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科普”概念形成歷史的文本考察(1915—1949年)

2024-08-21 00:00:00劉洋文若宇
科普研究 2024年3期

[摘 要] 表征“科普”的詞匯及其內涵有一個演變的歷史過程。“交通智識”“科學教育”等詞匯指代的是科學在知識分子中普及的涵義,而“科學下嫁”“科學化”等詞匯涌現(xiàn),體現(xiàn)了科學的傳播逐步實用化、通俗化、中國化的趨向。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確立后,“科學大眾化”成為“科普”概念最重要指代詞,面向人民群眾的“普及”被放到了比“提高”更重要的位置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科普觀形成。

[關鍵詞]科學下嫁 科學大眾化 科學普及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10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有著明確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在歷史文本中探究“科普”概念內涵的演變,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科普思想的研究,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歷史借鑒。

目前學界對于科普的研究,相當一部分是從科學傳播視角開展的,如翟杰全對科學傳播學進行了針對性討論[2],吳國盛認為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事業(yè)有三個名稱并存,即科普、科技傳播和科學傳播,分別代表科學傳播的三個群體和三種模式,當前三種模式正處在互動和融合過程之中[3]。有關對“科普”概念的辨析,樊洪業(yè)提出“科普”作為中文的專有名詞在1949年以前并沒有出現(xiàn)過,其涵義體現(xiàn)于科普理念、科普對象、科普方針、科普體制等方面的具體化指向[4]。江曉原從學科的視角提出傳統(tǒng)“科普”概念只滿足于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忽視對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科普”概念應該與時俱進地拓展[5]。學界還對“科普”概念的屬性和價值、歷史形成過程做了研究[6-7],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普理念和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如張敏卿、馬得林、胡艷等人的研究[8-10]??傮w來看,既有研究對科普做了較為充分的史實梳理,但有必要回到歷史場景厘清科普的概念內涵。

在學科意義上,科普是指科學工作者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行為或過程,涉及理念、主體、對象、方法等。筆者在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中檢索“科學”“普及”“科普”三詞,結果含有“科學”二字的條目共41條,其所在書籍的成書年代多為清末和民國,清代徐松編纂的《宋會要輯稿》中也出現(xiàn)了“科學”,但更接近古文中“分科之學”的含義;含有“普及”的條目共176條,其所在書籍的成書年代分散于漢、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民國等歷史時期,而命中條目最多的則是屬于佛教文獻的《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及”在佛教語匯中較常使用;含有“科普”的條目共4條,但皆為人名或前句后一個字和后句前一個字的組合,不成詞匯,含義上也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科普不相關。

語言、政治和歷史三者密切相關,“概念本身有著自己的歷史,走過不同的歷史時期”[11]。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概念史關注歷史的變化與變化的轉折點,著眼于重要概念的生成和變遷及其相對應的環(huán)境。從概念史的視角看,“科普”概念蘊含了黨在不同時期形成的科普思想,例如周恩來于1949年7月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委會全體會議上提出的“普及人要多,提高人要精”“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等思想[1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重要論斷[13]。在歷史文本中,“科普”概念的出現(xiàn)和演變要早于作為專有名詞的“科普”的出現(xiàn),“科普”概念先后以“交通智識”“科學教育”“科學下嫁”“科學化”“科學大眾化”等詞匯呈現(xiàn),這些詞匯在不同側重上表達了“科普”概念的內涵。“科普”概念的生成和演進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的產生、發(fā)展和初步成熟相伴隨,因此相關研究也應借鑒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歷史分期即參考于此[14]。同時,“科普”概念不只存在于歷史文本之中,它還應包括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科普實踐。指代“科普”的詞匯的產生和使用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狀況緊密相關。下文對指代“科普”的詞匯做文本考察,結合其對應的科普實踐,分析“科普”概念內涵的形成、發(fā)展和確立過程,并考察其演進特征。

1雛形:“交通智識”“科學教育”(1915—

1927年)

