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要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藝術領域的發展目標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二者都強調了對幼兒審美表達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國家對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視和通過開展音樂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期望。教師將藝術通感應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還能培養幼兒創造、想象、協作、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通過視覺、觸覺、動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這有助于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為幼兒今后音樂素養的提升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藝術通感與幼兒音樂教學活動
藝術通感作為通感在藝術創作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在于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與表達來詮釋藝術之美,它強調學習者要有將各類藝術形式融會貫通的能力。在學前教學活動中,這一概念被進一步拓展,用以描述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不同感官的體驗與互動,促進幼兒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感知。文章所探討的正是幼兒感覺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轉移現象,即一種感覺可能引起另一種感覺,或一種感覺的微弱刺激可能增強另一種感覺的感受性。這種教學方式超越了單一感官的局限,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綜合運用,使幼兒能更為全面、深入地感知和理解學習內容。這種綜合性的感官體驗,能幫助幼兒建立不同知識領域的聯系,形成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音樂作為幼兒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開展幼兒音樂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與健康成長,培養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增強幼兒對音樂美的感知與領悟。幼兒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與教師的策略選擇及具體方法的運用密切相關。教師作為音樂啟蒙教育的關鍵角色,其職責不僅在于傳授音樂知識,還在于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促進幼兒音樂智能、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合理應用藝術通感這一教學策略,通過音樂的韻律與節奏,有計劃地整合各類教育資源,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藝術通感應用于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
(一)提升音樂素養,促進自發性音樂表現
幼兒音樂素養是指幼兒在音樂方面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音樂感知能力、自發性音樂表現能力及創造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用藝術通感的教學策略能有效提高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通過通感,幼兒能將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具象化為動作和表情,從而直觀地傳達音樂的情感與意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方式表達音樂感受,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其自信心與表現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用藝術通感的教學策略能促進幼兒提高自發性音樂表現能力。幼兒的自發性音樂表現是指幼兒在自我意識的引導下,通過音樂形式表達內心情感、愿望及感受的過程,具體可表現為自發哼唱、身體舞動、節奏探索等多種形式。在幼兒階段,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通過通感,幼兒能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個人特色的音樂作品。例如,他們可能會用畫筆描繪對音樂的理解,或以舞蹈詮釋音樂的節奏與旋律。這種自發創造的過程對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大有裨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環境,使幼兒能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培養情緒管理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教師將藝術通感應用于幼兒音樂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正確理解與合理表達情緒,從而對他們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音樂作為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藝術通感,旨在通過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使幼兒在音樂中體驗更為豐富和細微的情緒變化,幫助幼兒深入地體驗和表達情緒。例如,當幼兒聽到柔和的旋律和教師的細語哼唱時,他們可能會聯想到溫暖的陽光,進而以行動表現心理感受,如給予同伴溫暖的擁抱等。
教師將藝術通感應用于幼兒音樂教學活動,有助于提高幼兒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幼兒的情緒波動性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藝術通感,可以讓幼兒在音樂中找到情緒的宣泄口,學會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調節和緩解負面情緒。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情緒變化,引導幼兒參與集體性的音樂活動,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感受音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組織集體性音樂活動,旨在為幼兒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才華與個性的平臺。同時,通過此類活動,幼兒能夠學會與他人協作,學會給予同伴理解和支持。這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還能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意識。
(三)多元智能結合,提高綜合素質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用藝術通感,可以幫助幼兒建立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通過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領域相結合,幼兒能在跨領域的學習中獲得全面發展。此外,通過早期的音樂通感訓練,幼兒能夠建立起對音樂的基本感知和合理表達,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社交互動等方面的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用藝術通感,可以幫助幼兒通過自身的感知、體驗和互動來主動構建音樂知識體系,提高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通過將不同的感覺系統相互連接,幼兒可以在聽音樂的同時產生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聯想,使音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教師在實施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在聽音樂時,聯想與之相關的場景、人物或情感,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語言,清晰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和理解,能幫助幼兒提高身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還能促進幼兒在語言、音樂、視覺空間和運動等方面的相互聯結與融合,進而實現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三、藝術通感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音樂學習情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方式,語言是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教師將音樂與語言巧妙結合,不僅能讓幼兒直觀地感知音樂中的情感,還能加深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幫助他們精準地表達自我感受,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唱歌或打節拍等活動,引導幼兒隨著音樂的節奏唱歌或打節拍,鍛煉他們對聲音的辨別與模仿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感。此外,歌唱活動還能讓幼兒接觸更多的詞匯和短語。通過模仿和學習,幼兒可以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參與兒童音樂劇或合唱表演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能在具體的劇目和故事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節奏,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二)借助視覺藝術強化音樂感受,激發創作靈感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表達依賴節奏、旋律等元素。幼兒可以巧用空間感領悟音樂的內在旋律,即通過想象音樂在空間中的流動來感知音樂的節奏變化。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感受到的音樂形象以圖畫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讓幼兒描繪音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他們運用線條的長短或顏色的強烈對比來體現音樂中的強弱變化。另外,教師需要以尊重、接納的態度對待每個幼兒的想法與創作,肯定和鼓勵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與表現方式。音樂與空間智能的有效融合,能鍛煉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在音樂學習中產生更多的靈感,創作出更具個性和特色的音樂作品,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合舞蹈律動體驗音樂節奏,各感官協調發展
音樂是一種動態的藝術形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身體來體驗和表達音樂,能夠讓幼兒深入感受音樂的節奏和表達的情感。這種結合身體運動的教學實踐,能讓幼兒對音樂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同時促進幼兒身體運動機能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巧妙地運用舞蹈、律動及觸覺體驗等多種形式來展現歌曲的節奏與旋律。幼兒伴隨音樂起舞,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協調性、靈活性,還能增強對歌曲情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四)注重營造通感環境,促進自我認知發展
自我認知智能是個體對自身內心世界、情緒情感、動機及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音樂教學的實踐中,幼兒能夠通過這一藝術形式深入探索音樂的魅力,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自身喜好、興趣及能力的清晰認知,進而有效地表達自我情感和思想。自我認知智能的增強能對音樂智能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當幼兒清晰地認知自己的情感、動機及能力時,他們能更有目標地學習音樂,從而加速音樂智能的發展。
音樂作為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工具,對幼兒情緒的調節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幫助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緩解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還能在幼兒過度興奮、無法集中專注力時,幫助他們恢復平靜。
結語
在實際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合理應用藝術通感,如使用不同顏色的燈光或道具來代表不同的音符或節奏,營造豐富多元、互動性強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同時,教師應耐心傾聽幼兒的心聲,引導幼兒識別并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此增強幼兒的自我認知能力。此外,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活動道具,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讓幼兒在音樂的熏陶下與環境的互動,實現情緒、性格、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