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科學閱讀材料作為科學閱讀和科學學習的重要載體,對于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和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綜合科學閱讀研究的科學素養(yǎng)視角和閱讀理解視角,本研究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出版的10套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為分析對象,對其內容編排、閱讀設計和組織策略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內容覆蓋國際主流科學課標中的常規(guī)科學主題,重視科學本質及科學同社會與個人的關聯;在基于分級閱讀標準合理安排內容進階的同時,提供科學詞匯學習和閱讀策略指導;借助問題設計引導閱讀過程,提供豐富的配套資源支持科學探究和實踐。基于此,本研究從三個方面針對我國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設計和開發(fā)提出具體建議:在內容編排上,綜合考慮科學觀念、科學本質以及科學同社會與個人的關聯;在閱讀設計上,建立科學閱讀分級標準,合理安排閱讀進階;在組織策略上,借助元認知策略,提供豐富的配套資源。
[關鍵詞]科學閱讀 科學閱讀材料 小學科學教育 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 G53/57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06
科學閱讀是個體從科學的多種可視化表征形式(如文字、符號、圖表等)中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1-2]。在科學學習和教學中,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其科學成就[3]。同時,研究者綜述K-12階段促進學生科學學習相關實證研究中的有效策略發(fā)現,科學閱讀教學是決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關鍵因素之一[4]。具體而言,科學閱讀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幫助學生建構深層次的概念性知識,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本質觀[5-6]。由此可見,科學閱讀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科學閱讀材料是科學閱讀和科學學習的重要載體。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中涵蓋人文社科、文學、自然科學和藝術四類推薦書目。其中推薦的60本自然科學類圖書主要包括以下三類:以科學知識傳播為主的傳統知識類科普讀物、以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等為內容的元科學著作以及一流科學家敘述原創(chuàng)理論的科學原典著作。在推薦給小學生的22本自然科學圖書中,90%以上均為傳統知識類科普讀物[6]。鑒于公眾對于科學閱讀在小學生科學學習中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以及對科學閱讀類圖書存在種種認識誤區(qū)(如內容要全面、形式要活潑等)[2],我國目前出版的小學科學閱讀類圖書相對比較匱乏,中小學的科學閱讀材料一般默認為科學教科書和知識類科普讀物[7-8]。
不同于普通閱讀材料,科學閱讀材料對文本結構和證據基礎有更高的要求,更注重真實性、科學性和邏輯性。這些特征對科學閱讀材料的設計和開發(f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目前已有數量龐大的知識性科普讀物,但這些讀物普遍存在內容寬泛、觀點闡述深度不足、與日常和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密、缺乏科學工具意識等缺點,不利于學生科學概念理解的形成、科學思維的培育以及科學本質觀的發(fā)展[2][5]。為了設計和開發(fā)匹配低齡段學生認知發(fā)展需求且能促進學生科學素質提升的高質量科學閱讀材料,梳理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將篩選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套小學科學閱讀材料進行深入分析,重點考查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共性特征,以便為我國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設計和開發(fā)提供借鑒和參考。
1綜述
1.1 科學閱讀材料的類型、特點與功能
科學閱讀材料主要分四類,即原始科學文獻(Primary Scientific Literature,PSL)、新聞報道類材料(Journalistic Reported Versions,JRV)、原始科學改編文獻(Adapted Primary Literature,APL)和科學教科書[9]。四類科學閱讀材料在編制者、目標人群、內容特點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各具特色,構成了科學教育與傳播的多元渠道,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
PSL主要由科學家撰寫,一般采用規(guī)范的結構,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結果和討論部分[10]。PSL以論證性內容為主,通過實驗和數據支持得出結論,展示科學研究基于證據論證的嚴謹性,主要服務于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成果交流[11]。JRV通常是由科學記者、科普工作者撰寫,結構較為靈活[12]。JRV以敘述性和解釋性內容為主,此類型的材料傾向于以確定性的方式呈現科學知識,主要提供事實而很少涉及支持結論的證據[11],旨在向公眾傳播科學信息[12]。APL由科學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共同撰寫,一般采用規(guī)范的結構。APL面向學生,旨在將科學家之間的專業(yè)交流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展示科學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同時保持科學研究的真實性和實證性[13]。科學教科書通常由科學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等共同編寫,主要用于正式科學教育場景中的科學教學。教科書以解釋性內容為主,反映學科的知識體系,以確定性的方式呈現科學事實,很少涉及支持結論的證據[14-16]。科學教科書呈現系統化、結構化的科學學科知識[14],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科學教育發(fā)展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主要服務于校內科學學習和教學。