1915年,新文化運動發(fā)端。在新文化運動中,觀察和解決問題的各種“主義”層出不窮。知識分子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大旗,吸收、融合和傳播科學知識、方法及觀念,科普的理念也逐步萌發(fā)。此時還未有指代“科普”的專有名詞,目前所知最早的內涵相近的詞匯為“交通智識”。1914年,胡明復、任鴻雋、趙元任、秉志、周仁等留美學生在美國創(chuàng)立科學社,他們創(chuàng)刊的《科學》雜志宣稱:“故各國學界期報實最近之學術發(fā)達史,而當世學者所賴以交通智識者也?!盵15]100從語境看,科學社提倡進行“交通智識”的主客體雙方皆為“當世學者”,“交通智識”所指的是科學工作者之間的智識交流,既包括將西方科學引入中國的交流,也包括中國科學從業(yè)者之間的交流。顯然,“交通智識”面向民眾的科普涵義還不夠清晰。

以民眾為對象的科普是以“科學教育”來表述的。任鴻雋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科學與教育》一文,指出“教育之事,無論自何方面言之,皆不能離科學以從事”[16],提倡應用科學方法于教育上。191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開設通俗教育研究會,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項、改良社會、普及教育”為宗旨[17]988;同年10月發(fā)布《通俗教育演講所規(guī)程》,要求在“省會地方”“縣治及繁盛市鎮(zhèn)”“鄉(xiāng)村各地方”設立通俗教育演講所,并制定了相應的講演規(guī)則[17]990。1917年,通俗教育研究會發(fā)布了《通俗教育講演參考用書一覽》,其中多有科學常識類講演書目,內容大部分與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相關[18]??茖W教育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目標之一,戴季陶宣稱“普遍的新文化運動,是革命進行的方法”“智識上思想上的機會均等和各個人理智的自由發(fā)展,是新文化運動的真意義”[19]。這里的“普遍的新文化運動”“智識上思想上的機會均等”所指的其實也是以傳播科學為中心的教育,有著科普的涵義。

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交通智識”與面向民眾的“科學教育”側重點不同。一個以解決問題、發(fā)展科學為中心任務,即側重“提高”;一個以面向民眾傳播科學為中心任務,即側重“普及”。區(qū)別“提高”與“普及”,涉及厘清專業(yè)科學與科學普及關系的問題,是“科普”概念中蘊涵的一個重要命題。關于“提高”與“普及”關系的最早爭論在胡適與陳獨秀之間展開。1920年9月17日,胡適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作了題為《提高與普及》的演講,強調“提高”的重要性,呼吁北大同仁重視學問的研究和提升,不要去從事“普及”運動,即不要投入到外界的政治運動中去。胡適認為“你遞給我,我遞給你,這叫做普及”,但這種普及不是真普及,真正該做的應是“提高”,“只有真提高才能真普及”,愈“提”得“高”,愈“及”得“普”[20]。1920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提高與普及》一文,對胡適的說法作出了回應。他認為胡適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是值得肯定的,陳獨秀同樣反對傳播名詞式的“普及”,但他認為“提高”與“普及”都很重要,絕不能忽略“普及”,因為“一國底學術不提高固然沒有高等文化,不普及那便是使一國底文化成了貴族的而非平民的,這兩樣自然是不能偏廢”“現(xiàn)在低的還沒有,如何去提高?”[21]??茖W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科學研究應注重提高,還是應當普及科學、讓群眾掌握科學?是提倡為科學而科學,還是提倡科學為人民?兩人關于“普及與提高”爭論的焦點其實就是科學的社會性問題,即科學為誰服務的問題。

