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量化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8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研究組實施量化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應用效果。結果 研究組康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訓練后,研究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水腫、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訓練后,研究組肘關節、腕關節M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訓練后,研究組ADL、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量化康復訓練可顯著加快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康復,促進其上肢功能的恢復,減輕其水腫、疼痛及關節痙攣程度,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量化康復訓練;關節功能;自理能力
肩手綜合征多出現于腦卒中患者患病的1~3個月后,主要表現為肩部、手指甚至腕關節的活動度受限、血液循環不暢等,導致患者局部皮膚發紫,關節僵硬、萎縮[1],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現階段,臨床主要予以肩手綜合征患者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但更為有效的是通過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其中,量化康復訓練可精確測量和記錄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各項指標,從而使醫護人員更好地評估其康復效果,并及時調整康復計劃[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量化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3.48±3.25)歲。研究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35±3.4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存在腦卒中史;明確診斷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病情恢復穩定;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視力、聽力障礙;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
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對患者的臥位、坐位以及立位進行干預,使其保持規范的姿勢。同時協助并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屈伸、旋轉等康復訓練,適當控制訓練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
1.2.2 研究組實施量化康復訓練治療
(1)體位管理:在患者臥床修養期間,合理調整患者體位,使其保持側臥位,從而避免屈伸肌痙攣。在保持側臥位時,應定時幫助患者調整體位,預防壓迫時間過長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此外,需要注意患者掌心朝向,確保其始終保持掌心朝上的狀態。
(2)語言和認知功能訓練:對于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語言邏輯訓練。于每日清晨,訓練患者的發聲,初期進行簡單的單音節發音,后續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6aA78rXoVB+BVWvqiEcfgA==漸進行詞語、句子的訓練。同時,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訓練當中,多與患者溝通,以促進其語言功能的改善。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可采取聽、讀、寫、計算等方式鍛煉患者的思維,但要注意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練習的時間和頻率,確保訓練的科學性。一般情況下,每項訓練應進行20 min/次,2次/d。
(3)患肢功能訓練:第一,關節松動術。由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上舉,訓練時采取仰臥位,15~20 min/次,2次/d。同時進行伸展肘、腕、前屈、旋轉訓練,15min/次,3次/d。第二,Bonat握手法。向心性加壓纏繞訓練。準備一段長繩,直徑約2 mm,指導患者以由遠到近的方式將其纏繞在患肢的拇指上,按照順序纏滿其他的手指、手掌、腕部等。然后依次松開,2次/d,5組/次。第三,冷熱交替訓練。準備兩盆水,一盆水溫保持在40 ℃左右,一盆水溫保持在10 ℃左右。指導患者將患側手掌放在10 ℃的水中,浸泡10 min后,再交換到另一盆水中浸泡10 min。兩組訓練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康復效果:顯效為臨床癥狀(肩關節疼痛、水腫)全部消失,活動恢復正常;有效為上述癥狀顯著改善,活動能力輕度受限;無效為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上肢功能及水腫、疼痛程度:采用運動功能評分(Fug-Meyer,FMA)評估兩組上肢功能,分數越高,患者上肢功能越好;采用《水腫評估量表》評估兩組水腫程度,分數越高,患者水腫程度越嚴重;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分數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3)比較兩組關節痙攣程度:應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
評估兩組肘關節和腕關節痙攣情況,分數越高,患者關節痙攣程度越嚴重。(4)比較兩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估兩組自理能力,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health Survey,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兩項指標分數越高,患者自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研究組康復總有效率為97.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2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上肢功能及水腫、疼痛程度比較
訓練后,研究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水腫、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關節痙攣程度比較
訓練后,研究組肘關節、腕關節M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比較
訓練后,研究組ADL、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癥狀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患者表現為手背出現紅腫,包括掌指關節和手指,皮膚皺紋消失,水腫處柔軟膨隆,向近端止于腕關節,看不清手上的肌腱。手的顏色發生變化,呈粉紅或淡紫色;第二階段,患者癥狀將變得更加嚴重,患者會感受到劇烈疼痛,如果不接受治療便會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患者水腫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手部可能出現典型畸形,關節活動度永久喪失[3~4]。藥物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對于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并不明顯。
研究表明[5],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促進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疾病的預后。傳統的康復訓練方法缺乏明確的項目安排、時間規劃和運動頻率,康復效果一般[6]。不規范的訓練還可能給患者的肢體帶來二次損傷,延誤康復進程。量化康復訓練已被證明是一種更為科學、有效的康復方式[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康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訓練后,研究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水腫、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訓練后,研究組肘關節、腕關節M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訓練后,研究組ADL、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量化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效果。量化康復訓練是一種系統性的康復訓練方法,可準確評估患者的康復效果,隨時調整康復計劃,使其更符合患者的康復需求[8]。同時,量化康復訓練能夠通過使用各種先進的傳感器和設備,準確測量患者的運動范圍、力量、平衡能力等多方面指標,從而幫助醫務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康復進程[9~10]。
綜上所述,量化康復訓練可顯著促進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康復,促進其上肢功能的恢復,減輕其水腫、疼痛及關節痙攣程度,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曠詠梅,王娟娟,曹云剛,等.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2,29(6):1032-1034.
z3p1VZ16jT1sEHohzC7OhG7EcjNKXkCoaha9O/ExMoU=[2]王楠.普通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2,39(4):461-462.
[3]李素丹,李富銘.電針聯合上肢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22,14(16):58-62.
[4]張弓.醒腦開竅法針刺聯合量化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2,38(3):472-474.
[5]劉學春,劉紅娟,管葉明.低頻脈沖電療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21,42(4):505-507.
[6]謝歡,賴清清,鄭婷姍,等.中藥熱奄包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蛇志,2021,33(2):195-197.
[7]單婷婷.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1):111-113.
[8]劉燕,丁志清,劉蓓蓓,等.綜合康復訓練聯合肌內效貼布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Ⅰ期的治療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0,31(8):957-958.
[9]陳杰夫,徐嘉輝,邱曉佳.平衡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20,26(10):76-79,82.
[10]李萍,曹義.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Meta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11):1782-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