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運動康復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9例,觀察組40例。對照組行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行早期運動康復,比較兩組康復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下肢功能、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下床行走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下肢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對照組,骨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干預后,觀察組FMA、HSS和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心理狀態、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總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運動康復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臨床康復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下肢功能,且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下肢骨折;早期運動康復;下肢功能;生活質量
下肢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會造成患者肢體關節功能損傷,嚴重影響其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引發下肢骨折的因素較多,包括交通事故、跌倒摔倒、運動損傷等。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下肢骨折45c1f4180c2f96513694ef9e33a39899b3bd0a13a83b713a6f50e4458e6d6225,可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然而,由于手術治療多為創傷性,患者術后易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和并發癥,且由于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存在差異性,多數患者骨折恢復情況并不理想[2]。因此,在臨床中對骨折患者實行急性救治,保證生命體征平穩后,還需采取康復治療,進一步促進其恢復[3]。本研究旨在觀察早期運動康復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9例,觀察組40例。對照組女21例,男18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1.63±3.17)歲。觀察組女21例,男19例;年齡35~56歲,平均年齡(40.17±3.1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
由康復科醫師根據患者術后情況對其實施常規物理康復治療,主要采用按摩、紅外線照射或超聲波治療。康復治療過程中需要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與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1.2.2 觀察組實行早期運動康復
(1)術后1 d,對患者進行下肢肌肉收縮訓練,15 min/次,2次/d。同時對患者進行背部伸展、足趾跖屈等訓練,5 min/次,3次/d,以患者達到最大活動范圍為宜。對患者的足趾關節進行被動按摩訓練,主要以旋轉、按捏的方式進行,15 min/次,2次/d。(2)術后7 d左右,對患者進行下肢抗阻訓練,以髖關節、膝關節的屈伸為主,逐漸提高訓練強度,酸痛感維持30 s后休息1 min,反復訓練。并進行肢體的外展外旋訓練、后伸訓練,15 min/次,2次/d。(3)術后3周左右,引導患者借力進行下床活動,并逐步過渡至自主行走,以室內活動為主。室內活動需在醫護人員及家屬的陪同下進行,避免患者單獨行動,并注意地面異物。(4)術后5周,逐步實行負重訓練,在確保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后,擴大活動范圍至室外,逐步增加運動量。后續可嘗試爬樓梯、慢跑等訓練。
訓練方式、時間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機體情況而定。針對狀態較差的患者可適當減輕訓練難度,遵循循序漸進的治療原則,并在治療過程積極引導;針對恢復情況較佳的患者,在機體適應的情況下,可增加訓練量或訓練時間,但應避免過度性訓練,并在訓練過程中引導患者放平心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康復情況:評估指標包括住院時間、骨密度、下肢關節活動度、骨折愈合時間和下床行走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3)比較兩組下肢功能:比較兩組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膝關節功能評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和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 Hip Scoring System,Harris),分數越高,患者下肢功能越優。(4)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心理狀態、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總體健康狀況8個方面,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5)比較兩組滿意度:采用院內滿意度問卷進行評估,>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分~90分為滿意;0~<7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下床行走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下肢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對照組,骨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9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下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FMA、HSS和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心理狀態、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總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3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下肢骨折恢復周期往往較長,且手術治療方法為有創性,臨床風險較高,對患者機體康復造成較大的影響[4]。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應對骨折患者實施康復治療,進一步促進患者機體恢復。常規康復方法以促進骨折部位愈合、減少活動以及靜養為主,但長期臥床休息可引發多種臨床并發癥,以靜脈血栓、褥瘡等最為常見[5]。相關研究表示[6],長期臥床可導致機體骨頭內礦物質的流失,引發骨質疏松、肌腱損傷等多種并發癥,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壓力,不利于機體的恢復,且影響治療
效果。
早期運動康復是在評估患者的機體狀態的基礎上,指導患者盡早進行運動,促進局部新城代謝,從而促進骨折部位的恢復,可預防相關性并發癥的發生,加快患者康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下床行走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下肢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對照組,骨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FMA、HSS和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心理狀態、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總體健康狀況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運動康復的應用效果較好。早期運動康復通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可促進患者機體血液循環,有利于預防肌肉萎縮,有效提高下肢功能,改善臨床相關指標。同時,通過早期運動康復還能盡早發現患者患肢恢復與不良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獲得較佳的臨床效果[8~9]。
綜上所述,早期運動康復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臨床康復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下肢功能,且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曹會超,李鵬.早期運動康復鍛煉聯合物理治療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復效果影響[J].貴州醫藥,2023,47(3):357-358.
[2]張明,郗春梅,馬樂.模塊式康復訓練結合治療性溝通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康復情況、疼痛程度及康復積極性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30):176-178.
[3]余新顏,阮仁芝,徐進,等.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8):1079-1081.
[4]劉廣英.早期康復訓練結合飲食指導應用于糖尿病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5):133-136.
[5]葉漢森,洪杏高,陳可鋒,等.早期運動康復對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預后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 (10):62-65.
[6]羅雅麗,陳勁松,陳莎莎,等.骨創傷治療儀并早期康復訓練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療效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4):134,137.
[7]戈武楊,馮文,鄭宏偉,等.早期康復訓練對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0,23(5):664-667.
[8]周靜.早期康復訓練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1):230-231.
[9]姜楠,鐘建國,邵彭霞,等.早期運動康復治療對下肢骨折患者康復狀況的影響分析[J].名醫,201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