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與義的山水詩繼承韋柳,與柳宗元的山水詩有許多相似性,特別是意象與意境有較大相同,意象上的淡雅脫俗,意境的幽寂。但由于時代的不同和人生經歷的不同,兩者的山水詩仍然存在差別,內容和情感和風格存在差異。
【關鍵詞】柳宗元;陳與義;山水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0-004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0.014
“尤其是描寫山水和閑適生活的詩,風格宛肖陶淵明、韋應物和柳宗元”[6],陳與義的山水詩與柳宗元的山水詩有較多相似之處。柳宗元和陳與義雖然相隔時代久遠,但他們同樣有著坎坷的經歷,在人生的某個時期寄情于山水。柳宗元現存詩164首,山水詩尤為突出,有近47首是山水詩,大多作于被貶永州、柳州時期,其被貶的苦悶和郁郁不得志寓于詩歌中。陳與義的山水詩多寫避亂的無奈,且大部分寫于南渡逃難時期。時代背景的差異、被貶與逃難的兩個不同境遇,以及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二人的山水詩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
一、相同性分析:意象與意境
蘇軾曾評論柳宗元的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清深不及也”[4],認為其詩溫麗清深。這與柳宗元的詩中運用清新的意象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山水詩。陳與義的山水詩“宛肖韋柳”,頗有韋柳的平淡自然、淡雅脫俗之風。陳與義的山水詩是對韋柳山水詩的繼承,主要體現在意象與意境上。
(一)淡雅脫俗的意象
意象的淡雅脫俗是柳宗元山水詩的顯著特點,柳宗元常用的意象有“雪”“竹”“月”等,這些意象本身就是淡雅脫俗的,具有遠離世俗,不被世俗污染的意味。陳與義受到柳宗元的影響,其山水詩也有許多關于“雪”“竹”“月”等淡雅脫俗的意象。
柳宗元山水詩中關于“雪”的意象,最為著名的莫不過于《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1]269
山林里沒有鳥兒飛翔,路上也沒有行人的蹤跡。只有一葉孤舟,孤舟上坐著的是一位戴著斗笠的老翁,在茫茫大雪中獨自垂釣。雖然這首詩沒有太多的手法,也沒有典故,只是平鋪直敘地敘述,卻讓人仿佛置身其中,茫茫大雪,孤身一人,獨自垂釣,表達詩人被貶的孤獨心境。
“雪”的形象是高潔的,許多詩人用雪來表達孤傲的心境,自身的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陳與義的山水詩中也有關于“雪”的詩句,如“云葉垂雞竿,雪花眩鸞旗”[2]151(《游葆真池上》)、“雪消眾綠凈,霧罷群峰立”[2]284(《雨晴徐步》)、“青鞋濟勝不能懶,踏破積雪窮崎嶔”[2]281(《游南嶂同孫信道》)、“白水春陂天澹澹,蒼峰晴雪錦離離”[2]392(《山中》)等。陳與義山水詩中的“雪”的意象使用,體現柳宗元與陳與義的山水詩具有淡雅脫俗的特點。
其次,關于寫“竹”意象的詩句,柳宗元的山水詩中有:“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1]253 (《漁翁》)、“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1]226(《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1]268(《夏晝偶作》)、“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1]51(《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等詩句,“竹”意象運用同樣具有淡雅脫俗的特點。
陳與義山水詩總量比較多,寫“竹”的詩句相對柳宗元的多,如:“種竹不必高,搖綠當我楹”[2]197(《游八關寺后池上》)、“三面青山園竹籬,人間無路訪安危”[2]277(《坐澗邊石上》)、“微吹度修竹,半林白翻翻”[2]285(《同信道晚登古原》)、“溪急竹陰動,谷虛禽響幽”[2]291(《出山道中》)、“溪西篁竹亂,微徑雜歸牛”[2]387(《晚步》)、“春發蒼茫內,鳥鳴篁竹間”[2]387 (《雨》)、“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2]427(《愚溪》)等。陳與義詩中的“竹”有大多是雨中之竹,其中的清新自然,撲面而來。
