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25例。常規組實施傳統護理,實驗組實施綜合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住院相關指標、負性情緒、膝關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Lysholm、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綜合護理可縮短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康復進程,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改善膝關節功能,加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脛腓骨骨折;綜合護理;手術治療;患肢腫脹康復;滿意度
脛腓骨骨折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脛骨和腓骨骨折,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然而,術后部分患者由于脛腓骨骨折局部血液供應不佳、手術后固定時間長、術后康復緩慢等原因,容易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活動和生存質量[1]。綜合護理是一種高質量的護理模式,是指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中,由醫務人員實行全程、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方式,可以確保護理的連續性和整體性[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25例。常規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45~55歲,平均年齡(50.78±1.56)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3.47±1.20) d。實驗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46~56歲,平均年齡(51.18±1.38)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44±1.31)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通過癥狀表現及X線片檢查,確診為脛腓骨骨折;意識清醒,病情穩定;智力正常,依從性好,能配合治療和隨訪;與手術指征相符,并接受交鎖髓內釘固定術;病歷資料完整;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脛腓骨陳舊性骨折;伴有重度心、腎、肺等臟器功能異常。
1.2 方法
1.2.1 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密切關注生命體征,予以飲食、用藥、康復等方面的指導。
1.2.2 實驗組予以綜合護理
(1)組建護理團隊:組成人員包括1名護士長、6名高年資護士、1名康復醫師、1名骨科主治醫師以及1名臨床營養師。護士長擔任組長,定期組織團隊人員進行脛腓骨骨折專業知識的培訓,以病因、治療、護理、康復護理、注意事項等為主要內容,并確定所有人員的工作職責。
(2)術前護理:第一,護士長創建患者微信交流群。第二,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整理患者的一般資料、病情程度、心理狀態等,針對評估結果建立護理方案。第三,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并發放相關護理手冊,播放康復鍛煉的視頻,保證患者把握術后康復重點。第四,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予以心理干預,并介紹康復及預后良好的病例,增強患者的自信。
(3)術中護理:明確患者的手術時間后,制定術中跟蹤計劃。記錄患者的病情特征、手術措施、注意事項等內容,和手術室護理人員認真交接,從而確保轉診、手術、復蘇工作的有序開展。
(4)術后護理:第一,術后,護理人員及時和手術室護理人員交接病情,掌握患者的手術狀況,注意查看患者術后傷口狀況,若有滲血、肢端血運、發熱、腫脹等問題,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處理。對于術中關鍵指標和可能發生的風險,制定應急措施,保證護理工作的整體性。第二,飲食干預。掌握患者的膳食喜好,與營養師共同建立飲食計劃,確保患者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促進術后盡早康復。第三,疼痛護理。做好患肢保暖,評估疼痛狀況,引導患者保持舒適、正確體位。針對輕度疼痛者,可采取轉移注意力、播放輕音樂等方式減輕疼痛程度;針對重度疼痛患者,則應嚴格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第四,康復鍛煉。掌握患者的康復進程、鍛煉強度和頻次,評估康復鍛煉效果,監督患者每天按時鍛煉。術后首天,指導患者開展患肢等長收縮訓練,2~3組/ d,50~100次/組,以不感肌肉勞累為宜。術后次日,增加健側肢體主動鍛煉。術后1周,增加足趾抗阻及踝關節屈伸鍛煉。
(5)出院后護理:第一,出院前,根據患者病情建立合理的康復方案,保證患者充分掌握康復鍛煉的要領。第二,采用微信或電話方式,每15 d對患者隨訪1次,督促其堅持鍛煉。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提供專業性解答。第三,了解患者的關節功能康復情況,適當調整康復方案。保證康復全過程的專業指導,囑患者每月按時復查。兩組患者均護理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通過自擬調查問卷,評估兩組護理滿意程度,總分0~100分,包括非常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50~79分)和不滿意(0~49分),總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2)比較兩組住院情況:監測記錄兩組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首次下床活動時間。(3)比較兩組心理狀態: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分值越高,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4)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評估兩組護理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估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比較
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6.0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2.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
實驗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膝關節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護理后,實驗組Lysholm、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脛腓骨骨折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骨折類型,臨床主要行手術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早期,醫護人員應引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機體恢復。常規護理方式缺乏護理針對性,無法適應該類患者對患肢鍛煉的需求[3]。綜合護理則是建立在常規護理之上的護理模式,具有動態性、連續性等優點,可以保證患者在恢復的全過程中都有專業性的指導,直到痊愈為止。
研究表明,綜合護理的實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顯著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Lysholm、Barthel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的實施對脛腓骨骨折患者具有積極影響。
綜合護理是一種全過程、無縫隙的護理方式,護理人員可充分掌握患者情況,增強護理工作的針對性。綜R9XfKsGRVLaNRGqb+HRYpDYCHsM5H5PFOtRgxldHCcE=合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通過增強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手術后的恢復訓練、加強營養和疼痛干預等,可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和不良情緒,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阻止肌肉的收縮,加速功能恢復,縮短病程[5]。綜合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心理狀態也十分關注,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通過分享康復病例、組織同伴交流等方法,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護理滿意度也更高。此外,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加強日常生活能力[6]。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可縮短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康復進程,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加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潘麗花,屈蕓蕓,李英.循證護理聯合早期干預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名醫,2023,(16):114-116.
[2]鐘亞瓊.舒適護理結合全程健康教育在脛腓骨骨折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J].疾病監測與控制,2023,17(1):38-40,50.
[3]傅啊蘭,傅詠梅.綜合護理方式在脛腓骨骨折護理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22,51(6):294-295.
[4]韓月,王麗,王海棠.漸進式抗阻與肌肉放松訓練對脛腓骨骨折患者骨骼康復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24):159-162.
[5]朱春華,楊天宇,馮慧.綜合護理聯合心理誘導在脛腓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11):228-230.
[6]陳杰.綜合護理在脛腓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