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超重和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別為34.3%和16.4%。肥胖與200多種慢性病息息相關,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囊結石、慢性骨性關節炎、腫瘤等,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如果想要有效減肥,除了控制飲食、積極運動、改變生活習慣外,減重手術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說到減重手術,很多人會感覺陌生。什么是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減重手術呢?接下來就為大家科普關于減重手術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減重手術
減重手術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吸脂抽脂手術,而是通過腹腔鏡下的微創操作,減少胃容量或改變食物的消化吸收路徑,改變體內相關激素的分泌,改善代謝水平,從而減輕體重。從機體代謝的角度來看,減重手術能改善肥胖患者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2009年以來,減重代謝手術作為治療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長期有效方法,已寫入糖尿病治療指南中。
減重手術的類型
目前,主流的減重手術方式為袖狀胃切除術和胃旁路手術。
袖狀胃切除手術
袖狀胃切除手術是最常見的減重手術類型。醫生通過腹腔鏡下的操作,將患者的全部胃底和大部分胃體切除,保留一個“香蕉形”的胃,胃部容積在80~100 mL。袖狀胃切除手術的原理在于:一方面夠使人體胃容量變得更小,另一方面把分泌胃饑餓素的胃底全部切除,使得患者術后饑餓感不強烈,從而減少進食量,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袖狀胃切除手術優點在于能夠保持胃腸道原有的生理狀態,不會對食物的正常吸收和消化過程造成干擾,對于肥胖癥伴隨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袖狀胃切除手術后,患者仍然需要保證良好的生活方式,切忌暴飲暴食,不然體重仍然有一定的概率反彈。
胃旁路手術
胃旁路手術是指醫生通過腹腔鏡下的操作,建立一個小胃囊,以有效控制肥胖患者的進食量,并且還會將小胃囊與遠端空腸吻合起來,改變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通過路徑,既能起到減少吸收的效果,又能改變患者體內胰島素等激素的分泌情況,從而達到減輕體重、改善代謝的目的。胃旁路手術操作比袖狀胃切除術相對復雜,但減重和降糖效果更好。對于患糖尿病時間較長的肥胖患者,一般采取胃旁路手術。
其他手術
除了上述主流的手術方式以外,還有胃束帶手術、胃內水球手術、內鏡下縫合等。其中,胃束帶是指在腹腔鏡下,于胃部固定可調節松緊的束帶裝置,改變患者的進食量,以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胃內水球是通過胃鏡在胃內放入一個硅膠制的水球,讓患者有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量,控制食欲;內鏡下縫合是指在內鏡下將胃腔內縫合數針,以減少胃容積,控制進食量,達到減重目的。胃束帶方式已逐漸被淘汰,胃內水球和內鏡下縫合作為較新的技術,國內還未正式開展。
哪些人適合接受減重手術
減重手術的推薦年齡范圍在16~65歲,主要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區分有無手術指征。單純性肥胖、沒有糖尿病的患者:BMI≥37.5 kg/m2,建議積極手術;BMI 在32.5~37.5 kg/m2,推薦手術;BMI 在27.5~32.5 kg/m2,需綜合評估后決定是否手術。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BMI≥32.5 kg/m2,建議積極手術;BMI 在27.5~32.5 kg/m2,推薦手術;BMI 在25~
27.5 kg/m2,慎重開展手術。
哪些人不適合接受減重手術
(1)1型糖尿病患者,且已經明確不是因為肥胖引起,不適合接受減重手術。(2)因垂體、腎上腺等疾病導致的肥胖,應優先治療垂體或腎上腺疾病,不適合先接受減重手術。(3)BMI體重指數偏高,但仍處于可控范圍,可通過飲食或運動即可調整至正常范圍,不適合接受減重手術。(4)在16歲以下或65歲以上,不適合減重手術。(5)全身狀態較差,身體無法耐受手術或者全身麻醉者不適合接受減重手術。
減重手術的治療效果
減重手術的減重效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術前體重越大,術后減掉的體重就越明顯。在術后半年左右,可減掉多余體重的50%左右,術后2年達到相對穩定的體重。如果術后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減重效果會更好,且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代謝紊亂疾病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只要堅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減重手術的復胖率比其他減重方法低得多。
注意事項
肥胖患者應先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做詳細的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性肥胖,充分了解減重手術的指征和利弊,在專業醫師和護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減重方法。
如果患者適合手術,術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術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活血藥物,女性患者避開經期,根治幽門螺桿菌等。另外,患者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了解減重術后的飲食要求并嚴格遵循。
在減重手術后,患者需要注意定期隨訪。隨訪時間安排在術后的1周、1個月、3個月、半年、1年,以后每年1次。醫生會根據患者術后的精神狀況、營養狀況、體重降幅、血糖情況等,為其調整飲食和運動方案,爭取達到長期有效的減重效果。
減肥手術后的護理
減重手術一般不需要留置尿管或者引流管,患者術后4~6 h就能下地活動;術后第1天可飲水,第2天可開始嘗試米湯等清流質飲食,并逐漸增加飲水量;大多數患者術后第3天即可出院;術后一周左右傷口愈合。為了防止出現血栓、痛風等情況,要求患者每日飲水量2 000 mL以上。出院的第1周均為清流質飲食,第2周開始逐漸過渡到流質飲食,2~3個月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正常飲食)。
患者術后應規律口服藥物治療,包括抑酸藥物,防止邊緣性潰瘍,減少胃食管反流;利膽藥物,防止因飲食不規律引起膽汁淤積,進而形成膽囊結石。此外,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盡管減重手術帶來了明顯的減重效果,但術后可能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例如手術創口感染是比較常見的并發癥,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發熱、紅腫等癥狀,此時要及時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術后可能出現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的情況,造成反酸、胸痛等癥狀,需通過藥物治療、調整飲食習慣等緩解;術后患者可能因食物攝入量減少或吸收不良,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需要額外服用維生素補充劑維持身體所需營養;術后食物通過胃快速進入腸道,可能引起低血糖,導致患者出現出汗、顫抖等癥狀,需通過適當控制飲食進行預防;術后胃壁可能因未完全恢復或者出現吻合口瘺,導致胃內容物進入腹腔,造成腹膜炎等嚴重后果,需緊急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