長期以來,科學教科書是中小學學生科學閱讀材料的主要來源[7]。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和科學家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關注,JRV和APL也成為學生科學學習過程中閱讀材料的有力補充。
1.2科學閱讀的研究視角
中小學生科學閱讀研究主要呈現出科學素養(yǎng)(Scientific Literacy)和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兩種研究視角[17]。閱讀科學材料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具有重要意義[18]。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科學素養(yǎng)不僅包括掌握科學共同體生產的科學知識和了解知識生產過程,還包括對這些科學知識的應用,以及個體對于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的關注。此外,提升個體的科學素養(yǎng)也意味著發(fā)展個體的批判性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能力,讓所有個體都有機會更充分地參與有關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19]。在我國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科學課標中,科學素養(yǎng)體現為“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tài)度責任”四個方面[20]。閱讀作為一種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廣泛應用于學校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概念性理解的形成。通過閱讀各種科學材料,學生習得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掌握科學思維、形成關于科學本質的合理認識[21-22]。閱讀科學材料不僅需要對信息進行解碼,還包括使用相關信息進行明智決策和解決問題。近年來,部分研究者開始重視在科學閱讀材料中融入科學史和科學本質等內容來支持學生理解科學的認識論基礎[19][23]。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就科學教科書中科學本質的體現和表征進行國際比較[24-25],發(fā)現我國教科書通常以邊欄或者拓展學習內容的形式呈現科學本質,而美國教科書則將科學本質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不同于科學素養(yǎng)視角,閱讀理解視角更關注學生理解科學文本時所涉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如何理解和處理科學閱讀材料中呈現的信息[17]。科學閱讀材料通常包含密度較高的科學術語、專業(yè)符號、圖表、公式和復雜的句子結構,使用邏輯嚴密的推理過程來解釋和論證復雜的過程和現象[22][26]。相對其他閱讀文本,科學閱讀文本材料對閱讀者的語言和詞匯能力、閱讀技巧和批判性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30余年,研究者就閱讀理解的認知過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閱讀觀點:簡單閱讀觀[27]和完整閱讀觀[28]。簡單閱讀觀強調閱讀過程中解碼和語言理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點關注讀者、文本和閱讀任務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在簡單閱讀觀的基礎上,完整閱讀觀更關注閱讀過程中的交互意義建構;強調閱讀材料學科特性的同時,綜合考慮讀者的認知、元認知特點以及不同學科問題的復雜性,以促進讀者的學科素養(yǎng)為最終目標。
科學文本的復雜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教師應當對閱讀文本和材料中呈現的詞匯、句式和段落特征進行復雜度評估,挑選合適的閱讀材料以促進學生深層次閱讀理解的發(fā)生[29]。為了更好地匹配科學閱讀材料與讀者的詞匯和閱讀能力水平,開發(fā)者一方面開始引入不同的閱讀分級標準來組織面向不同年齡段和年級的科學閱讀材料,另一方面也在科學閱讀材料中納入科學詞匯學習和閱讀策略的訓練。目前,主流的閱讀分級標準主要包括藍思閱讀框架(Lexile Framework for Reading,Lexile)[30]、發(fā)展性閱讀評估(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DRA)[31]、閱讀指導等級(Guided Reading Levels,GRL)[32]和加速閱讀者(Accelerated Reader,AR)[33]四種。
2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出版的10套具有代表性的小學科學閱讀材料進行分析和比較。研究對象的選擇綜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國科學教育研究在國際范圍內的綜合水平;其二,各國中小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國際表現;其三,各國知名度較高的教育和科普類出版商及其發(fā)行的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受歡迎程度。
首先,從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的綜合水平來看,過去25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的三大核心期刊(Science Educ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的貢獻排名一直位居前列[34]。其次,從各國學生近期的TIMSS(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和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試中的科學學習成就來看,新加坡有相對穩(wěn)定的突出表現[35-36]。最后,本研究在挑選這五個國家的代表性小學科學閱讀材料時,也綜合考量上述5個國家教育類圖書出版商的知名度,及其發(fā)行的科學閱讀材料在各大平臺的銷量、讀者評分以及在國內各大社交平臺上的受歡迎程度等。最終選定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出版的10套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作為研究對象(見表1)。