最后,關于“月”的意象,“月”意象有清冷的意味,塑造清冷的意境。柳宗元的山水詩中有:“木落寒山靜,江空秋月高”[1]70(《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1]226(《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霧暗水連階,月明花覆牖”[1]64(《法華寺西亭夜飲》)、“留連秋月晏,迢遞來山鐘”[1]61(《芙蓉亭》)等。
陳與義山水詩中“月”的意象有:“扶鞍不得上,新月水中生”[2]206 (《初夏游八關寺》)、“月輪隱東峰,奇彩在南嶺”[2]278 (《十七日夜詠月》)、“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2]326(《尋詩兩絕句》)、“明月照山木,荒村饒夜螢”[2]396 (《夏夜》)、“月出未出林彩變,幽人露坐方獨酌”[2]463(《秋夜獨酌》)等。
總之,柳宗元和陳與義在其山水詩中,都使用“雪”
“竹”“月”等意象,詩歌的淡雅脫俗之風非常明顯。“雪”“竹”“月”歷來被詩人所贊揚,特別是“雪”“竹”
“月”自身的素雅、與世無爭,用來表達詩人自身的品格高潔是非常合適的。在描寫山水等自然之景時,使用“雪”“竹”“月”等字詞或意象,描繪出大自然的清新雅致,更加凸顯詩人淡雅脫俗的品格。可見,陳與義的山水詩在意象的選取上,某些字詞的運用上,與柳宗元是非常相像的。
(二)幽寂之意境
柳宗元和陳與義的山水詩,幽寂的意境非常明顯。柳宗元的山水詩多作于被貶永州、柳州時期,在這兩個時期,柳宗元常常寄情山水。正如清代喬億所言:“柳州哀怨,騷人之苗裔,幽峭處亦近是” ①,柳宗元在這兩個時期,無論是記游文還是詩歌,無不顯示出他的孤獨哀怨,充分展現詩中的幽寂的意境,以其詩中的“幽”和“獨”體現。
體現柳宗元幽寂孤獨的山水詩,最為明顯的莫過于《江雪》,塑造了一個孤獨的漁翁形象。除了《江雪》,《南澗中題》也是一篇體現柳宗元幽寂的詩歌。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1]183
這首詩描寫秋天的景象,秋風聚集在南澗,詩人獨自游玩,吹來一陣蕭瑟的秋風,樹木被吹得左右搖擺,林影參差不齊。詩人似乎來過這里,讓人忘記疲倦。這時山谷里響起被擒住的鳥兒叫聲,水藻也泛起漣漪。詩人獨自在寂靜的山谷里閑逛,時常吹起秋風,林間非常安靜,鳥兒的叫聲打破了寂靜。這里是以動襯靜,突如其來的鳥叫聲,更顯得環境的寂靜,突出靜謐的環境,烘托出詩人的“獨游”的苦悶,營造出幽寂的意境。
柳宗元山水詩中,體現出幽寂意境的詩歌還有《夏初雨后尋愚溪》“悠悠雨初霽,獨繞清溪曲。引杖試荒泉,解帶圍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營營,嘯歌靜炎燠”[1]144,描寫了雨后初晴,詩人獨游溪旁,用拐杖測試荒野泉水的深淺,解帶把新長出的竹子圍起來。詢問在這里沉吟的原因,即追求的就是寂寞。在這里可以遠離官場,大聲歌唱緩解炎熱,可見柳宗元的孤獨。《夏夜苦熱登西樓》“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1]263,獨自登樓眺望。《夏晝偶作》“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1]268,寫獨自午睡。柳宗元常常孤身一人,無論是游玩,還是日常生活,以孤獨的心境,營造出詩歌幽寂的意境。
陳與義的山水詩中也有幽寂的意境,他的山水詩同柳宗元一樣,喜用“幽”“獨”等字眼表現孤寂,或表達遠離家鄉,寂寞難耐的思鄉之情,或表達流離之苦。如《愚溪》: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寒聲日暮起,客思雨中深。
行李妨幽事,欄干試獨臨。終然游子意,非復昔人心。[2]427
這首詩作于陳與義避亂于永州時期,以愚溪為背景,描寫愚溪清幽的自然景物,詩中的思鄉之情油然而出。開篇兩句寫道,小閣獨自立于喬木之間,清溪環抱著竹林。到傍晚時分,漸漸響起寒風聲,詩人客居他鄉,在雨中沉思。接著寫行李礙事,他獨自站在欄桿處遠望。最后,寫出游子的內心感受,意識到自己現在就是游子了,有著游子的情懷,不再是過去無憂無慮的人。詩中的“幽”“獨”兩字,直接點出詩人的孤寂和淡淡的憂傷。此詩宛肖柳宗元被貶謫永州時期所寫的愚溪主題的作品,且都表現出“幽寂”的意境。此詩“紀昀評曰‘閑雅’。其于蕭疏淡遠之景物中含淡淡的離鄉去國之愁,與柳宗元愚溪諸作意同調肖,頗得柳詩精髓”[9]。
