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促進幼兒成長不可或缺的活動,其中,建構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一,開展建構游戲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顯著作用。STEM教育理念,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綜合體現,能夠豐富幼兒的學習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建構游戲與STEM教育理念密切相關。通過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多方面的經驗,幼兒能夠解決建構游戲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創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以STEM教育理念為引領,將科學、數學等領域的知識融入建構游戲中,以提高幼兒綜合能力。筆者以“小球飛行記”項目活動為例,探討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建構探究活動。
一、STEM教育理念與幼兒園建構游戲概述
幼兒園建構游戲具有綜合性、生活性、協作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結構的材料,搭建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而STEM教育理念倡導基于真實問題開展項目式游戲活動,強調“在做中學”。基于STEM教育理念開展幼兒園建構游戲,對于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看,STEM教育理念下的建構游戲著重強調學科間的融合與關聯。幼兒通過參與跨學科、以問題為導向的建構游戲,能夠提高科學探究與實踐操作能力。就社會性發展而言,STEM教育理念下的建構游戲有助于提高幼兒的互動能力。在建構游戲中,幼兒能夠自主解決遇到的問題,也能夠通過與小組成員的協作討論或尋求教師的指導解決問題。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建構探究活動的實施
(一)項目緣起
在幼兒的自主游戲探索中,他們產生了將小球、小車通過飛躍方式送達指定位置的游戲需求。然而,在“騰空運送”的實踐過程中,幼兒遭遇了一系列挑戰,如投送距離較短、物體提前墜落等。為此,“如何在物體脫離實體軌道后確保其沿預定路線運動?如何設計‘虛實結合’的軌道系統,使小球能夠成功飛躍并通過后續軌道準確到達目標終點?”成了幼兒討論的熱門話題。
(二)項目過程
在確定感興趣的探究問題后,筆者帶領幼兒回顧并重建了以往搭建的“小球騰空軌道”,并引導幼兒觀看慢動作視頻,觀察小球在脫離軌道后的運動軌跡。幼兒驚奇地發現,小球在脫離軌道之后,并未直接垂直下落至地面,而是呈現出一段弧形的飛行軌跡。基于此,筆者向幼兒提出問題:“為什么小球脫離軌道后的運動軌跡是一條弧線,而不是直接垂直墜落?”幼兒琦琦說:“因為小球滾下坡有很大的沖擊力,所以小球在飛起來之后還是會保持之前的方向。”幼兒樂樂認為:“因為地球有地心引力,會把小球往下拉,所以不管小球怎么飛都還是會掉下來。”幼兒明明表示:“讓球動起來的力有很多個方向,所以會形成拋物線。”
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幼兒對慣性與重力的基本概念已經有初步的了解。于是,筆者向幼兒講解了慣性及拋物線形成的原理: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它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它是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而小球呈現出拋物線式的飛行軌跡,則源于慣性與重力的共同作用,慣性使得小球在脫離軌道后仍保持原有運動狀態,而重力則引導其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了這一弧形軌跡。在理解這些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幼兒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我們想要讓小球怎么飛?想要搭出一條什么樣的飛球軌道?”等。根據幼兒的想法,筆者將后續的探究活動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使小球在脫離軌道后形成向上的拋物線,并準確落入預設的終點;第二,使小球騰空飛行一段距離后,接續后續軌道,穩定落入并繼續滾動。
第一階段。首先,幼兒展現了對小球按照向上的拋物線軌跡運動的期待,并基于這一期待進行了自主搭建軌道的嘗試。在調整了原有的前序軌道后,小球的飛行軌跡確實改變了,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雖然調整前序軌道能使小球形成向上的拋物線運動狀態,但這種向上的運動狀態只保持在軌道最前端的短暫距離。經過數次實驗,幼兒經過仔細觀察和分析,總結出一些使小球飛行軌跡呈現為向上拋物線的方法。比如,幼兒辰辰說:“在下坡之后要有上坡的軌道。”幼兒東東認為:“下坡的那一段要讓小球積累很大的沖擊力,不然沖不上去。”幼兒婷婷表示:“上下坡的軌道夾角要合適。”這時,筆者提出新的問題:“如何延長小球的飛行軌跡中‘向上’的那一段呢?”幼兒七七提出:“延長軌道向上的那一段坡就可以讓小球飛更高!”幼兒珉珉則表示:“我覺得應該減短上坡的軌道長度,只留一點點,保持向上的坡度就行了。因為小球爬坡也會消耗沖擊力,沖擊力消耗太多就飛不動了。”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幼兒進行了兩次測試,從而得出結論:對于小球而言,向上的坡道長度并非關鍵要素,真正的關鍵點在于保持一定的上升趨勢。事實上,當小球脫離此類前序軌道時,其飛行距離會加長。反之,如果上坡軌道過長,會導致小球在脫離軌道后迅速墜落至地面,無法形成有效的飛行弧度。