1915年發(fā)端的新文化運動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反對舊文化、舊道德、舊思想,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思想啟蒙的潮流。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除了“民主”和“科學”,這一啟蒙還包括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傳播,科學和馬克思主義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提倡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平民主義”[22]608-609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開始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普理念和實踐的探索。李大釗主張勞動階級要學習知識文化,知識分子要參加生產勞動,并和鄧中夏等人深入工農,組織“平民教育演講團”,開辦“工人夜?!?,提出要重視關于工人們“智的情的方面的發(fā)展”,要求為工人設置劇院、運動場、學校、俱樂部等[22]559-560。李大釗號召知識青年“注意到鄉(xiāng)間的文化提高問題”“利用鄉(xiāng)間學校,開辦農民補習班”[22]834,還號召新聞工作者擔負起為國民宣傳的責任,“一切的科學知識,都可以覓得機會,利用一種活的事實,輸入給大家”[22]538。

在“科普”概念雛形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處于初級階段,“問題與主義”“普及和提高”的爭鳴關涉科學中國化、大眾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等重大問題。這一時期科普主體是具有留學背景或接受國內新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先進知識分子、教育家,以學校為科普陣地中心重視學校科學教育,科普的對象局限于知識分子、受教育群體,“提高”與“普及”的爭論初步展開,留下了“科普”概念中的政治化因子。

2發(fā)展:“科學下嫁”“科學化”(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科普”概念的發(fā)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國內圍繞“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zhàn),這是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一場論戰(zhàn),目的是為了應用馬克思主義學說改造中國社會,牽涉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在此背景下,科普實踐同樣致力于治國、救國,其內涵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科學與政治耦合的中國化、大眾化的發(fā)展路徑。

20世紀30年代初期興起的“中國化”思潮最初以學術通俗化的主題呈現(xiàn)。科學的傳播相應也出現(xiàn)了實用化、通俗化的趨向,“科學下嫁”一詞反映的就是這個涵義?!翱茖W下嫁”是陶行知于1931年推行普及教育時期提出的一個行動口號,倡導把科技知識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普及到兒童中去。陶行知提出“科學下嫁”是基于日本經(jīng)驗,希望通過普及科學知識、改變國內教育實踐脫離人民生活的狀況來達到科教救國的目標。陶行知認為,資本家專有了科學,他們設立了科學研究室,開辦了大專和專門學校,他們和他們的子女能夠享受現(xiàn)代自然科學成果,而現(xiàn)在要做相反的工作,要使“做工種田的人”“拾垃圾的孩子”“燒飯的老太婆”都能像享受日月空氣一樣享受近代科學知識[23]285。陶行知的這個看法,其實也是關于“普及”與“提高”關系的論述,顯然他把普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希望科學知識由少數(shù)人專有變?yōu)閺V大群眾所有。他提倡普及的對象是民眾,要讓民眾懂“現(xiàn)代化的知識”、做“現(xiàn)代化的人”,從而“保證川流不息的現(xiàn)代化”[24]。陶行知將其普及理念付諸實踐,他邀請丁柱中、戴伯韜、董純才、呂鏡梅、方與嚴、高士其、陶宏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自然學園”,以此作為“科學下嫁”運動的基地,還創(chuàng)辦了一所函授大學性質的兒童科學通訊學校,學校的主體就設在自然學園內,學校的宗旨是“造就科學的兒童與科學的民眾,使中華民族成為科學的民族,以適應科學的世界”[23]398。他還出版《兒童科學叢書》《大眾科學叢書》,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陶行知雖然沒有使用“科普”一詞,但他提出的“科學下嫁”,在普及理念、普及對象、普及內容、普及方式等方面都有涉及,并提出了具體行動,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科普理念,只是他將科普的主體限定于少部分知識分子。