2.2 分析框架
基于科學素養(yǎng)視角和閱讀理解視角,考慮科學閱讀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方式對學生科學學習過程重要的支持作用,本研究構建了圍繞內容編排、閱讀設計、組織策略三個核心維度的分析框架(見圖1)。
其中,內容編排維度基于科學素養(yǎng)視角,聚焦所選閱讀材料覆蓋的科學主題和深度、對學生科學本質認識的支持及對學生理解科學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考慮。閱讀設計維度基于閱讀理解視角,分析所選閱讀材料的進階依據以及閱讀策略等。最后,科學閱讀材料的設計也需要考慮學生科學學習的核心原則與策略。因此,組織策略維度基于學生的科學學習視角,重點分析所選閱讀材料體現的學習策略和配套支持的學習資源。
3研究結果
3.1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內容編排
3.1.1閱讀內容覆蓋常規(guī)科學學科主題,與國際主流科學課程標準一致
研究發(fā)現,各國的科學閱讀材料普遍覆蓋常規(guī)科學主題,即物質科學、zKMu6+ejp8LN+Xj5131PUQ==生命科學以及地球與空間科學。這些主題及下屬的具體內容基本與以美國《下一代科學課程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為代表的國際科學課程標準一致,較好地體現了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對學生課堂科學學習目標的關照。
例如,美國麥克勞—希爾出版公司出版的經典科學讀物《科學啟蒙》主要包括生命科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物質科學三大主題,反映了美國NGSS的核心科學主題。同時,《澳大利亞科學課程》主要包括生物科學、物理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化學科學四大主題,與澳大利亞課程評估與報告管理局(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制定的《澳大利亞科學課程:學前到10年級》(Australian Curriculum for Science F-10)[37]標準中的主題和內容要求基本一致。
3.1.2整合科學方法、科學技能和安全規(guī)范,重視科學本質
除了覆蓋常規(guī)科學學科內容,各國的科學閱讀材料對科學方法、科學技能和科學規(guī)范也非常關注,尤其重視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學生與科學學術共同體之間的連接,幫助學生形成對科學本質的合理認識。
以《科學啟蒙》各冊叢書中“做一名科學家(Be a Scientist)”單元為例,該部分包含科學方法、科學技能、聚焦技能和安全提示四個版塊。在具體“科學方法”版塊的內容組織中,從學生感興趣的簡單話題入手(例如,你是否對蝸牛有一些好奇的問題?你可以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探究階段給學生提供指引性問題,并關聯科學家在不同階段會采取的行動,指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和實踐。在“安全提示”版塊,針對學生在前期探究活動中使用到的器材提供安全提醒,為學生提供規(guī)范的科學探究過程指導,增強學生的科學實驗安全意識。
此外,各國的科學閱讀材料通過科學家的故事以及科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來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幫助學生認識到科學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例如,《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版》系列科學閱讀材料通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38]和愛迪生(Thomas Edison)[39]等科學家傳記類型閱讀材料,詳細描述了科學家的生平、成就和對科學的貢獻。這些傳記不僅展示了科學家的個人故事,還突出科學家的努力對科學發(fā)展的重大影響。澳大利亞科學課明確呈現了“科學是人類的共同努力”這一觀點,以及“科學本質和科學發(fā)展”“科學的應用和影響”兩部分內容。例如,關于“植物適應環(huán)境”這一內容,五年級“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版塊的“植物怎樣適應環(huán)境(How Have Plants Adapted to Their Environment?)”單元介紹了人類從狩獵者轉變?yōu)槎ň诱撸枰N植作物維持生計。這部分內容呈現了人類通過不斷地試驗和探索,找到了適應當地環(huán)境的最佳作物種植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物種植方法被不斷改良。這段閱讀材料呈現了科學作為一種人類的共同努力被建設的過程,不僅推動了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
3.1.3注重科學與社會及學生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關聯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普遍關注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幫助學生建立科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科學讀本》專門設置“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版塊,呈現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例如,三年級“電磁(Electromagnetism)”相關內容的閱讀材料中描述了電磁起重機如何工作、新型磁懸浮列車和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電磁發(fā)射系統等,展示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通過閱讀這些材料,學生可以了解特定科學發(fā)現的產生過程,以及如何使用它們來解決現實問題。
