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呼吸道疾病發病高峰時,各大醫院發熱門診、兒科門診、呼吸科門診人滿為患。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全科醫生,結合診療經驗、就診流程和醫院感染,就呼吸道疾病的識別與防護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
癥狀觀察與識別
呼吸道疾病感染早期的癥狀無外乎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咳痰、乏力、咽痛、喘憋、胸悶、頭痛、腹瀉、嘔吐等,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驚厥、抽搐等,可合并皮疹、皰疹。但不同類型的呼吸道疾病,癥狀也會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流感患者可能出現全身酸痛、頭痛以及高熱等癥狀;哮喘患者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等癥狀。除識別癥狀外,還可采取一些檢查手段識別和輔助診斷呼吸道疾病,如胸部X線檢查、血常規檢查以及CT掃描等,能夠讓醫生更加精準地識別和評估患者的病情與病因。
處理措施
就拿常見的發熱癥狀來說,是指腋下或電子體溫計(耳溫或額溫)測量體溫≥37.3 ℃,分為低熱、中度熱、高熱及超高熱。其中,低熱指體溫在37.3~38 ℃,中度熱指體溫在38.1~39 ℃,高熱指體溫在39.1~41 ℃,超高熱指體溫≥41 ℃。
通常情況下,中低度發熱建議先居家觀察處理,以38.5 ℃為界限。38.5 ℃以下可考慮適度少穿衣物、溫水擦拭、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溫方式,同時適度多飲溫熱水、勤排尿。38.5 ℃以上考慮先物理降溫半小時,若無效可服用退燒藥,如泰諾、布洛芬。對于口服喂藥比較困難的嬰幼兒、吞咽困難的老人等,可考慮用對乙酰氨基酚栓或吲哚美辛栓等肛塞退燒藥。服用退燒藥后,適度多飲用溫熱水,可在水中添加少量糖和鹽,避免電解質紊亂。需注意,4~6 h內僅可服用一次退燒藥。若服用退燒藥后,體溫不降或仍在升高,要及時就醫。在發熱的同時,患者可能還會存在其他情況,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1)發熱合并呼吸困難或犬吠樣咳嗽,可能存在急性喉炎,需要立即就醫。若居家備有手持霧化機以及相關霧化藥物,建議在送醫途中進行霧化。
(2)發熱合并咽痛,可先自行查看咽喉、扁桃體。若有扁桃體紅腫或化膿,即扁桃體表面有可見白色或黃白色分泌物(圖1),考慮化膿性扁桃體炎,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頭孢、阿莫西林等抗生素。
(3)發熱合并有咽痛、軀干或四肢粟粒樣紅疹(圖2),考慮猩紅熱或鏈球菌感染反應疹,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頭孢類抗生素1周左右,視皮疹及其他癥狀恢復情況停藥。
(4)發熱合并咽痛、手足皰疹,可自行查看咽喉。若見咽喉部散在白色潰瘍(類似口腔潰瘍),考慮手足口病,建議就醫化驗血常規。若有白細胞或者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的情況,可選擇阿奇霉素或者頭孢類抗生素,搭配緩解咽痛癥狀的藥物,如藍芩、喉咽清或開喉劍等。若手足皰疹明顯,可外涂阿昔洛韋一類的抗病毒藥膏。
(5)發熱合并咳嗽、咳痰或者喘憋等,可能呼吸道感染。若咳嗽喘憋明顯,建議及時就醫,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及呼吸道病原體化驗,必要時行胸部CT,明確病情后規范診治。
(6)嬰幼兒或學齡前兒童,發熱2 d后熱退疹出,頭面頸部皮疹伴耳后淋巴結腫大,可能風疹病毒感染。若持續性高熱(39℃及以上,服用退燒藥無用)、精神萎靡、惡心嘔吐、不進食等,立即就醫;若一般情況良好,物理降溫或服藥可控制體溫,可居家觀察,皮疹多在2~3 d消退。
(7)嬰幼兒除發熱無其他任何表現,退熱后軀干及四肢皮膚出現散發紅疹(3~5 d可自行消退),無瘙癢等不適,考慮為幼兒急疹。當體溫>38.5℃時,可服用退燒藥,并密切觀察,非必須可不用就醫。
就診時機判斷
就診時機的把握,主要根據生命體征狀態的評估結果以及處理能力。其中,生命體征主要看體溫、呼吸、脈搏(心率)和血壓。體溫的處理之前已經大致介紹過。正常成人呼吸頻率在12~20次/min,兒童會偏快一些。如果呼吸不平穩,存在明顯偏慢或者偏快(氣喘、氣促),建議立即就醫。正常成人靜息狀態下心率一般在60~90次/min,在感染狀態下,心率會偏快。如果平素心率在70次/min,生病時達到100次/min以上,且有心慌、胸悶等不適,建議及時就醫。在血壓方面,正常成人的高壓波動范圍在90~140 mmHg,
低壓在60~90 mmHg。如低于90/60 mmHg或高于140/90 mmHg,合并有發熱等癥狀,需要及時就醫。
此外,兒童或老人有時在夜間睡眠時會發熱,家人在處理時可按照生命體征的四個方面來評估。若睡眠踏實穩定,可考慮讓患者繼續睡覺,少蓋些衣物或者溫水擦拭額頭等增加散熱。
如果評估癥狀后感覺相對平穩,可以居家用藥觀察2~3 d,一是保證患者充分休息,二是避免在傳染病高發期到醫院就診而導致交叉感染。若沒把握自行處理,要及時就醫檢查。呼吸道疾病常規檢查項目包括抽血(血常規、C反應蛋白、支原體等呼吸道病原體)、鼻咽拭子(新冠、流感)、胸部CT。建議到就近的醫院(基層或一級綜合醫院等能完善檢查的醫療機構)就診,避免扎堆去兒童醫院、三級綜合醫院兒科。
居家防護建議
(1)居家常備口罩。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出入公共場所要養成佩戴口罩的習慣,因為呼吸道疾病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是空氣飛沫。
(2)備用基本的退燒,比如對乙酰氨基酚成分為主的藥物,包括泰諾、散利痛、對乙酰氨基酚、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對乙酰氨基酚栓等;布洛芬成分為主的藥物,包括芬必得、美林、布洛芬片/膠囊等;尼美舒利(禁用于12歲以下兒童);洛索洛芬鈉片(禁用于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女性);其他一些不太常用的退燒藥,包括雙氯芬酸鈉片、吲哚美辛栓等。優先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成分以及布洛芬成分的退燒藥。需提醒,6月齡以內的嬰兒只能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滴劑或混懸液,6月齡以上建議布洛芬滴劑或混懸液。
(3)目前,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支原體、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為主,可以通過鼻咽拭子的方式進行檢測,建議居家備用1~2份/人的呼吸道病原體檢測試劑(在相關醫療機構可以買到),以便一旦出現相關癥狀,可先自行檢測,再根據結果合理就診。
結束語
大家要提高對呼吸道疾病的識別能力,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危害程度,維護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