在中國科學化運動中涌現(xiàn)的“科學化”一詞也具有“科學普及”的內涵。1932年,陳立夫、張其昀等人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協(xié)會的口號是“科學化民眾、科學化社會”,協(xié)會集合了許多研究自然科學和實用科學的人,希望“把科學知識送到民間去,使它成為一般人民的共同智慧”,以期“產生強烈的力量,延續(xù)我們已經(jīng)到了生死關頭的民族壽命,復興我們日漸衰敗的中華文化”[15]165-166?!翱茖W化”一詞中蘊含了“科學化的精神注重應用普及”[25]的理念,“科學化民眾”“科學化社會”表達的也是科普的理念。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通過編輯出版書報刊物、開展廣播演講、舉辦科學展覽、創(chuàng)辦民眾學校等多種方式開展科學普及工作。1933年元旦,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出版了會刊《科學的中國》,該協(xié)會的目標是將它發(fā)展為適合人人閱讀的通俗科學雜志,會刊的內容配合科學化運動,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對普及科學知識、促進中國走上科學之路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其他科技社團也紛紛投身于科學化運動之中。1933年6月,楊孝述在中國科學社理事會上提出要“舉辦民眾科學化運動”,考慮到當時缺乏面向民眾的科普宣傳,還提出要進行科學影片巡演、發(fā)行科學畫報、編輯實用科學小叢書。1933年8月,《科學畫報》面世,其發(fā)刊詞中闡明辦刊宗旨是要把普通的科學知識輸送到民間去,要逐漸把科學變成民眾生活的一部分[26]。相當一部分科學界人士也對“科學化”進行了廣泛宣傳。1935年,物理學家胡剛復在公開演講中強調“科學化”的目的是以科學促進社會建設,而建設成功的關鍵是“有確切的目標、科學的知識和忠誠的人才”,“科學化”需要更多人才的支持,普及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人才,以科學人才改造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成為人們的共識[27]。

盡管陶行知提倡的“科學下嫁”和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提倡的“科學化民眾、科學化社會”極大地推動了科學中國化、大眾化的進程,強調了將科學向民眾普及,中國科普事業(yè)的開拓者董純才也認為科學大眾化運動“把教育人民大眾與解放人民大眾斗爭結合在一起”[28],但陶行知并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思想去行動。徐特立指出了這個問題,他非常贊成陶行知的教育方法,但指出陶行知思想體系是杜威體系作怪與杜威的范疇作怪[29]64。他說:“陶行知的論普及教育的小冊子,是活的辯證法,同時是以中國現(xiàn)在為背景的唯物論。但陶先生自己不自覺,他的門徒也不自覺這種小冊子是有價值的。”[29]57徐特立的意思是,陶行知“主觀上不一定是唯物論者,有時卻不自覺地在環(huán)境和行動支配下做了唯物論的制造者”[29]57,也就是說,陶行知不是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做事情。

新啟蒙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看待科學中國化問題,強調科普的民族化、大眾化,“科學化”一詞的啟蒙和中國化色彩更加濃烈。新啟蒙運動承繼五四運動,其“新”是針對五四啟蒙而言的,在強調“民主科學”的基礎上增添了馬克思主義色彩,主張“中國科學化,科學中國化”?!翱茖W中國化”是指要讓中國在科學上有特殊的貢獻,使科學染上中國的特色,即在中國發(fā)展科學,帶有“提高”的意味。“中國科學化”是指面向大眾的科學教育,強調科學的民族化、中國化,帶有“普及”的意味。新啟蒙運動倡導者張申府提出:“抗戰(zhàn)以來的文化運動,一個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文化的大眾化,知識的普及與深入。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掃除文盲運動,普及教育運動。”[30]33他還強調學習西方文明時要讓其本土化,得到真正新的文化,“新思想新知識的普及固然是啟蒙運動的一個要點……應該不只是大眾的,還應該帶些民族性”[31]而且“新啟蒙運動之所以為新,是因為它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的,而非十八世紀英法德的”[30]35。馬克思主義者、新啟蒙運動倡導者艾思奇提出,“我們的新啟蒙運動,也必然要與民族解放和國防發(fā)生不可分的聯(lián)系”[32],這也是針對科學的民族化、中國化問題。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引發(fā)了人們對“世界化”的反思,“中國化”思潮逐步興起并取得了主流話語權,“把高深的哲學用通俗的詞句加以解釋”[33]的學術通俗化成為知識界的主流思想。在此背景下,“科學下嫁”“科學化民眾”等口號體現(xiàn)了普及工作逐步實用化、通俗化、大眾化的趨向,普及的主體逐漸擴大,大量專業(yè)科學家、科技社團參與其中,普及的手段也逐漸豐富起來。在科普的理念上,強調科學的“中國化”,一是科學知識、科學話語、科學概念等中國化,“中國若要有科學,科學應當先說中國話”[34];二是使中國的民眾懂得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三是用科學來解決國防工業(yè)、交通運輸、醫(yī)藥衛(wèi)生等中國的具體問題。此時,中國共產黨人在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中國社會,才出現(xiàn)“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社會”論戰(zhàn)。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qū)繼續(xù)深化科普思想并開展科普實踐。1933年9月,中共中央局常委、中央宣傳部部長張聞天在《論蘇維埃政權的文化教育政策》中提出:“要有系統(tǒng)地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教育工作”“不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上來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程度與政治水平,使他們能夠運用各種科學、技術及管理的工具,蘇維埃社會的建設是不可能的”,這種教育不同于“資產階級國家內所施行的‘普及教育’”,而是“為了工農群眾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國家”[35]。蘇維埃政府重視科普工作,開展面向少年兒童、婦女、農民和干部的科普,內容上側重醫(yī)療衛(wèi)生、農業(yè)、工業(yè)、軍事、通訊等革命斗爭中的實用知識,以發(fā)展科學事業(yè)鞏固蘇維埃政權、發(fā)展蘇區(qū)生產力。

