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黨對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思政課關鍵課程作用。”當前,全國各地學校正積極推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建設,引領教師跨越學段界限,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在推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嚴格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系統地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基于此,筆者選取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中華民族一家親”與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七課“中華一家親”,從教材、教法等方面出發,分享對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一體化建設的感悟和思考。
一、潛心研讀,分析教材異與同
(一)從課標來看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新課標規定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五個總目標,并針對各個學段提出了不同的具體目標,突出了不同學段的側重點。
(二)從教材邏輯體系來看
“中華民族一家親”是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的標題,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深化學生對國家民族分布、構成及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認識。該課前一課的標題為“我們神圣的國土”。經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對各地區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因此這節課的內容是對前一課的自然延伸與細致解讀。通過學習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承與推廣、民族語言的表達方式及西藏墨脫脫貧實例等相關內容,學生能夠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就,進而理解并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濃厚的愛國情感,初步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一家親”是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七課的標題,教材中介紹了民族分布、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從法理上闡述了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重要性,還列舉了各民族共抗外敵、共御外辱等史實。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思想情感,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同時,教材從經濟、民生、文化三個角度介紹了各民族的發展歷程,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促進民族團結。在學生形成初步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等知識,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為后面共圓中國夢的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與初中這兩個不同教育階段的教材編排均遵循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知識積累到情感激發的遞進邏輯。基于愛國情懷,學生更易于理解新型民族關系的特點,感受民族間的團結互助,體會中華民族大家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格局。同時,這兩個教育階段在側重點上有所差異。小學階段更為強調體驗與感悟,側重于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他們感悟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多樣性與和諧性,進而形成各民族親如一家的理性認識。而初中階段則更加注重對民族政策、相關法律與制度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其層次更為深入,對學生的要求也更為嚴格。
二、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教與學
(一)分析學情,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與品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具備極強的可塑性。他們渴望了解不同民族的特點,探究各民族的文化,并已開始形成初步的個性化見解。然而,由于生活經驗不足,視角相對片面,小學生對相關民族政策的了解有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融入大量生動且具有啟發性的民族文化及民族交往的材料,以此豐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和感悟,進而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與深度思考。
九年級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經過兩年多的系統學習,他們已積累了關于我國國情的相關知識,具備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并在合作探究與辯證分析方面展現出一定的能力。然而,對于某些基本原則和制度的理解,他們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同時,在與祖國統一有關的問題上,他們的關注度和深度尚顯不足。
隨著學段的遞進,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層次性逐漸加深,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探索、思考與分析問題方面。因此,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想基礎與認知特性,以系統化的方式構建課程框架。同時,授課目標的設定應以學生為出發點,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吻合。此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媒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
(二)明確方向,把握教學設計原則
有學者提出,不觸及心靈的思政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感動心靈的情感是講道理的潤滑劑,有了情感,道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滋潤心田。因此,要想將道德與法治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教師就需要用心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反應,達到觸及心靈、溝通心靈的目的和效果。
新課標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遵循以下三點:政治立場鮮明、價值導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確。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最具特色的、最鮮明的教學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取及時、豐富的材料,特別是反映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的內容,并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其生動融入課堂,設定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目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以正面引導為主,緊密圍繞時代主題,全面把握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實現跨學期、跨學年的知識遷移。同時,教師應大膽引入相鄰學科甚至差異性較大學科的知識,使課堂內外形成有機整體,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運用課本觀點分析、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三)注重體驗,安排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活動
通過分析教材和學情,結合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通過搜集、整理和運用信息,加深對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理解;讓學生明確民族間的團結是主流和趨勢,懂得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同時,教師可以安排以下教學活動:一是資料交流,引導學生交流各民族間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注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鑒情況;二是連一連,利用白板引導學生進行分類,如農作物中哪些是由少數民族傳入內地的、民族樂器歸類等;三是列舉實例,讓學生理解各民族文化互鑒的史實,分析文化互鑒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四是梳理總結,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梳理、總結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五是課后拓展,要求學生補充、搜集反映各民族文化互鑒的作品。
(四)加強探究,挖掘更深層的目標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創設開放性教學情境,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的真實體驗,幫助學生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在教授“中華一家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教學目標:通過講述各民族在抵御外敵、抗震救災等方面的感人故事,提高學生正確看待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的能力,使他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同時,教師可以安排以下教學活動:一是讓學生自己分組,通過相互配合來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課堂匯報等,使學生從被動旁觀者轉換為主動思考者,成為學習的主體;二是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法律條文,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從理性上認識到只有維護統一才能實現中國夢;三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組織“走進民族鄉”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明白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四是梳理總結,澄清誤區。
雖然不同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側重點不同,但基本框架都是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初中階段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有效化解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這體現了學科教學的層次性和漸進性,能夠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品格的塑造與培養。積極推行一體化教研活動能夠凝聚學科力量,激發教師的探索熱情,進一步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五)育人目標大貫通
大貫通是指教師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對所教授學科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間的結構脈絡形成清晰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需確保學科思想及學科知識的相互貫通,以此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這種策略有助于教師更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增強教學效果,進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需與學生共同回顧知識架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系統歸納并總結課堂知識的核心要點。細致分析教材不難發現,小學階段的“中華民族一家親”與初中階段的“中華一家親”在育人目標上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都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其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共同追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鑄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墻鐵壁。教師只有產生這些深層次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學段的教學目標,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思想引領作用。
三、用心合作,打造育人新格局
辦好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需要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標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要求,堅決扛起政治擔當、發展擔當和責任擔當。這是教育工作者無可避免的責任,也是對教師最根本的要求。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一體化需要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推動各個階段課堂教學的協同合作,確保教學具有方向性、系統性和層次性。各學段教師要積極溝通,加強協作,落實將教與學植根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時,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探索,使學生通過思索、觀察、想象和提問,強化認同感。
另外,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中小學教師應貫穿主線,引導學生將愛國熱情轉化為愛國行動,并科學設置具體教學目標,落實學段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轉變思維方式,增強系統性、整體性思維,既要關注所在學段的教學,又要關注全學段教學,打破學段壁壘,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
結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教師的個性修養、教學方法、育人風格等各有不同。對此,學校應積極推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建設,引導教師開闊知識視野,匯聚集體智慧,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淮南市大通區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