陳與義山水詩中表達“幽寂”的詩句還有很多,多用“獨”,如:《同信道登古原》“幽懷忽牢落,起望登古原。微吹度修竹,半林白翻翻”[2]285、《出山道中》“避地時忽忽,出山意悠悠。溪急竹陰動,谷虛禽響幽”[2]291、《游道林岳麓》“道人輕殊勝,來客費幽尋。恍然結愿香,獨會三生心”[2]366等,描寫清幽的自然景物,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幽寂”。以及直接描寫詩人“幽寂”的《秋夜獨酌》“月出未出林彩變,幽人露坐方獨酌”[2]463,詩人獨自坐在外面,伴隨著淡淡的月光在秋夜飲酒。《小閣晚望》“天風吹我來,衣袂生微波。幽懷眇無寄,蕭瑟起悲”[2]470,在孤獨寂寞并且蕭瑟的風中,響起悲歌。這些詩中無論是寫自然環境的“幽”,還是詩人心中的“幽”,都使整篇詩歌具有“幽寂”的意境。
柳宗元與陳與義在山水詩中,都體現“幽寂”的意境。陳衍評《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綠陰生晝靜賦詩得靜字》一詩言:“宋人罕學韋柳者,有之,以簡齋為最” ②。總之,在意象和意境上,陳與義的山水詩比較相像于柳宗元。
二、相異性:內容和情感、風格多維度的差異
柳宗元和陳與義,一個生于中唐,一個生于南宋;一個是貶官,一個是避難。因為不同的生活背景、經歷,詩人所寫山水詩必然會在內容、情感和風格上存在差異。柳宗元的山水詩多作于被貶時期,內容上多關于政治失意和孤傲清高的情懷,情感上則是悲傷郁結,風格上是幽寂冷清。陳與義前期的山水詩寫不被重用的牢騷,寄情于山水,風格清爽。陳與義山水詩的主要創作于南渡后,陳與義南渡后的山水詩與柳宗元被貶后的山水詩有許多相似之處。陳與義南渡后的山水詩內容上為反映閑適的寓居生活、家國的思念和避難的無奈。情感上是悲傷的,風格上是雄渾和淡遠。
(一)貶謫的苦痛與避難的無奈
柳宗元山水詩的內容與貶謫時期的經歷相關。柳宗元“永貞革新”失敗后,加貶永州司馬,之后更是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柳州。政治上的不得志,思鄉之情、孤傲情懷,從此貫穿柳宗元的一生。
首先,他的山水詩有許多是抒發政治失意,如《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1]140
此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五年,描寫居住在溪邊的閑適生活,表面上樂于其中,實際隱涵著貶謫的苦悶。首先寫詩人因為官職拖累已久,幸虧被貶謫到南夷之地。接著寫閑暇時與農田菜圃為鄰,偶爾像是山林里的人。再寫詩人早晨去耕地除草,傍晚乘船而歸,伴隨著嘩嘩的溪水聲。最后寫詩人來往碰不到世人,向楚天的碧空歌唱以自娛。詩中并沒有寫貶謫生活的苦難,而是稱貶謫為幸事,實際上表現出柳宗元的無可奈何,政治失意隱含其中。他的山水詩中,表達政治失意的還有《冉溪》《構法華寺西亭》《湖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感遇二首》等。
其次,柳宗元被貶謫到荒涼之地,除了會表達政治上的不得志,還在詩中抒發孤傲情懷,有“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1]144(《夏初雨后尋愚溪》)、“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1]226(《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1]253(《漁翁》)。這些詩篇在描寫山水的同時,或明或暗傳遞出柳宗元的孤高又寂寞的心境,抒發的是孤傲的情懷。
柳宗元的山水詩的內容主要寫政治失意和孤傲情懷,而情感上的悲傷郁結或顯或隱地蘊涵其中。政治失意則會悲憤、憤懣,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但又無能為力,壯志難酬。《冉溪》《溪居》《構法華寺西亭》《湖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等,在表達政治失意時,明里暗里表達柳宗元自身的悲憤。寄托孤傲情懷的山水詩,自身的清高、孤獨,為敵對黨派的不容,這些都表現為生活得不如意,其中的悲傷之情總會在詩歌中顯露。對于柳宗元來說,永貞革新的失敗像心頭的一根刺,使他陷入悲傷的困境中,只能寄情于山水,但心中又有所不甘。因此,柳宗元的山水詩的情感上是悲傷郁結的,無法排遣的悲愁蘊含其中。