“科學下嫁”“科學化”“中國化”等詞匯都可以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進行深入解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普觀呼之欲出。

3確立:“科學大眾化”(1937—1949年)

1937—1949年是“科普”概念的形成階段。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研究,在黨內思想上積極開展反對教條主義的斗爭,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確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決不應該是‘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的文化”[36]1058。在這個背景下,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進程的中國共產黨的“科普”概念逐漸形成,主題詞為“大眾化”,包含了“站在大眾立場”“代表大眾利益”“服務大眾需求”等多重內涵,凸顯了科學為人民的色彩。

“科學中國化”轉向“科學大眾化”是西方科學在中國本土傳播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一個階段。“科學中國化”是指西方科學傳入中國后的本土化、地方化,中國的知識分子學習和運用科學解決中國問題,相對應的詞匯是“提高”?!翱茖W大眾化”,是指知識階層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內容,相對應的詞匯是“普及”。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提高”和“普及”的關系,形成了為抗戰(zhàn)建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領導科學發(fā)展的思想。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普及”與“提高”的論述,是以民族、大眾的立場分析文化工作中的問題,由于當時科學工作是文化工作中的一部分,因而也適用于處理科學工作中“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問題。毛澤東指出,提高是應該強調,但不能“強調到不適當?shù)某潭取?,因為發(fā)展文藝是服務于工農兵,“所謂普及,也就是向工農兵普及,所謂提高,也就是從工農兵提高”[36]859。普及的內容也應著眼于“為目前廣大人民群眾所迅速接受”,滿足工農兵“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的需要[36]862。在文化工作中首先要做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因而要提高對普及工作的重視,“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36]861-862。