此外,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還注重學生對于科學職業(yè)的理解和認識,鼓勵學生從事科學相關領域的職業(yè)。《劍橋初級科學》設置了“科學工作(Science at Work)”欄目,介紹科學領域不同的職業(yè)。比如,在第一階段第一個主題單元“我們的身體(Our body)”學習身體部位相關的內容,聚焦驗光師這一職業(yè),重點介紹了驗光師如何通過視力檢測幫助人們改善視力。通過與內容主題相關的職業(yè)介紹,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科學知識在職業(yè)領域中的實踐與應用,還能增強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提前規(guī)劃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為了鼓勵更多學生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領域的職業(yè),《啟發(fā)科學》將不同主題的閱讀內容與各種STEM職業(yè)聯系起來。通過這些內容設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了解不同STEM職業(yè)所需要的科學知識,有助于為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和終身學習做好規(guī)劃。
3.2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閱讀設計
3.2.1 基于分級閱讀標準合理安排不同年級閱讀材料的進階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在適應學生認知水平方面特色鮮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閱讀內容設計基于特定的分級標準,合理安排進階;二是同一級別內的材料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國際科學閱讀材料的分級設計不僅體現在基于不同的年級組織進階,還體現在提供不同分級標準體系下的等級說明供用戶參考(見表1)。例如, 《DK發(fā)現》采用Lexile,《科學讀本》在采用Lexile的同時,提供了GRL、DRA和PM三個分級體系下對應的級別。《美國國家地理學習閱讀探險者》則采用了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體系。《科學啟蒙》和《啟發(fā)科學》都采用了自主設置的四級進階:接近級(Approaching Level)、普通級(On-Level)、超越級(Beyond-Level)和英語語言學習者級(English Language Learner,ELL)。此外,英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的其它科學閱讀材料基本都參考了其國家課標中不同年級的學習內容要求。
除了基于不同的閱讀分級標準規(guī)劃閱讀內容,部分科學閱讀材料在同一年級的內容設計中也考慮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啟發(fā)科學》為例,教師指導用書針對不同閱讀水平(接近級、普通級、超越級)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教學指導建議。此外,針對探究活動的組織,將同一探究內容依據探究過程的開放程度設計了結構化探究、引導式探究和開放式探究3種類型的探究活動以供參考,支持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安排。
3.2.2 重視科學詞匯和術語學習,提供閱讀技能和策略支持
大部分國際科學閱讀材料都提供了專門的科學詞匯、術語學習版塊和閱讀技能與策略版塊,同時配備對應的練習版塊,幫助學生習得相關詞匯和掌握相應的閱讀策略,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例如,《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版》針對含有特定科學術語的內容,以小欄目形式提供詞匯解釋,同時也在文末提供整本書所涉及的科學詞匯解釋表,方便學生檢索科學詞匯。《科學讀本》和《我的朋友在這里!科學》分別在閱讀材料中設置了“科學詞匯(Science Words)”和“科學術語匯編(Science Glossary)”清單。此外,部分閱讀材料還會為讀者提供有關科學詞匯掌握情況的練習。例如,《啟發(fā)科學》設置了“語言建構活動(Language Building Activity)”版塊,幫助學生針對特定閱讀內容中涉及的科學詞匯進行練習。
同時,科學閱讀也需要掌握特定的科學閱讀技巧和策略,閱讀策略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有效地理解和評估閱讀材料。例如, 《美國國家地理學習閱讀探險者》設置了專門的欄目來呈現閱讀相應材料應當使用的閱讀技巧。國際科學閱讀材料往往采用逐步引入的方式來教授閱讀策略,首先介紹具體的閱讀策略,然后提供相應的閱讀材料,最后設置對應的練習或問題。例如,在《啟發(fā)科學》中,學生在閱讀特定的材料時需要完成配套的閱讀理解習題,通過習題訓練的方式鞏固信息型文本的閱讀技巧和策略。《美國國家地理學習閱讀探險者》則按照閱讀技巧、閱讀內容、閱讀訓練的順序依次呈現相應版塊,以便讀者在理解閱讀技巧的前提下開展科學閱讀,自我評估閱讀效果和調整閱讀策略。
3.3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組織策略
3.3.1借助真實問題引導閱讀過程,激活前概念知識,自我評估閱讀效果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通常設置豐富的真實問題來引導閱讀過程,在激活學生的前概念知識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自我評估閱讀效果。研究表明,設置合理的問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科學閱讀[23]。從問題類型上看,主要包括:(1)情境導入型問題,這類問題通常出現在閱讀材料的導入部分,引導學生開展科學閱讀;(2)評估閱讀效果型問題,主要用于幫助閱讀者在閱讀中和閱讀后進行自我評估;(3)關聯現實生活型應用問題,此類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用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
