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作為幼兒終身發展的基礎,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健康地成長。勞動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對幼兒的綜合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學前階段的幼兒通常處于前運算期,能夠通過語言來同化和適應外界較為復雜的環境,這一認知過程的動態性可以讓幼兒構建較為完善的認知結構。皮亞杰這一觀點為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文章從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出發,討論了在幼兒園進行勞動教育的意義和當下實施勞動教育的難點,提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教學的策略。
一、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分析
幼兒的心理通常處于內部智力操作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能用語言和抽象符號來命名事物,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性和一般性的理論。在此階段,幼兒的思維具有一維性、線性特征。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與正確的指導,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在學前教育階段對幼兒實施勞動教育是必要的。教師要將勞動教育的內容滲透在日常教學中,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的意義
開展幼兒勞動教育、完善幼兒勞動教育實踐體系對幼兒教育有重要意義。
首先,可以振奮幼兒的精神。幼兒在勞逸結合的實踐課程中能體現出充沛的精力、飽滿的情緒和振奮的精神。教師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能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水平,加深幼兒對勞動教育的理解,端正其學習態度。
其次,可以使幼兒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應該體現為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幼兒園適當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能讓幼兒了解勞動的價值,積極、主動、自覺地開展勞動實踐,在勞動過程中做到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幼兒園開設幼兒勞動課程還能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
最后,可以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技能水平是勞動者素質的綜合體現,影響著勞動的效率和質量,幼兒園開設勞動課程能提高幼兒勞動技能水平。勞動實踐活動能幫助幼兒在實踐過程中掌握勞動規律和勞動技巧,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為其未來參與專業性和職業性的勞動奠定堅實基礎。
三、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勞動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部分教師沒有針對勞動教育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沒有意識到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夠重視,忽視了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勞動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基本的體力勞動層面;集體化授課,教學內容統一,沒有關注到幼兒的個體差異等。下文闡述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問題。
(一)勞動教育中腦力與體力分離
最基礎的勞動形式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部分家長認為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輕松、體面,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不受風吹日曬的腦力勞動者。這些家長對勞動教育缺少全面客觀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幼兒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分離,把勞動教育簡單地等同于體力勞動,重“智”而輕“力”。
當前,由于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教育設備等方面的限制,幼兒勞動教育實施得并不順利。在新發展理念和現實的需要下,相關部門可以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的活動課程中,從制度層面加深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讓幼兒進行體力勞動,而是要將勞動認知融入各個教學科目,讓幼兒手腦并用。教師要從學、思、做等多個層面來使幼兒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其勞動情感。
(二)勞動教育中勞動與教育分離
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部分教師把勞動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這樣會讓幼兒認為勞動是不光榮的事情。例如,部分教師會在幼兒成績不理想或調皮搗蛋的時候懲罰幼兒打掃班級衛生,以讓幼兒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教師的懲罰下容易形成勞動可恥的觀念。這樣的教育形式分離了勞動和教育,導致勞動教育徒有其形,未有其義。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客觀看待勞動實踐,將勞動與知識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讓幼兒通過勞動鞏固所學知識、創新所學知識,使幼兒樹立積極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使用合理的勞動方式。
(三)勞動教育中勞動與實踐分離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勞動教育亦是如此。教師要讓幼兒積極動手實踐,掌握基礎勞動技能,以達成育人目標。但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勞動教育淪為了一種形式。例如,幼兒簡單地完成勞動實踐活動、走馬觀花式地參與各個環節,教師對活動中的重點視而不見、對幼兒的勞動反饋置之不理等。如果沒有教師的妥善引導,幼兒很難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增強勞動情感。教育領域大力倡導的勞動教育成了幼兒學習的負擔和教師教學的桎梏,這違背了勞動教育的初衷。
四、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究
(一)增強勞動教育意識,提升綜合素養
教師要增強勞動教育意識,提升綜合素養,將勞動知識教育和勞動情感教育結合起來。例如,為了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植樹活動,教授幼兒有關植樹的基本勞動知識,如選擇樹苗、挖坑、培土和澆水等,增強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和綠色發展意識。
(二)科學靈活地開展勞動教育
1.將勞動認知教育貫穿勞動教育始終。勞動具有連貫性的特征,這要求勞動教育是一個完整、遞進的過程,有始有終的教育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勞動認知教育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貫穿勞動教育的始終。以植樹活動為例,為了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在開展植樹活動時,要指導幼兒定期為小樹苗培土、澆水,并告訴幼兒這一過程雖然辛苦,但是能讓小樹苗茁壯成長,是勤勞努力的成果,也是整個班級的榮譽。這樣可以加深幼兒對勞動的認知,讓幼兒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榮譽感。
2.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集體教育有助于加深幼兒對集體概念的認知,教師適時開展集體性勞動教育,能讓幼兒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獲得理想的勞動成果。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存在顯著差異,教師要在集體化授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合作整理玩具,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教師要堅持以集體來教育個人、以個人進步來促進集體發展的教育理念,將集體教育與個人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三)調整勞動教育方法
1.適當進行說服教育。說服教育是最常見的一種德育方式。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為確保幼兒勞動情感的深度培養,教師應當采取嚴謹的教學態度,憑借清晰的邏輯和恰當的說服方式,層層遞進地引導幼兒,以有效推進勞動教育的開展。以植樹活動為例,教師要用堅定的語氣講解集體活動的目的,用言行來增強幼兒的集體榮譽感。面對遍地勞動工具的活動現場,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這里看起來是不是很亂”“工具是不是容易絆倒別人”“下次植樹時方不方便尋找工具”“是不是應該主動打掃,為班級做貢獻”等問題。教師的層層追問與適當的說服,可以啟發幼兒對勞動實踐的思考,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和勞動情感。
2.活動后的鞏固提升。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勞動認知轉變成勞動行為,即知行合一。以植樹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植樹活動結束后的工具收納環節,為幼兒提供多種收納整理方案,讓幼兒選擇最合適的收納方案。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和家長一起參與,共同促進幼兒成長。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勞動實踐作業,讓幼兒在家庭生活中使用學到的收納方案,嘗試收納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玩具。
結語
勞動教育是培養幼兒綜合素質、提高幼兒勞動能力的主要途徑。教育的科學化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其進行適量的勞動教育。筆者認為,幼兒勞動教育的開展要兼顧多元性與適宜性,教師要設計科學的勞動教育內容,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