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在敵,必審知之,然后能避實而擊虛。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或虛而示之以實;或實而示之以虛;或虛而虛之,使敵轉疑以我為實;或實而實之,使敵轉疑以我為虛。玄之又玄,令不可測,乖其所之,誘之無不來,動之無不從者,深知虛實之妙而巧投之也。
玄之又玄:深奧到了極點。玄,玄妙,深奧。
乖:違背,背離。
敵人的虛實問題,我們必須確切查明,然后才能做到避實而擊虛。我們的虛實問題,最主要的是能夠誤敵。或者將虛偽裝為實;或者將實偽裝為虛;或者將虛偽裝得更虛,使敵人發生懷疑,誤認為我是實;或者將實偽裝得更實,使敵人發生懷疑,誤認為我是虛。虛實變化深奧到極點,使敵人無法捉摸,使它的行動方向錯誤,引誘它,它一定上鉤;我方動,敵方也從之而動,這就是深知虛實變化的奧妙而能巧妙運用。
“虛實”是古代兵法的一個重要命題。唐太宗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足見其重要性。對這一作戰原則最好的概括無過于“批亢搗虛”四個字,簡明扼要。
“搗虛”之“虛”,要具備兩個條件,既是敵人虛弱之處同時又是關乎要害之處。虛弱而非要害,縱然擊之,但對全局不發生作用;要害而非虛弱,即使擊之,但難以打下來,反而對自己不利。必須同孫臏“圍魏救趙”、奇襲大梁那樣,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批亢搗虛”這一原則,千百年來被無數兵學家研討發揮,不斷豐富跟發展。他們指出:敵人的疲勞、饑餓、混亂、恐懼、分散、猶豫等都是虛的表現。漢高祖七年(200),韓王信反叛,劉邦親自領兵討伐。軍隊到達晉陽時,聽說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想要合力攻打漢軍,劉邦大怒,于是派人出使匈奴。匈奴人藏起強壯的士兵和肥碩的牛馬,只留下一些年老體弱的士兵和瘦小羸弱的牲畜給漢使看。先后有十幾位漢使到來,回去復命時都說可以攻打匈奴。劉邦派劉敬再次出使匈奴,劉敬返回后報告說:“在兩國相互攻擊的時候,應該盡量夸耀顯示自己的長處。這次我出使匈奴,卻只看到一些瘦小羸弱的牲畜以及年老體弱的士兵,他們這么做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卻埋伏奇兵以爭取勝利。我認為不可以攻打匈奴。”這便是對“批亢搗虛”的具體應用。
(以上選自吳如嵩主編《中國兵法名言選編》,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