例如,《科學啟蒙》《啟發(fā)科學》《我的朋友在這里!科學》等科學閱讀材料,在呈現具體閱讀內容前,通常會設置一系列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來作為閱讀的引導,幫助學生在閱讀前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此外, 《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版》通過邊欄呈現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評估閱讀效果。《我的朋友在這里!科學》設置了“讓我們來發(fā)現(Let’s Find Out)”欄目,通過核心問題的探究設計幫助學生構建單元內容的學習框架;同時圍繞不同學習內容設置對應的問題列表,供教師和學生檢查學習進度。在每單元的具體內容呈現中,設置了“探究(Explore)”欄目,引導學生閱讀和學習相關內容。同樣,《劍橋初級科學》材料設置了“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欄目,向學生提供所學主題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3.3.2關注科學探究和實踐,提供豐富配套資源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普遍關注科學探究和科學實踐,但各國側重點不同。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科學閱讀材料強調科學實踐(Science Practices),而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閱讀材料更關注科學探究(Science Inquiry)。此外,在支持教師教學和4230a29dc71084f6afe625316469c8fe學生開展科學實踐和科學探究活動方面,這些科學閱讀材料普遍提供了豐富的配套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傳統的教師教學指導用書、學生練習題和拓展閱讀資源,還有許多視頻、音頻、動畫和在線科學學習網站等多媒體資源。
例如, 《科學讀本》設置“像科學家一樣思考(Think Like a Scientist)”版塊,設計結構化的科學探究任務,通過讓學生參與科學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而 《劍橋初級科學》則設置了特色欄目“讓我們探究(Let’s Explore)”,通過設置相應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通過科學探究過程來理解探究主題。《澳大利亞科學課程》將科學探究分為提問和預測(Questioning and Predicting)、計劃和執(zhí)行(Planning and Conducting)、處理(Processing)、建模和分析(Modelling and Analyzing)、評估(Evaluating)和交流(Communicating)六個環(huán)節(jié)。
從配套資源上來說,《啟發(fā)科學》為每項探究活動提供探究視頻,詳細展示探究活動的操作步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實踐。《科學讀本》提供音頻錄音等,幫助學生進行聽力練習,提高閱讀流暢性。此外,為支持教師有效教學,科學閱讀材料通常包含詳細的教學指南和學習清單,以便教師更好地組織和實施教學。例如, 《劍橋初級科學》提供了用戶指南,向用戶說明如何使用學生用書和配套練習冊。同樣, 《我的朋友在這里!科學》和《DK發(fā)現》系列提供配套的活動手冊和教師指導說明,幫助教師更好地將探究活動整合到科學教學中。最后,也有部分科學閱讀材料借助新技術增強閱讀過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例如,《科學讀本》提供交互式電子書,《DK發(fā)現》的配套網站(dkfindout.com)提供互動式學習支持,部分內容利用了增強現實功能,提供更引人入勝的學習體驗。
4研究啟示
4.1內容編排:綜合考慮科學觀念、科學本質以及科學同社會與個人的關聯
早期的科學教育聚焦學生的概念理解,如今國內外科學課標重視科學思維、科學本質以及科學同社會與個人的關聯。這些變化較好地體現在目前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內容編排中。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一般包括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物質科學等學科內容,開篇通常也會設置專門的章節(jié)闡述科學本質、科學與工程實踐等內容。科學閱讀材料的內容編制需要充分考慮科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性質,以及閱讀文本所對應學科的特定思維方式[28]。我國現有的科學閱讀材料基本包含相應的學科主題,但大部分科學閱讀材料僅以欄目的形式呈現科學史或者科學研究方法,缺少專門的篇幅呈現科學本質。因此,本研究建議在編制我國小學科學閱讀材料時,注重科學本質,通過呈現科學史、科學探究、社會性科學議題等相關內容[40],讓學生了解科學、感受科學家的實踐過程以及科學知識的演變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正確認識和合理態(tài)度。
4.2 閱讀設計:建立科學閱讀分級標準,合理安排閱讀進階
國際上已有較為成熟的分級閱讀標準體系,如Lexile、DRA、AR、PM、GRL和CEFR等。分級閱讀標準體系能為科學閱讀材料的研發(fā)提供指導,支持研發(fā)團隊為不同的讀者群體設計符合其認知水平的閱讀材料。美國在2010年就發(fā)布了《共同核心國家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明確規(guī)定了K-12年級學生在各年級結束時在科學和技術學科所應達到的讀寫能力。目前,我國關于閱讀或科學閱讀的指導主要源于學科課程標準,在國家層面尚未建立明確的科學閱讀等級標準或指導意見。有鑒于此,本研究建議在現有課程方案及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建立科學閱讀分級標準,明確各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科學閱讀能力水平,為科學閱讀材料的研發(fā)提供指導及依據。
4.3 組織策略:借助元認知策略,提供豐富的配套資源
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通常設置與學生相關的真實問題來引導學生的閱讀過程,在激活學生的前概念知識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自我評估閱讀效果。此外,國際小學科學閱讀材料同樣關注科學觀念和科學實踐,讓學生通過參與像科學家一樣的科學實踐形成科學核心觀念的概念性認識。因此,本研究建議在設計和開發(fā)小學科學閱讀材料時,不僅可以利用傳統的信息文本資源和相應的配套資源(如活動手冊、家長及教師的共讀活動指南以及學生的閱讀指導說明等),還可以開發(fā)相應的交互式電子書籍,把視頻、音頻、練習測驗等融入科學閱讀材料中,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此外,小學科學閱讀材料的設計和研發(fā)者可以提供與科學閱讀材料配套的科學實驗器材包,支持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親身參與科學實踐。
參考文獻
Mallow J V. Reading Science[J]. Journal of Reading,1991,34(5):324-338.
馬明輝.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前瞻性分析[J].出版廣角,2015(6):95-97.
