“便”“何勞”“始堪”有語重心長和警戒之意。[2]92因此,在閱讀《詩選》時,讀者對于詩歌的品讀并非會感到淺嘗輒止,而是有撥云見日、豁然開朗之感。在詩歌鑒賞中,多和同題材和風格的其他詩人的詩歌進行對比分析,和詩人自己其他在內容上有承接關系或內在聯系進行內蘊和風格的對比分析,如《流鶯》和《蟬》,兩首都是寫在同一時期的詠物詩,同樣是托物寓懷之作,但二者的所塑造的形象和蘊含的風格卻不盡相同。前者塑造的形象具有苦悶傷感的詩人特征,是在清新流美中含有抑郁苦悶。后者塑造清高的寒士形象,在凄斷悲苦中顯出激憤不平。[2]150-151撰者還多列舉某首詩歌的學習和接受的對象以及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如《海上謠》在構思和表現上有意學習李賀,是較為典型的“長吉體”[2]109。在加深對詩歌詩意體悟的同時,又將讀者置于宏觀的文學史當中,讓大家認識和體悟不同時代、不同詩人、不同詩歌和不同體裁之間的聯系和變化。
撰者的鑒賞多注重撰者和讀者的雙向的情感交流,注重讀者接受。“接受美學的核心是把文學研究從作品、作者中心觀轉向讀者中心觀,認為讀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創造者。”[4]劉學鍇先生認為李商隱部分詩歌具有觸緒紛然,百感交集,并且不主一端,渾然書感的特點。[5]因此,李商隱有不少具有歧義的詩歌,關于這些詩歌的解讀歷來學者眾說紛紜。在《詩選》中撰者不僅闡述自己的獨特的創見,還多征引歷代學者的詩解,力求向讀者展示不同品讀的視角和觀點,讓讀者進行判斷和接受。李商隱最具迷霧的詩歌《錦瑟》,撰者多抓住以一幅幅獨立的象征圖景,又將一個個蘊含情感的意象和文本進行細致的研磨,抓住“思年華”“惘然”的情感線索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對難以理解的朦朧意象有獨特體悟,“身世遭逢如夢如幻,傷春憂世似杜鵑泣血,才而見棄如滄海遺珠,追求向往終歸飄渺虛幻”[2]255,見解精妙,多具借鑒意義。撰者多征引黃庭堅、元好問、朱鶴齡、何焯、朱彝尊、汪師韓、張采玉、岑仲勉、錢鐘書等歷代學者的觀點,給讀者展示關于《錦瑟》不一樣的解讀。撰者在有分歧的詩歌的賞析中并非以輸出者的姿態進行單方面闡述,而是誠邀讀者一起重新構建詩歌的情韻。在詩歌鑒賞中,撰者注重對讀者的點撥,在《憶梅》中,撰者教授解此詩的關鍵是“憶”“恨”“去年花”的關系[2]218,抑或是點明一類詩的解讀方法。因此,撰者在搜集整理大量文獻資料,慎重地考證以及深入的文本研究等傳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多關注讀者閱讀的體驗和接受。
五、結語
《李商隱詩選》是一本切實和研究兼勝的選本,劉學鍇和余恕誠先生以刻苦的文獻資料整理,嚴謹的治學和考證,彌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沒有一本普及李商隱及其詩歌的選本的空白。《李商隱詩選》的問世,不僅重新評估了李商隱文學史上的地位,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讓李商隱這樣一位優秀的詩人再次走進大眾視野。《詩選》不僅僅是讓讀者從表面體會詩人的深婉綺麗語言魅力,同時能深入感受詩人細膩曲折、豐富矛盾的內心世界。其以切實和全面細致的解讀讓讀者了解和體悟李商隱詩歌,又以偏向研究性質的大量引證、辨析、征引出處和新的考證,給廣大讀者和研究者不同的品讀角度和李商隱詩歌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向。劉學鍇和余恕誠先生的《李商隱詩選》是李商隱詩選中具有極高閱讀價值的選本,在歲月的洗禮中將愈發凸顯兩位先生的真誠和用心。
參考文獻:
[1]劉學鍇,韓震軍.潛心溫李四十 載熱愛唐詩一世情——劉學鍇先生學術專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9(05):1-12+91.
[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開成末南游江鄉說再辨正[J].文學遺產,1980,(03):37-44.
[4]周來祥,戴孝軍.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J].貴州社會科學,2011,(08):4-16.
[5]劉學鍇.分歧與融通——集解李義山詩的一點體會[J].唐代文學研究,1994,(00):489-499.
作者簡介:
陳麗艷,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