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1例行手術治療的CR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40例,研究組41例。參照組采用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后癥狀積分、生活質量以及負性情緒。結果 干預后,研究組鼻腔干燥、頭痛、流涕和鼻腔通氣積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活力和總體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結論 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的應用,能夠改善CRS患者臨床癥狀和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健康教育;慢性鼻竇炎;康復護理;生活質量
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為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多由于急性鼻竇炎未能及時治療,或急性鼻竇炎性反復發作導致感冒長時間未治愈引起。慢性鼻竇炎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鼻炎、嗅覺喪失、鼻塞、流膿鼻涕等[1~2]。CRS患者常因術后康復所需時間較長,易反復發作,對臨床治療易產生抗拒、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對治療的配合度較低,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3]。臨床通常會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盡快適應疾病,加快術后恢復,但效果欠佳,無法滿足現階段的醫患需求,因此研究出更合適的干預措施十分重要[4]。系統化健康教育以患者需求為核心,將現階段不夠全面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整理,規范干預流程,是一種新型、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法[5]。本研究探討系統化健康教育在CRS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1例CR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40例,研究組41例。參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9~52歲,平均年齡(45.85±3.26)歲;病程0.9~2.3年,平均病程(2.57±0.64)年。研究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39~52歲,平均年齡(46.24±3.42)歲;病程0.9~2.4年,平均病程(2.43±0.5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參照《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CRS相關內容,確診為CRS患者;患者或其家屬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短期內未參與其他相關性研究;入院有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哺乳期;伴有傳染疾病;伴有嚴重精神障礙;伴有器官性疾病且較為嚴重。
1.2 方法
1.2.1 參照組予以常規干預
(1)入院時,護士簡單介紹疾病,囑咐患者配合干預流程,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飲食教育,減少不必要刺激。(2)術后,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同時密切注意患者不良反應,并及時遵醫囑進行處理。(3)出院時,給患者及其家屬發放指導手冊,主要內容包括日常注意事項、鼻腔沖洗、不良反應預防、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等方面知識,并告知若有疑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尋求幫助,或致電醫院進行詢問。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
(1)由1名經驗豐富的護士長、5名責任護士以及1名專業醫生成立健康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專業醫生負責提供指導服務,同時收集患者具體資料,以便整理目前采用的健康教育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制定考核標準,通過考核者方可上崗。
(2)健康教育:入院時,由小組成員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注意事項、住院環境、科室配置及醫療資源等,緩解患者對陌生環境的害怕、緊張。可通過微課堂的形式,向患者和其家屬講解有關CRS的專業知識以及整個手術流程,整個講解過程大概持續45 min,針對患者疑惑進行展開性詳細講解,同時介紹醫院痊愈實例及具體干預操作,進而緩解患者焦慮感。小組成員應全程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教育宣教,貫穿患者住院全過程。
(3)康復護理:術后每日查房時,指導患者早晨冷水洗臉并正確擤鼻,重點強調不可用手直接摳鼻,并及時通風,促進病房內空氣流通。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列舉過往治愈實例加強患者康復信心,通過面對面交談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告知若心理感覺不適或困惑可向健康小組尋求幫助。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正確擤鼻、鼻噴用藥、鼻腔沖洗等有關CRS康復護理的內容,并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通過圖文宣教,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囑咐患者需遵醫囑用藥,指導其鼻噴類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CRS復發屬于正常現象,應保證良好心態、積極配合干預工作、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同時告知影響CRS復發的可能因素[7]。兩組均持續干預14 d。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癥狀積分:包括鼻腔干燥、頭痛、流涕和鼻腔通氣4大方面,各方面總分均為10分,得分越低,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越好。(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參照生活質量量表(QOL)對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進行評價,包括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活力和總體健康6大方面,各方面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3)比較兩組負性情緒: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得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傾向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鼻腔干燥、頭痛、流涕和鼻腔通氣積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活力和總體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CRS是一種耳鼻喉科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呈現逐年升高趨勢[8~9]。CRS可能會引起患者失眠、頭疼、鼻腔不適,對機體產生負面影響并對其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10]。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在手術的基礎上,還應予以患者科學的護理。常規護理僅注重患者生理方面的護理需求,忽視了對其心理的護理,應用效果一般。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可以貫穿于整個干預流程中,通過規范干預方案,調整患者心理狀態,避免患者復發,從而改善其預后[11]。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研究組鼻腔干燥、頭痛、流涕和鼻腔通氣積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活力和總體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可見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優于常規護理。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下,醫護人員會組建健康小組,并通過微課堂、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指導患者預防、控制疾病的發生,并告知其應對鼻腔不適的正確做法,從而全面、詳細地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醫生也會對患者進行連續、全面、動態、持久的全程指導觀察,可及時針對患者疑惑進行解答。術后每日查房時,醫護人員會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從而緩解患者緊張、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責任護士還會通過提前告知疾病的復發性以及痊愈實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使患者可維持良好的心態,更愿配合干預工作[12~13]。
綜上所述,系統化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的應用,能夠改善CRS患者臨床癥狀和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于紅莉,李軍.健康教育在慢性鼻竇炎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4):174-177,197.
[2]李鵬飛,陳會,柯有麗.專業化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患者圍手術期的影響研究[J].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2,46(4):199-202.
[3]李陳嬌,王斌全.慢性鼻竇炎圍術期病人健康教育清單的制訂[J].護理研究,2021,35(6):1002-1007.
[4]周蕾,邱菁菁,潘麗華.需求導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慢性鼻竇炎患者心理狀況、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21,29(3):231-234.
[5]李林,張淑艷,孫東艷.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在慢性鼻竇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4):78-81.
[6]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9(2):81-100.
[7]李陳嬌,王斌全.基于快速康復理念的慢性鼻竇炎圍術期病人健康教育路徑的制訂[J].護理研究,2020,34(21):
3827-3833.
[8]王少華,薛剛,李潔瓊.健康教育在慢性鼻竇炎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眼耳鼻喉科護理》[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21,26(4):481.
[9]鄭瑩,胡麗莖,梁穎怡,等.慢性鼻竇炎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34):2687-2695.
[10]胡娟娟,郭增麗,李娜,等.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鼻竇炎行鼻內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2):48-50.
[11]許艷嬌.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5):2296-2298.
[12]李莉,任曉波,楊光,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慢性鼻竇炎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25):3455-3459.
[13]季培沛.分階段健康教育路徑化護理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疾病認知、身心應激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5):83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