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的綜合治療方法及護理干預要點,隨機選取了64例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將其納入對照組,實施綜合治療與常規干預措施;另隨機選取64例相同疾病的兒童納入研究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除進行常規干預外,還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兒的相關指標變化,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在干預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8.43%和89.06%,治療依從性分別為96.87%和85.93%(P<
0.05)?;诖?,得出結論:對于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在綜合治療期間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不僅能提供更為個性化和獨特性的臨床服務,還能顯著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進而增強治療效果,更大程度地改善患兒的視力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屈光不正性弱視的主要成因為屈光系統的異常,如近視、遠視、散光等,這些異常狀態導致了視力的顯著減退。兒童尚處于發育過程中,如果眼球發生屈光不正,其調節功能可能受到影響,使得眼睛無法正常對焦,進而對視覺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最終可能引發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專業的矯正措施、視力訓練及眼保健等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兒童的視力狀況,幫助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應對因屈光不正性弱視而產生的各種挑戰。
一、研究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四醫院接診的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中的128例,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4例。其中,研究組男患兒33例、女患兒31例,年齡在4~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0.4)歲;輕度弱視患兒31例,中度弱視患兒30例,重度弱視患兒3例;遠視性屈光不正18例,近視性屈光不正29例,混合性屈光不正17例。對照組男患兒32例、女患兒32例,年齡在3~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0.2)歲;輕度弱視患兒34例,中度弱視患兒25例,重度弱視患兒5例;遠視性屈光不正27例,近視性屈光不正21例,混合性屈光不正16例。所有患兒均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弱視診治指南》的標準劃分,矯正視力低于0.9確定為弱視,視力在0.6~0.8為輕度弱視,視力在0.2~0.5為中度弱視,視力低于0.2為重度弱視。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在年齡方面,選擇3~11歲的兒童,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視力發育較快,屈光不正性弱視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在性別方面,男女不限。在屈光不正性弱視的診斷方面,根據我國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確診,如《弱視診治指南》。在屈光不正類型方面,將其分為遠視性屈光不正、近視性屈光不正和混合性屈光不正等。在矯正視力方面,通過散瞳驗光等檢查方法,評估患兒的矯正視力,以確定弱視程度。
2.排除標準。首先,排除小于3歲或大于12歲的兒童。其次,排除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兒童,如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屈光不正性弱視的治療效果。再次,排除患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兒童,如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患兒的整體治療和護理。最后,排除無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兒童,如嚴重智力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
(三)方法
1.對照組患兒。對照組患兒實施視力檢查、配鏡、綜合治療與常規干預等一系列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進行視力檢查。保證屈光檢查的準確性是有效治療的基礎。因此,治療前后的視力檢查環節至關重要。在進行視力檢查時必須特別提醒患兒,嚴格遵循指示,不得使用健眼偷窺視力表,以確保弱視眼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第二,配鏡。在使用阿托品進行散瞳配鏡前,以嚴謹、詳細的方式明確告知家屬或患兒滴藥后可能引發的生理反應,包括面紅、視近物模糊等。同時,指導患兒家屬根據鏡架外形、鼻梁高度、瞳距及臉型等個體差異因素合理挑選眼鏡,以確保矯正視力達到滿意效果,進而促進患兒視功能的良好發育。
第三,進行綜合治療與常規干預。選擇眼科弱視治療儀進行治療,療程為半個月,間隔3天后繼續進行下一療程,所有患兒均依照病情開展2~5個療程的治療,且各療程完成后進行視力復查和記錄。治療方法如下。一是遮蓋療法。遮蓋視力較好的眼睛以迫使弱視眼工作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由護理人員教授家長正確的遮蓋方法和時間,并監控遮蓋治療效果。二是視覺刺激療法。使用紅光閃爍治療、視覺刺激(如CAM治療)等輔助治療方法,以刺激弱視眼從而提高視力,由護理人員指導家長如何在家庭環境中實施這些療法,并確保孩子遵循醫生的指導。三是精細目力訓練。通過穿珠子、描圖、穿針等精細活動鍛煉孩子視力,由護理人員提供具體訓練指導和監督,以幫助孩子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四是監督并鼓勵兒童按時佩戴矯正眼鏡,確保眼鏡清潔,幫助他們正確地放置和調整眼鏡,尤其是剛開始佩戴時。五是定期復查和評估。定期進行眼科復查和視力評估對于監測治療效果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由護理人員引導家長了解定期復查的重要性,并幫助他們安排復查。
2.研究組患兒。對于研究組幼兒,在給予其與對照組患兒相同干預的基礎上,在治療期間輔以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布置家庭作業。護理人員與家長合作,制訂適合孩子的家庭作業計劃,以進一步強化治療效果。第二,心理支持和教育。護理人員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家長和孩子了解弱視的病理特征、治療手段及預期恢復狀況,同時采取積極鼓勵的策略,對按期進行復查的患兒提供小獎品作為獎勵,增強患兒的依從性。此外,護理人員還指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以增強整體治療效果。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孩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和規律作息。比如,要求患兒攝入富含維生素A和其他對眼健康有益的食物,包括胡蘿卜、綠葉蔬菜、魚類等,促進其眼部健康和視覺發育。第四,囑咐家長為患兒提供良好的光線條件,避免眼部疲勞,同時控制他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確保適當的屏幕距離和休息時間。第五,教育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眼部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避免揉眼、避免使用過期或臟了的眼藥水等。第六,家長與學校教師保持密切溝通和合作,讓他們了解兒童的特殊需求,并為其提供額外的視覺輔助工具或支持。
