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劑量氨甲蝶呤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效果以及對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大劑量組和小劑量組各50例,兩組均予以標準VDP化療,大劑量組、小劑量組分別采用
5.0 g/m2、3.0 g/m2氨甲蝶呤進行治療,比較兩組療效、造血功能指標、免疫功能指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化療后WBC均低于化療前,RBC、Hb、PLT水平均高于化療前,大劑量組化療后WBC低于對照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劑量組
(P<0.05);兩組化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化療前,CD8+低于化療前,大劑量組化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劑量組,CD8+低于小劑量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大劑量氨甲蝶呤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提升效果較好,但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關鍵詞:氨甲蝶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個體化治療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特點是具有一種能夠分布于骨髓及其他組織的高度增殖、分化障礙特點的淋巴細胞,屬于發病率較高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病情發生發展誘發因素包括化療及遺傳易感性等,對此類患者開展個體化治療,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后[1~2]。化療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比較常用的治療手段,但因化療劑量難以精確計算,若化療藥物使用不當會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氨甲蝶呤是用于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藥物之一,具有一定的毒性,若用藥不當會影響藥效,加上藥物排泄速度較慢,血藥濃度較高,可引起諸多不良反應[3~4]。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劑量氨甲蝶呤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大劑量組和小劑量組各50例。大劑量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49.35±4.86)歲。小劑量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49.91±6.65)歲。兩c8748eae067c3db1ad8ceecb24c3a47c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5];認知和理解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入組前30 d內接受過相關治療或能夠影響研究結果的治療;合并惡性腫瘤;并發慢性髓系或髓系增殖性疾病。
1.2 方法
兩組均滿足化療指征,開展標準VDP化療,28 d為一個療程:第1~3周靜脈滴入長春新堿注射液,1.5 mg/m2;第1~3天、第15~17天靜脈滴入柔紅霉素,30~40 mg/m2;第1天、第15天靜脈滴入環磷酰胺,每日600~800 mg/m2。兩組均給予抗感染、防控貧血、糾正酸堿失衡、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異常等治療,根據患者實際需求予以止嘔、退熱及鎮痛等針對性治療。大劑量組在上述治療措施基礎上給予氨甲蝶呤5.0 g/m2,30 min內靜滴總量的1/6,其余用量在23.5 h內滴完,且突擊量完成后在鞘內給藥1次,包括氨甲蝶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第1~4天水化、堿化,水化3 000 mL/(m2·d),按照3~5 mL/kg予以患者5%碳酸氫鈉提升尿液pH,使pH≥7。小劑量組給予氨甲蝶呤3.0 g/m2,當血漿氨甲蝶呤濃度不超過0.1 μmol/L時停藥。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療效: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制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基本回歸正常,血紅蛋白(Hb)男性102~160 g/L,女性110~150 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PLT計數>100×109/L,并未發現白血病細胞,骨髓象顯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總和<5%,紅細胞系及巨核細胞系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一定緩解,血常規檢測結果中包含1項未恢復至正常范圍內,骨髓象顯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總和范圍5%~20%;無效,臨床表現未發現好轉,血常規檢測結果均未恢復至正常范圍內,骨髓象顯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總和>20%。(2)比較兩組造血功能指標:在化療前及化療后(2個療程化療后)抽取患者晨間安靜、空腹狀態下的外周靜脈血液樣本5 mL進行血常規檢測,包括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和血小板(PLT)。(3)比較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在化療前及化療后(2個療程化療后)抽取患者晨間安靜、空腹狀態下的外周靜脈血液樣本5 mL,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獲取血清,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即CD4+、CD8+,計算CD4+/CD8+。(4)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皮損、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口腔炎癥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大劑量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為84.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造血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化療前造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大劑量組化療后WBC低于對照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劑量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大劑量組化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劑量組,CD8+低于小劑量組(P<0.05)。
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大劑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8.00%,高于小劑量組的16.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能夠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特點是B系、T系淋巴細胞異常增殖及浸潤,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常見癥狀或體征包括貧血、體溫異常升高、出血及感染等,或可伴發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特別嚴重者甚至可波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惡心嘔吐、頭痛、嗜睡以及視物模糊,部分患者表現出癲癇及精神失常等臨床表現[6~7]。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不長,甚至部分患者在明確診斷后數天內發生死亡。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根治難度較大,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8]。藥物治療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重要方法,提升藥物治療的精準性,有助于強化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效果[9~10]。
氨甲蝶呤與葉酸的結構比較相近,屬于葉酸拮抗劑,能夠抑制DNA合成,通過血腦、血眼、血睪屏障進入細胞。但若氨甲蝶呤過高,毒副作用也會隨之提升,特別是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受損更加明顯,因此需提升藥物用量的精準性[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化療后WBC均低于化療前,RBC、Hb、PLT水平均高于化療前,大劑量組化療后WBC低于對照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劑量組(P<0.05);兩組化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化療前,CD8+低于化療前,大劑量組化療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劑量組,CD8+低于小劑量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大劑量、小劑量氨甲蝶呤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差異不明顯,大劑量氨甲蝶呤使用后造血功能提升明顯,但并發癥發生率更高。
綜上所述,大劑量氨甲蝶呤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提升效果較好,但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參考文獻
[1]梁欣荃,唐亦舒,朱平,等.不同類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流行病學及預后分析:一項長達九年多中心947例患者回顧性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23,36(1):27-32.
[2]潘昌波,王芹,李紀崗,等.高密市180例初診白血病流行病學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17):2536-2538.
[3]王曉萍,李啟欣,林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12):1639-1643.
[4]張蕾,岳梅,玄立田,等.兒童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23,28(1):4-8,20.
[5]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37(10):837-845.
[6]許蕾,戴婧,張倩,等.93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20,47(9):535-541.
[7]王晶,楊明珍.152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效果及預后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2):104-107.
[8]張玉玲,梁艷,俞鐘,等.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NK細胞動態監測[J].贛南醫學院學報,2020,40(1):40-44,61.
[9]王艷,李璠,曹江.甲氨蝶呤治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期間不良反應的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9,34(10):1611-1614.
[10]張軍偉.成人與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體和分子遺傳學異常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22,39(1):60-66.
[11]張麗.大劑量甲氨喋呤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8):67-69.
[12]張培,索美芳,陳洋,等.氨甲喋呤對映體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不同抑制效應[J].臨床檢驗雜志,2014,32(5):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