Yore L D.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Grade Five Students’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bility to Read Science Textbooks as a Function of Gender,Reading Vocabulary,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R]. Washington,D.C.:the 6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87.
Almarode J,Fisher D,Frey N,et al. Visible Learning for Science,Grades K-12:What Works Best to Optimize Student Learning[M]. Thousond Oaks:Corwin Press,2018.
蔡鐵權,陳麗華.科學教育要重視科學閱讀[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73-78,91.
徐杰. 加強科學閱讀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J]. 小學科學(教師論壇), 2011(4):19-23.
巫錦承,陳凱.國內科學閱讀的研究進展[J].現代教育科學,2017(4):122-127.
任安波,曾懷錦.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科學閱讀導向研究——以《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為對象[J].科普研究,2023,18(6):70-77.
Yarden A. Reading Scientific Texts:Adapting Primary Literature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09,39(3):307-311.
Yore L D,Hand B,Goldman S R,et al. New Directions in Language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4,39(3):347-352.
Jiménez-Aleixandre M P,Federico-Agraso M. Justification and Persuasion about Cloning:Arguments in Hwang’s Paper and Journalistic Reported Versions[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09,39(3):331-347.
Nwogu K N. Structur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s:A Genre-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Schema of Popularized Medical Text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1,10(2):111-123.
Yarden A,Brill G,Falk H. Primary Literature as a Basis for a High-School Biology Curriculum[J].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2001,35(4):190-195.
Myers G. Textbooks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2,11(1):3-17.
Newton L D,Newton D P,Blake A,et al. Do Primary School Science Books for Children Show a Concernfor 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J].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2002,20(2):227-240.
Penney K,Norris S P,Phillips L M,et al. The Anatom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Textbooks:An Analysis of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 Comparison to Media Reports of Science[J]. Canadian Journal of Math,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03,3(4):415-436.
Tang K S,Lin S W,Kaur B. Mapping and Extending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Read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22,20(S1):1-15.
Norris S P,Phillips L M. How Literacy in its Fundamental Sense is Central to Scientific Literacy[J]. Science Education,2003,87(2):224-240.
Yore L D. Science Literacy for all:More than a Slogan,Logo,or Rally Flag![M]//Tan K C D,Kim M J.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2012:5-23.
胡衛(wèi)平.在探究實踐中培育科學素養(yǎng)——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10):39-45.
Norris S P,Phillips L M. Reading as Inquiry[C]//Duschl R A,Grandy R E. Teaching Scientific Inquiry.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8:233-262.
Phillips L M,Norris S P.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and the Language of School Sc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Adapted Primary Literature[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09,39:313-319.
