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死簡稱“腔梗”,是一種位于腦深處的缺血性微型梗死,主要是由于高血壓、動脈梗塞等原因,導致大腦深處的微動脈阻塞,造成大腦局部缺血、壞死所致,直徑通常在2~15 mm。
并非所有的“腔梗”都有征兆
老年人隨著身體各項機能均出現衰退,有“腔梗”發生的可能,其中超過半數患者有長期的高血壓史。大部分“腔梗”患者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原因是病灶所在位置不顯著或無明顯變化,稱為“啞區”,也有可能目前的病灶是陳舊的“腔梗”(也就是以前的某個部位發生了“腔梗”,留下了一個老病灶)。但是, 如果“腔梗”逐漸增大,可能引發一系列癥狀,包括:(1)運動障礙,如走路不穩、肢體不協調等。(2)神經功能障礙,如頭暈、記憶力下降、手腳麻木等。(3)語言障礙,如說話速度減慢、語調語音變化、舌頭僵硬等癥狀。(4)認知功能障礙,如幻聽、反應遲鈍、無法辨別事物正確性等。
三種情況易與“腔梗”混淆
血管周圍間隙
血管周圍間隙是一種在神經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正常組織。在健康人群中,腦白質也可見到很多細小的針眼一樣的變化,其中往往包含著一些擴張的血管,被稱作“篩子”。人在上了年紀或者某種病變的情況下(如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血管周圍間隙的增加和增大。因為血管周圍間隙能出現在大腦深處,所以很容易與梗死混淆。這兩種影像學上的差別,有經驗的醫生都能分辨出來。血管周圍間隙不需要治療,也不會自行消退。
腦白質顆粒樣的脫髓性病變
腦白質是大腦內部神經纖維組織聚集的地方,由于各種原因(感染、中毒、缺血、代謝等)導致髓鞘脫落,稱為脫髓鞘病灶。這些病灶呈現點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腔梗”。
軸索損傷
如果是點狀病變,與“腔梗”區不易區分,但有創傷史為診斷的關鍵。但是,顱腦外傷也會引起外傷性腦梗死,有些是位于大腦深處,體積很小,被稱為外傷性“腔梗”,圖像特征與“腔梗”相似,但是病因卻不相同。
“腔梗”的診斷方法
目前,臨床“腔梗”的診斷方法主要是 CT或 MRI。CT不一定是最佳的檢查手段(可能會出現假象),而 MRI能明確病變的大小、新鮮與否(新鮮者需及時處理)。尤其是位于腦干的部位, MRI比CT更具有優勢。MRI還有助于鑒別上述三種容易與“腔梗”混淆的情況,但要注意觀察片子的細節。此外,MRI有一種廣泛使用的彌散加權掃描(DWI),能在短時間內找到非常急性的“腔梗”(6 h以內),對于大面積腦梗死也是一樣。
“腔梗”的治療
(1)老年人在大腦中有少量的空腔梗死病灶,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腦變化,不需要進行治療。如果正在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警惕糖尿病引起腦血管病變。
(2)陳舊性“腔梗”不用做特殊的處理。如果有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癥狀,首先要做彌散加權掃描。
(3)新鮮的梗死區如果有對應的癥狀,應及時處理,以免病情惡化。如果確定大腦中有許多腔梗死灶,哪怕是陳舊的也要引起重視,因為這意味著大腦中的微血管情況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