陳與義生活在兩宋之交的動亂年代,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其詩歌創作會隨著人生經歷的變化而改變。貶謫陳留前,陳與義懷著滿腔的激情,熱衷于政事,卻不得重用,不免滿腹牢騷。此時期,以山水風物詩抒發內心的聲音,所寫之景多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景,如雨雪和池臺亭榭。這樣的詩篇寫雨和風的有《風雨》《秋雨》《北風》《雨晴》《連雨遇事四首》等幾十篇,寫池臺亭榭《游葆真池上》等詩篇。還有一些山水風物詩描寫節氣、季節以及詠梅。
貶謫陳留時期,多寫貶謫的無奈,寄情于山水,與柳宗元貶謫永州、柳州時期的心情類似。如《入城》:
竹輿聲咿啞,路轉登古原。孟冬郊澤曠,細水鳴蘆根。霧收浮屠立,天闊鴻雁奔。平生厭喧鬧,快意三家村。思生長林內,故園歸不存。欲為唐衢哭,聲出且復吞。[2]392
這首詩前后兩部分別是寫景與抒情。前半部分詩人由山路走向古原,伴隨著竹枝的咿呀聲。孟冬時節郊外寬闊,蘆葦的根部響起流水聲。凄清的景物暗含詩人凄涼的心情。后半部分抒情,寫詩人厭惡官場,沉迷于農村的寧靜,但卻不能回到家園,傷感而哭,表達被貶的無奈之情。陳與義這時期的山水詩多為表達被貶的無可奈何,以及把心中的牢騷寄情山水。
陳與義的山水詩多寫于南渡逃難時期,情感抒發是其重點。國家分裂,北方民族入侵,許多漢人不得不南渡逃難。在對山水的描寫時蘊含著對家園的思念、避難的無奈之情。此時期的詩有《十七日夜詠月》《美哉亭》《登岳陽樓二首》《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巴丘書事》等。如《登岳陽樓》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1]303
此詩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表達戰亂的悲傷和避難的無奈。岳陽樓位于洞庭湖東,長江西,黃昏時閣樓的簾旌靜止不動,登上吳國和蜀國的分界地,在湖山黃昏下徘徊。行程已遠,登高遠望,已經是奔波三年。自己已是滿頭白發,看著遠處的古木,在煙波中,傷悲無限。這首詩寫景與抒懷融合,以蒼涼之景寫凄涼之情,與歷史的融合,有著蒼涼雄壯的美感,表達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和避難南逃的無奈。
總之,陳與義的山水詩相較于柳宗元的山水詩多了一份避難的無可奈何,都有抒發貶謫的痛苦,陳與義的《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寫的是貶謫與避難的痛苦的結合。柳宗元的山水詩在內容上仍是以抒發貶謫的痛苦為主。
(二)風格:柳詩幽寂清冷、陳詩多種風格
蘇軾曾評柳宗元的詩,言:“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7],并與陶淵明相提并論,“所貴乎枯澹者,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是也”[4],指出柳宗元的詩風格上是淡泊的。但柳宗元的山水詩多作于被貶永州、柳州時期,且柳宗元性格上的悲觀,使其山水詩風格具有淡泊的同時,帶有幽寂清冷的風格。陳與義的山水詩根據不同時期,其詩風格可分為清爽、雄厚和淡遠。
1.柳詩幽寂清冷
柳宗元被貶永州、柳州后,為尋求心靈上的寄托,擺脫政治失意的苦悶,投身到大自然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下,柳宗元的心態會發生變化,其山水詩也帶著幽寂清冷的風格。如《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1]226
這首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年,半夜醒來聽到了露珠滴落的聲音,打開門是臨近愚溪的菜園。清冷的月亮在東邊升起,水流沖刷著竹根。泉水越遠越響亮,山林里的鳥兒叫聲驚魄。倚靠在柱子上直到天亮,心中的寂寞無處說。“泠泠”“寒月”“石泉”“山鳥”相互配合,以動寫靜,突顯詩人所處環境的空曠清冷。
柳宗元的山水詩中有大量“幽”“獨”等表達孤獨清冷的字詞,貶謫的痛苦、漂泊在外、思鄉情切,這些情感都是痛苦的,因而其山水詩表現得尤為幽寂清冷。為緩解孤獨寂寞的情緒,柳宗元寄情山水,描寫生活所見之景。常常以環境的清幽襯托自身的寂寞,表達貶謫生活的孤獨寂寞之情。
2.陳詩多種風格,以雄厚為主
陳與義的人生經歷復雜,其詩歌創作的內容和風格受到人生經歷的影響,也會不同。陳與義的山水詩隨著人生經歷的變化,風格也會有所變化,其詩山水詩風格可分為恬靜淡遠和雄厚。
陳與義貶謫陳留前的山水詩風格多為恬靜、清爽淡遠。這時期陳與義為仕途奔波,不免遭遇挫折,仕途不順,使他向往退隱,寄情于山水。他通過山水風物凈化心靈,抒發內心的牢騷,以及不得重用的苦悶。如《游葆真池上》:
墻厚不盈咫,人間隔蓬萊。高柳喚客游,我輩御風來。