除毛澤東外,其他中央領導人也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人民立場等馬克思主義思想論及了對科普工作的看法,闡明了科普工作的理念、對象、方法等??茖W家開展的科學研究和理論探索是“提高”,而用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用科學知識武裝群眾則是“普及”??茖W工作者需要將科學與抗戰(zhàn)結合起來,處理好“學”與“用”的關系問題,特別是“用”的問題。徐特立指出,“我們不是為科學而研究科學”,一切研究的總任務是“在物質上加強和擴大我們的抗戰(zhàn)建國力量”[37]43。這說明,延安時期科學發(fā)展的重點在于“普及”而不在于“提高”,片面追求科學成就是脫離實際的表現(xiàn)。李富春指出普及的內容不應脫離群眾的實際需求,《科學副刊》在編輯思路上也應關注“邊區(qū)的生產實踐中遇有許多實際的有待科學解決的問題”,而非脫離現(xiàn)實需求“以很大的篇幅去解說宇宙、地球” [37]41。重“提高”還是重“普及”是區(qū)別新舊科學的標志,吳玉章曾提出“民主的自由是科學發(fā)展的保姆”[37]32,認為科學要為大眾服務而不是為資產階級的少數(shù)人服務,這有利于科學的充分發(fā)展。李普也指出舊時代的狀元為皇帝做事,而邊區(qū)有學問的人是為大眾做事,批判了一些人實際工作中“眼睛向上,不肯向下”[38]275的錯誤做法??偠灾?,延安時期黨的科普理念是提倡“普及”、重視“普及”,認為相比“提高”而言,面向人民群眾的“普及”更符合當時的實際需要,認為科學為大眾所掌握才能更好地替抗戰(zhàn)建國服務。在具體工作上,這種“大眾化”不僅是量的擴大,科普內容和形式也必須符合大眾的要求和接受程度。在科普內容上提倡“一切應該服從戰(zhàn)爭”[37]161,科學工作也必須服務于抗戰(zhàn)需要,“以科學方面的勝利來爭取抗戰(zhàn)建國的勝利” [38]27。當然,中國共產黨人也指出了這種科學大眾化也要反對科學庸俗化,不能只看科學“淺不淺”而忽略科學“對不對”和大眾“要不要”。

在自然科學大眾化運動中,“科學大眾化”的理念被更為廣泛地傳播。1940 年2月,武衡、于光遠、屈伯傳等人在延安發(fā)起成立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的行動,該研究會宣言中提出,自然科學大眾化運動的目標是推進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主張“推行自然科學教育,推廣自然科學知識,使自然科學能夠廣泛深入群眾,用一般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群眾,普及防毒、防災、防疫、醫(yī)藥衛(wèi)生等必需生活常識”[15]388。在陜甘寧邊區(qū)的帶動下,晉察冀、山東等抗日根據(jù)地也加入到“科學大眾化”運動當中。1942 年,晉察冀自然科學界協(xié)會成立,其圍繞戰(zhàn)爭與生產兩個中心向邊區(qū)群眾開展科普教育,尤其是農業(yè)和衛(wèi)生普及教育,如建立示范農戶,請專家向當?shù)剞r民推廣農業(yè)生產新技術、新方法等。此外,高士其等還成立了邊區(qū)國防科學社等科技團體,開展面向群眾的科普工作?!翱茖W大眾化”運動還培養(yǎng)了一批科普作者、譯者和編者,后來大多成為我國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名家,如周建人、高士其、董純才、顧均正、賈祖璋、劉薰宇等。

報刊是推進“科學大眾化”最有效的宣傳力量,也是開展科普工作的主要陣地。其中,延安《解放日報》的各副刊專欄便具有代表性,如自然科學研究會在《解放日報》的基礎上開辦了《科學園地》《衛(wèi)生》等副刊,開辟了《自然界》《知識問答》《急救常識》等專欄[39]。以《科學園地》為例,它創(chuàng)辦于1941年,倡導“科學與技術是科學不可分離的兩面”[38]34?!犊茖W園地》依托研究會的科技人才隊伍進行約稿、組稿,撰稿人中也包括科研機構領導,如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會長吳玉章、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這保證了刊稿內容兼具多樣性、專業(yè)性和實用性??逶谥黝}上包羅萬象,涉及生活常識、農業(yè)建設、自然界知識、工業(yè)建設、科學事業(yè)研討、自然科學史、醫(yī)藥衛(wèi)生等各個方面。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塑造下,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普觀基本形成,“科普”概念也得以確立。在科普理念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求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普及應該與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普及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應該包含自然科學”[38]293“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就應該統(tǒng)一起來……不懂得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也就不能把握自然科學的本質”[40];深化了對“普及”與“提高”關系的認識,認為相對于“提高”而言,面向人民群眾的“普及”更符合當時的實際需要,指出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強調“普及”與“提高”都要面向大眾。在科普對象上,群眾路線被貫徹到科普領域,民眾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36]860,是科普創(chuàng)作的源泉,科普工作者“首先要向群眾學習”[41]151。在科普任務上,一是要滿足國防的需要,“一切科學,一切科學家,要為抗戰(zhàn)建國而服務”[38]26;二是要滿足群眾的需要,“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fā)”[36]1012;三是為建設“新文化”服務,“立足于進步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而斗爭”[42]377??破辗绞缴?,強調在科普工作中平衡好通俗性、準確性、實用性的關系。遵循群眾需要和群眾自愿的原則,“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36]1013。要有組織地開展科普工作,黨要起到領導作用,要“定出實施的計劃與步驟”,采用“解釋說服與行政命令相配合的方法”[42]377。在組織形式上,采取“民辦公助”,要“加強領導”“使民辦文教的內容能夠符合于新民主主義的文教工作方針”,又能夠“發(fā)動群眾的創(chuàng)作性”[41]383。

