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激勵性護理對糖尿病(DM)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93例DM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7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激勵性護理,均干預6個月。比較兩組遵醫行為、血糖水平和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遵醫行為評分及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激勵性護理能改善DM患者遵醫行為,穩定其血糖水平,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糖尿病;激勵性護理;遵醫行為;血糖水平;生活質量
糖尿病(DM)屬于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長期高血糖狀態可導致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多系統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DM需要長期治療,僅依賴藥物治療遠遠不夠,需長期、持續自我監測與生活方式調整,故治療期間需開展高效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多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缺乏對患者個體差異、心理社會因素考量,難以充分激發自我管理能力,導致遵醫行為不佳,進而影響治療效果。激勵性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強調通過激勵措施增強自我效能與參與度,從而提高患者遵醫行為,進而改善治療效果[3]。本研究旨在觀察激勵性護理對DM患者遵醫行為、血糖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93例DM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7例)。觀察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63.85±13.9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98±0.95)年;體重指數24.1~29.8 kg/m2,平均體重指數(26.71±2.36) kg/m2。
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64.28±13.73)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99±0.91)年;體重指數24.1~29.8 kg/m2,平均體重指數(26.58±
1.97) kg/m2。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符合DM診斷標準[4];病程≥6個月;能理解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能獨立完成量表填寫。排除標準:存在糖尿病足等嚴重并發癥;嚴重精神疾病,無法理解或遵循研究要求;有嚴重心、肝、腎等或其他系統性疾病;近3個月內參與過其他臨床試驗;懷孕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口頭介紹DM發病原因、治療原則、注重事項等內容;指導患者定期監測血糖水平;遵醫囑用藥,并給予患者用藥指導;指導患者根據血糖控制情況、個人健康狀況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入,平衡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比例。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激勵性護理
(1)建立信任關系:1)注重個性化溝通。護理人員需通過傾聽患者經歷、感受、擔憂,包括病情討論、患者生活習慣、家庭狀況、喜好等,從而更好地了解其背景與需求。2)信息交流透明化。護理人員應向患者明確傳達疾病相關信息,包括治療方案、預期效果、可能副作用,確保其能充分理解自身健康狀況與治療計劃。鼓勵患者提出疑問,并給予耐心、詳細解答。3)共同設定目標。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共同制定治療與護理目標,使其參與到自身健康管理決策過程中,增強對治療計劃認同感與參與度。
(2)個性化健康教育:1)評估患者教育需求。護理人員應通過詳細交流與評估,了解患者對疾病及其管理現有知識水平、誤區、具體信息需求。2)制定教育計劃。基于評估結果,設計包含疾病知識、血糖監測技術、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藥物使用、處理可能緊急情況等內容的教育計劃,用口頭講解、視頻演示、示范操作、提供書面材料等多種教育方法。3)實施教育活動,在患者感到最舒適、便捷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教育活動,確保教育環境私密性與舒適性,鼓勵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問答、討論等方式提高參與度。
(3)心理支持:1)建立開放溝通渠道。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表達自身擔憂與感受,提供一個安全、非評判性環境,使其感受到自身情緒是被理解與接受的。2)識別與處理心理問題。通過定期評估患者情緒狀態,及時識別焦慮、抑郁等可能的心理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相應心理干預。
(4)目標設定與動機激發:1)共同制定目標。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一起制定具體、可測量、可達成的目標,既可以是短期的,如每日進行血糖監測,也可以是長期的,如在6個月內減少5%體重。2)識別并激發內在動機。通過深入交流,了解患者改善健康狀況內在動機,如希望更好地控制疾病以參與家庭活動或維持工作能力等,并通過積極傾聽、肯定進步、提供正面反饋等方式,強化其內在動機,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疾病自我管理中。3)使用激勵性訪談技巧。通過開放式提問、傾聽、總結、鼓勵自我效能,幫助患者認識到現狀與期望之間的差距,增強其改變現狀意愿與信心。4)監測進展并提供反饋。定期與患者一起評估目標達成進度,認可其努力與成就,即使是小進步也不例外。對于未能達到目標的情況,應采取非評判性態度,一起分析原因,調整目標或采取策略,更好地適應患者實際情況。兩組均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遵醫行為:采用糖尿病遵醫行為評定量表(DCBRS)評估,包含自我監測、堅持用藥、合理膳食、規律運動4個方面,每個方面0~25分,分值高說明遵醫行為差。(2)比較兩組血糖水平:采用血糖儀(北京怡成公司;5D-8B1型)聯合血糖試紙(湖南福達康公司;eB-S03;25片/桶)測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采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無錫博慧斯公司;A1C-EXPM14型)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估,包括總體健康、生理職能、情感職能和機體活力4個方面,每個方面0~100分,分值高說明生活質量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遵醫行為各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干預前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干預后FPG、2 h PBG、HbAlc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DM可由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增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若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誘發腎病變、神經病變等多系統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開展健康教育干預有利于促進DM患者健康素養養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激勵性護理通過個性化健康教育、心理支持,能有效激發患者內在動力與積極性,增強患者參與疾病管理意愿,從而提高遵醫行為,幫助樹立自我管理疾病信心與能力,從而保障血糖控制效果,延緩疾病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遵醫行為評分、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激勵性護理能顯著改善DM患者遵醫行為,維持血糖水平穩定。護理人員通過傾聽患者主訴,可提供針對性的教育與指導,使患者能理解規律治療的重要性,同時利于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生活習慣、偏好調整治療策略,保障治療順利進行。激勵性護理通過持續心理支持與鼓勵,能有效緩解患者心理壓力與焦慮情緒,并幫助其正視自身情感,通過建立積極心態應對疾病帶來的挑戰,減少因壓力導致的血糖波動,從而穩定血糖水平。激勵性護理鼓勵患者與家人、朋友、其他DM患者交流經驗,幫助患者建立一種支持、理解的社會環境,從而提供情感慰藉,遇到管理困難時可從他人那里獲得實際幫助與建議,進一步增強遵醫行為與疾病管理能力。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激勵性護理能進一步提高DM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激勵性護理能改善DM患者遵醫行為,穩定血糖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浦雪榮,張影,范慧.醫聯體模式下的延續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12):3070-3077.
[2]戴樂萍,陶彤,陳磊.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對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肺康復訓練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11):1586-1589.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
[4]葉小俊,陳之華,馬向華,等.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護理方案對糖尿病患者臨床實踐的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26):159-162.
[5]薛衛朵,高瑜.以家庭簽約醫生為主導的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健康素養及自我管理行為能力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23,40(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