坐久落日盡,澹澹池光開。白云行水中,一笑三徘徊。
鴨兒輕歲月,不受急景催。試作弄篙驚,徐去首不回。
無心與境接,偶遇信悠哉。再來知何似,有句端難裁。[2]151
厚厚的墻壁把人間與蓬萊隔開,柳樹喚客來游玩,“我們”乘著風來。坐到太陽落山,陽光灑在池塘上,白云在水中行走,好像在回頭微笑。鴨子不懂得珍惜時間,不會受到時令景物的催促。試探一下玩弄蓬蒿,驚到了鴨子,便慢慢走遠。沉迷于其中無心關注其他事情。此詩讓詩人身臨其境,與鴨子戲水,物我兩忘,沉迷于景物中描繪葆真池的恬靜優美。貶謫陳留前的山水詩是陳與義寄托不得重用的載體,向往歸隱。這時期山水詩的風格是恬靜的,恬靜淡遠風格的山水詩與柳宗元的山水詩風格頗為相似。
其次,陳與義的山水詩從南渡前到南渡后,情感上由個人的情感上升到國家情感和民族情感,由小到大。所謂“詩言志”,情感的變化會導致詩歌風格的變化。國家和民族是宏觀的,那么詩歌所用的意象,所描寫的畫面相對來說也會是壯闊的,風格上體現為雄厚。如《美哉亭》“西出城皋關,土谷僅容駝天掛一匹練,雙崖斗嵯峩……”寫陳與義從均州到房州路上,美哉亭的景觀和所處位置的險要。美哉亭如同危巢建立在此處,只見青山中是美麗的平原,陽光照耀在河水中,向下望去,是萬里河川,草木茂盛。詩人登高遠望,雄風浩浩。詩中描繪了一幅壯闊的圖景,登高所見之景,遼闊非常,視野開闊,所見到的景物同樣是大氣雄厚的。詩人由于逃難,無奈走過廣闊的萬里河山,視野上的開闊,人生經歷的豐富,使其詩歌有著壯美雄厚的風格。雄厚是陳與義此時期山水詩的顯著特點,與南渡前的山水詩有著明顯的區別。這種風格與柳宗元的山水詩是有著顯著區別的,柳宗元的山水詩很少雄厚風格的詩,這與兩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性格的不同有關。
柳宗元的山水詩的風格多為幽寂清冷,抒發了被貶的無力和寄情山水孤獨感。陳與義山水詩的清爽淡遠與柳宗元山水詩的清冷較為相似,所描寫景物有著清淡的韻味。陳與義雄厚風格的山水詩則有別于柳宗元的山水詩。
綜上所述,陳與義的山水詩被評為“宛肖韋柳”,陳與義的山水詩與柳宗元的山水詩有著相似的部分,有意象上的相似,也有在意境上的相似。柳宗元與陳與義的山水詩大多都選取淡雅脫俗的意象,意境上具有幽寂的特點。但詩人用詩歌傾訴情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體會,因此兩人的山水詩同樣會有不同之處。詩人之間即使有非常多的共同經歷,但所寫的詩歌也會有不同,如柳宗元和劉禹錫,兩人都是被貶,都生活在唐朝,所寫的詩歌亦有不同,更不用說相差幾百年的陳與義。柳宗元的山水詩內容多抒發貶謫之苦,陳與義多抒發避難的無奈。風格上柳詩幽寂清冷,陳詩有淡遠與雄厚等多種風格。
注釋:
①(清)喬億:《劍溪說詩》卷一。
②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三。
參考文獻:
[1]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陳與義.陳與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白敦仁.陳與義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蘇軾.東坡題跋評韓柳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5]楊玉華.試論簡齋詩對前人的繼承[J].楚雄師專學報,1995,(02):27.
[6]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
[7]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千古序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8]戎默.淺論陳與義詩論的突破性與開拓性[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1).
[9]魏紅翎.試述白敦仁研究陳與義詩的成就[J].中華文化論壇,2014,(03).
[10]李巍.異時同調:杜甫、陳與義“亂后詩”創作風格論[J].文藝評論,2015,(08).
[11]吳晟.靖康之難與陳與義詩學觀的轉變[J].中國韻文學刊,2016,30(02).
[12]杭勇.陳與義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13]鐘京福.陳與義詩歌自我書寫研究[D].西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