Chen S Y,Chen C H,Liu S Y. History of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as Everyday Homework to Improve Middle School Students’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22,20(Suppl 1):69-92.
賀琳.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學本質呈現的比較研究[J].物理教師,2018,39(9):65-68.
張玲,黃致新.中美物理教材中科學本質的表征比較研究——以“動量守恒定律”為例[J].物理教師,2021,42(9):73-76.
Fang Z. The Language Demands of Science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6,28(5):491-520.
Hoover W A,Gough P B. The Simple View of Reading[J]. Reading and Writing,1990,2:127-160.
Yore L D,Tang K S. Foundations,Insights,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of Reading in Science and Mathstozb6ItOFPT4jxm3vLP9LKhz2YcL5AsgT5UQrxCUY4=ematics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22,20(Suppl 1):237-260.
Dahl A C,Carlson S E,Renken M,et al. Materials Matter:An Exploration of Text Complexity and its Effects on Middle School Readers’Comprehension Processing[J]. Language,Speech,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2021,52(2):702-716.
MetaMetrics. About Lexile Measures[EB/OL]. [2024-06-01]. https://lexile.com/education-companies/about-lexile-measures/.
Pearson. Tele Practice and the DRA[EB/OL]. [2024-06-01]. https://www.pearsonassessments.com/content/dam/school/global/clinical/us/assets/telepractice/guidance-documents/telepractice-and-the-dra.pdf.
Heinemann. F&P Text Level Gradient[EB/OL].[2024-06-01]. https://www.fountasandpinnell.com/textlevelgradient/.
Accelerated Reader:Motivating Independent Reading[EB/OL]. [2024-06-01]. https://www.renaissance.com/products/accelerated-reader/.
Lin T J,Lin T C,Potvin P,et al. Research Trends i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2018 to 2022:A Systematic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24:1-29.
Mullis I V S,Martin M O,Foy P,et al. TIMSS 2019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EB/OL]. [2024-06-01]. https://timssandpirls.bc.edu/timss2019/international-results/.
OECD. PISA 2022 Results:Factsheets Singapore 05 December 2023[EB/OL].(2023-12-05)[2024-06-01]. https://www.oecd.org/publication/pisa-2022-results/country-notes/singapore-2f72624e#chapter-d1e11.
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Australian Curriculum,Version 9.0 [EB/OL]. [2024-06-01]. https://v9.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learning-areas/science/foundation-year_year-1_year-2_year-3_year-4_year-5_year-6_year-7_year-8_year-9_year-10?view=quick&detailed-content-descriptions=0&hide-ccp=0&hide-gc=0&side-by-side=1&strands-start-index=0&subjects-start-index=0.
Romero L. National Geographic Readers:Albert Einstein[M]. Washington,D.C.:National Geographic Kids,2016.
Kramer B. National Geographic Readers:Thomas Edison[M]. Washington,D.C.:National Geographic Kids,2016.
Khishfe R. Nature of Science and Argumentation Instruction in Socioscientific and Scientific Contex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22,44(4):647-673.
(編輯 顏 燕 和樹美)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and Its Insights:Taking Top Reading Materials from the United States,Canada,the United Kingdom,Australia and Singapore as Examples
Tao Dan1 Tao Yang2 Wang Jianing1 Zheng Yonghe1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8)1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2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cience reading and science learning,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are significant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improving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We synthesize the“scientific literacy perspective”and the“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spective”,take 10 sets of primary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from the United States,Canada,the United Kingdom,Australia and Singapore,and analyze the content arrangement,reading design as well as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m.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students in China.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typically covers regular science themes aligned with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and lays an emphasis o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s well as its connection to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These materials are designed to progressively advance reading content based on leveled reading standards,offering guidance on scientific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reading strategies. They employ questions to guide the reading process and provide a wealth of supplementary resources to support scientific inquiry and practice. Drawing upon these findings,the study offer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primary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arrangement,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core ideas,the nature of science,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the reading design,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ading levels for science reading in China and arrange reading progression accordingly. Regarding the organization strategies,it is suggested that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rich supporting re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Keywords:science reading;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primary scie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LC Numbers:G53/57 Document Code:A 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06
收稿日期:2024-04-01
基金項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科學閱讀系列叢書(小學版)委托項目。
作者簡介:陶丹,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學習科學視角的科學教育等,E-mail:dantao1106@gmail.com。鄭永和為通訊作者,E-mail:zhengyonghe@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