(四)觀察指標
所有患兒均持續接受為期2年的連續隨訪治療。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兒的治療干預臨床療效進行詳盡的分析,并對比干預前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情況。
1.臨床療效。根據《弱視診治指南》中針對該疾病的規范化描述,將臨床療效的評定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具體而言,當患兒視力恢復至0.9以上時視為顯效,當患兒視力增加2行或超過2行時視為有效,若患兒視力持續下降或未見任何改善則視為無效。為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臨床療效的計算將基于總有效率,具體計算方法為:(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治療依從性。治療依從性主要包括依從、較依從與不依從三個等級。其中,依從是指患兒完全按照醫囑和治療計劃執行,并且遵循醫護人員的建議,包括正確用眼、積極配合治療等;較依從是指患兒大部分時間按照醫囑和治療計劃執行,但偶爾有一些疏忽或誤解,導致有時無法完全遵循治療的相關建議;不依從是指患兒沒有按照醫囑和治療計劃執行,不遵守醫護人員的建議。依從性的具體計算方法為:(依從例數+較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五)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調查、記錄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é帧繱)表示,經t檢驗;而計數資料采取[(例)%]表示,經x2檢驗,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二、研究結果
(一)兩組患兒通過綜合治療和干預后的臨床療效分析
所有患兒均積極配合治療,無一例中途退出。如表1所示,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而對照組患兒在療效上稍遜色(P<0.05)。
(二)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的情況分析
根據表2中的相關數據值可知,兩組患兒在干預前治療依從性無統計學差異(x2=0.15,P>0.05),在干預后治療依從性均有所提升,但研究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提升更突出,相較于對照組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三、討論
(一)屈光不正性弱視對患兒的危害
屈光不正性弱視作為一種常見的視覺障礙,其產生根源在于雙眼存在顯著的屈光不正情況,包括遠視、近視或散光等。由于這種明顯的屈光不正,患者往往難以實現正常的雙眼單一視點(單視),進而引發視物模糊的現象。
屈光不正性弱視對患兒的危害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視力減退。由屈光不正引發的弱視將直接導致患兒視力下降,進而影響其正常視覺功能,對他們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獲取造成阻礙。第二,影響學習能力。在兒童期,這種弱視可能使孩子難以清晰地看到黑板或書本上的內容,進而影響其閱讀和理解能力,對學業成績產生負面影響。第三,心理壓力。視力減退可能引發患兒的自卑心理,使其在社交場合感到不適和尷尬,進而導致自我評價下降、情緒波動及對自身形象的不滿。第四,運動協調障礙。弱視可能使患兒的空間感和深度知覺受損,進而影響其運動協調能力,導致他們在體育活動或其他需要準確判斷物體位置的活動中表現不佳。
(二)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必要性
目前,針對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的治療,臨床醫學界普遍采用綜合療法作為主要手段。這一療法需要佩戴適當的眼鏡以矯正視力,并輔以遮蓋療法、精細目力訓練、視覺刺激療法等一系列視覺訓練,旨在促進兒童雙眼視力的恢復及立體視覺的發育。然而,由于兒童年齡、家長認知程度及屈光不正性弱視治療所需時間較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部分兒童或其家長可能未認識到該疾病的潛在危害及長期堅持治療的意義,對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了解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最終的治療效果。
在以往的臨床實踐中,對于接受綜合治療的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主要采用的是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然而,這種干預方式往往遵循既定的標準化流程,缺乏針對性,同時忽視了患兒在治療期間的心理狀態,可能導致患兒產生煩躁、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甚至產生放棄治療的傾向,從而對疾病的整體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綜合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時,有必要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所謂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即根據個體特殊需求和問題,提供特別設計的護理措施,它更注重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體驗與舒適度,致力于減少其不適感與焦慮情緒。同時,它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與,以便家長能夠更好地為患兒提供支持和監督,滿足其特定的就醫需求,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綜合治療過程中,對照組的64例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都接受了系統的視力評估,完成了配鏡流程,同時接受了遮蓋療法、視覺刺激療法及精細目力訓練等多種治療手段。為確保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嚴格監督并鼓勵患兒按時佩戴矯正眼鏡,并定期對其視力進行復查和評估。但是,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僅達到89.06%。雖然實施了常規護理干預,但治療依從性僅從干預前的70.31%提升到85.93%。而研究組的64例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除了接受常規護理干預,還在家庭作業、心理支持與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眼部衛生習慣養成、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控制等方面,接受了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最終研究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43%,治療依從性從干預前的73.43%升高至96.87%,充分展現了對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由此可見,在臨床實踐中,對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開展綜合治療時,相關人員應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實現個性化服務,以增強治療效果,促進患兒視力恢復。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