其次,在幼兒經歷了初步的探索并積累了相應的建構經驗之后,筆者介紹了“跳臺滑雪”的原理,以期給予幼兒一定的靈感。經過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與討論,幼兒對“能夠讓小球飛得更高、更遠”的飛球軌道設計有了新的想法。幼兒昊昊提出:“前面要有足夠長的下坡坡道來使小球加速、蓄力。”幼兒一一表示:“上下坡的夾角是有弧度的,而不是我們之前搭的那種直角彎。”幼兒涵涵說:“下坡的坡度要比上坡的坡度更陡。”幼兒易易認為:“坡道要很滑,光滑的軌道才能讓球滾得更快,飛得更遠。所以坡道要用PVC管來搭。”經過參與小組討論,幼兒成功繪制了新的飛球軌道設計圖。接著,他們根據這份設計圖進行了初次搭建嘗試。然而,在首次實踐中,由于對上下坡坡度要求的疏忽,幼兒搭建了一個上坡坡度顯著大于下坡坡度的前序軌道,這一疏忽意外地促成了“噴泉式”的小球飛行軌跡。隨后,幼兒嚴格按照原定要求對坡道進行調整,最終使得小球得以沿著一條向上的拋物線軌跡飛行。兩次搭建嘗試給幼兒帶來了意外的收獲。筆者又提出問題:“在相同的動力前提下,小球‘飛得高’和‘飛得遠’能同時滿足嗎?”幼兒昊謙認為:“不能,如果飛得高,球就會馬上落下來,就飛不遠,而如果飛得遠的話就沒辦法沖得很高。”幼兒婧坤也表示:“不能,因為軌道的擺放方式已經決定了小球會怎么飛。”
幼兒的答案非常統一,他們明確了未來的建構方向是往遠飛,便繼續調整飛球軌道。然而,他們在按照設計圖搭建前序軌道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由于上下坡道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導致的連接問題,由于材料堆砌太多導致軌道存在不穩定、易倒塌的問題。對此,幼兒圍繞解決方法展開思考。幼兒安安提出:“把上下坡換成同樣的搭建材料,可以都換成粗的PVC管,因為有合適的連接口。”幼兒琦琦說:“軌道都換成一樣的管,然后用魚骨架支撐它,最高點的魚骨架下面可以墊上比較高的東西,這樣高度就夠了。”
最后,根據這些解決辦法,幼兒進行了新一輪嘗試,調整后的前序軌道滿足了各方面的要求,并且帶來了意外收獲——和之前的飛行軌跡相比,這樣的軌道能讓小球飛得又高又遠。
第二階段:接續后續軌道,使小球在飛行一段距離后穩定落入并繼續滾動。
在明確階段的探究目標后,幼兒開展了一次深入的小組討論,并繪制了當前階段的軌道設計圖。這一階段的核心挑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確保在接住球后,小球能夠繼續維持其向前的滾動狀態;二是確保小球在落入軌道后往回(起點方向)滾動。依據繪制的設計圖,幼兒進行了首次搭建嘗試,并較為順利地攻克了首個挑戰。在觀察并精準定位小球的大致落點位置后,他們巧妙運用了斜坡積木作為助推跳板,隨后無縫銜接軌道積木,搭建出一個結構穩定且功能有效的模型,順利達成了這一階段的建構目標。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建構探究活動的反思
(一)完善頂層設計,促進推廣與應用
在STE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開展建構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遷移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為其后續的學習之路打下堅實基礎。為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構建深度學習機制,同時建立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建構探究活動評價體系,推動STEM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
(二)把握核心特質,不斷優化實踐機制
在實踐過程中,幼兒將經歷一個真實且持續的深度學習過程,涵蓋STEM活動的計劃制訂、作品制作和評價展示等。這對于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和高階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優化相關的實踐機制,引導幼兒選取基于真實情境、具備持續探究價值且意義深遠的主題,同時鼓勵幼兒充分表達個人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見解,提出創新的問題解決方案。當幼兒面臨新的挑戰時,教師應該鼓勵他們通過合作學習和實踐練習來尋求解決方案,從而推動STEM活動的深入開展。
(三)深入開展園本實踐活動,促使教育落到實處
STEM教育理念強調在真實、豐富的學習環境中,促使幼兒以批判性思維獲取知識與經驗,并鼓勵他們主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開展建構探究活動時,教師應該結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并基于對幼兒個體差異的觀察和了解,協助幼兒選定合適的主題,指導幼兒制訂計劃、籌備材料和安排分工。同時,在幼兒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并幫助幼兒解決遇到的問題。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幼兒進行成果展示,以幫助幼兒鞏固知識。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盛菊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