形成于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的科普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影響了新中國科普政策的制定和科普機構的構架。此后,新中國成立前夕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后文簡稱《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應該努力發(fā)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yè)、農業(yè)和國防建設,獎勵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普及科學知識[43]。周恩來延續(xù)和發(fā)展了毛澤東關于“普及與提高”關系的論述,提出的“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成為科普工作指導思想。

4結論

在歷史文本中,“科普”概念蘊含于“交通智識”“科學教育”“科學下嫁”“科學化”“大眾化”等詞匯之中,最終在新民主主義文化框架中成為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的基本概念。中國共產黨的科普觀影響了新中國科普政策的制定和科普機構的設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通過的《共同綱領》在文化方面以形成于延安時期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為思想藍本,在此基礎上,《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科普工作也有專門的規(guī)定,可以說,此時黨的科普觀在制度上得到了體現(xiàn)和加強。當然,“科普”作為專有名詞的出現(xiàn)則稍有滯后。根據(jù)樊洪業(yè)的梳理,1950年,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xié)會成立后,“科普”一詞作為該協(xié)會簡稱出現(xiàn),1956 年前后開始,“科普”一詞作為科學普及的縮略語開始被使用并最終成為規(guī)范化的專有名詞[4]。

“科普”概念的生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結果。從新文化運動中胡適與陳獨秀關于“普及與提高”問題的爭論,到新啟蒙運動的倡導者艾思奇和張申府關于科學的民族化、中國化問題的探討,再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科普工作中貫徹“科學大眾化”的理念,“科普”概念中的馬克思主義色彩逐漸凸顯,以馬克思主義立場看待科普、提倡科學為人民成為“科普”概念的鮮明特征。

“科普”概念的形成是學術與政治融合的過程。從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到以“科學化民眾、科學化社會”為宗旨的中國科學化運動,科學和科學的傳播一直與國家利益和現(xiàn)實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承擔著啟蒙民眾和科學救國的雙重重擔。與此相對應,參與科普的主體都有著政治立場和政治訴求,科學中國化、大眾化的進程中也會展現(xiàn)出這些政治需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宣揚以抗戰(zhàn)建國為目標的“科學大眾化”,形成了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普觀,服務于解決問題的科學與服務于解放大眾的馬克思主義緊密融合在一起。

“科普”概念的形成也是表征科普內涵的詞匯精確化、概念化、規(guī)范化的過程。在科學觀念席卷中國大地之初,國內知識群體對誰來普及科學、向誰普及科學、如何普及科學、普及什么樣的科學等問題尚無定論,指代“科普”概念的眾多詞匯也表明了科普主體、對象、理念的多樣性。伴隨科學本土化進程,民眾理應掌握科學的觀念被廣泛接受,特別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確立后,“科學大眾化”成為“科普”概念最重要的指代詞。

“科普”概念的形成,是在科學本土化、大眾化進程中知識群體消化、整合、重構理念的過程。在科學本土化初期,科普理念的思考者限定在少數(shù)知識分子和受教育群體中,科普理念也未有定論。此后,科普的主體范圍擴大,大量科技社團成立并參與到科普行動中,更多科學工作者也參與到科普實踐中。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消化、整合、重構了科學本土化的概念體系,創(chuàng)造了具有不同內涵的“科普”概念。

對“科普”概念的研究不應該僅停留在學科層面簡單地分析其內涵,還應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域下歷史地理解。語言概念是思想建構、傳播和實踐的載體,對“科普”概念生成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在歷史的縱深中把握中國共產黨的科普觀,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翼理論”。通過把握“普及”和“提高”關系內涵演變的歷史和邏輯,認識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的關系,通過把握科普內涵的演變,理解新時代開展科普工作的邏輯,可以為當前的科普實踐提供一定的思想指導和經(jīng)驗參考。

參考文獻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N]. 人民日報,2016-06-01(2).

翟杰全.科學傳播學[J].科學學研究,1986(3):11-18.

吳國盛.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38(2):1-6.

樊洪業(yè). 解讀“傳統(tǒng)科普”[N].科學時報.2004-01-09(2).

江曉原.論科普概念之拓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40-45.

申振鈺.對中國科普歷史研究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6(5):3-10.

張昀京.對中國科普歷史界定的探討[J].科普研究,2009,4(6):58-62.

張敏卿.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科技事業(yè)的思想和政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1):93-96.

馬得林.延安時期科技社團概況及其影響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12):96-102.

胡艷.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普工作探究——以《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為例[J].科普研究,2021,16(3):5-12,29.

方維規(guī).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談中國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C]//黃興濤.新史學: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1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19-120.

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8-07].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吳漢全,王忠萍.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 1919—1949:經(jīng)濟學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36.

何志平,尹恭成,張小梅. 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0.

樊洪業(yè),張久春.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66.

陳元暉.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編審委員會.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M].開明書店,1934:692.

唐文權,桑兵. 戴季陶集(1909—1920)[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013-1014.

柳芳. 胡適教育文選[M]. 北京:開明出版社,1992:78.

蔣舒,黃鶯.讀懂陳獨秀[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182.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8-609.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南京曉莊師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423.

李大光.科學傳播簡史[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302.

霍益萍,侯家選,蒯義峰,等.科學家與中國近代科普和科學教育:以中國科學社為例[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49.

霍益萍,金忠明,王倫信.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136.

江蘇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編.紀念陶行知[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0.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張申府.什么是新啟蒙運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張申府.我相信中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58.

艾思奇. 實踐與理論[M]. 上海:讀書出版社,1939 :77.

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羅家倫.文化教育與青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35.

張聞天選集編輯組. 張聞天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0:40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陜西省高等院校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延安大學分會.陜甘寧邊區(qū)自然辯證法研究資料[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武衡.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科學技術發(fā)展史資料:第1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3:113.

劉輝.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再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30-131.

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西北五省區(qū)編纂領導小組.陜甘寧邊區(qū)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文獻卷(下)[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377.

新華網(wǎng).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EB/OL].(1949-09-29)[2023-08-07]. http://www.cppcc.gov.cn/2011/12/16/ARTI1513309181327976.shtml.

(編輯 顏 燕 荊祎瀾)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Science Popularization”:

A Textual Examination

Liu Yang Wen Ruoy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Abstract:The vocabulary and connotation of“science popularization”evolved historically. Terms such as“intellectual communication”and“science education”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mong intellectuals. The emergence of terms such as“marrying science with the public”and“scientization”reflects the progressive trend of mak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more practical,accessible,and localized in China.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al program,“popular science”became the most significant term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opularizing science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rather than solely focusing on elev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mark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PC’s concep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words:marrying science with the public;popular science;science popularization

CLC Numbers:N4 Document Code:A 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3.010

收稿日期:2023-11-07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簡介:劉洋,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當代中國科技史,E-mail:liuyangwfm@126.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青青操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999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自拍另类|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一区|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资源| 日本a级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片在线无码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日本二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一级爆乳无码av| 激情综合图区|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成人欧美日韩|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久久毛片网| 亚洲人在线| 国产精品女主播|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福利网|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1级黄色毛片|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