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強調把學生從大量的練習中解放出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尤其是計算能力、應用意識、推理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等關鍵能力。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師要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關鍵能力。
一、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
數學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學習數學知識,發現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數據收集和整理”時,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統計。你們想了解有關統計的一些問題嗎?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請同學們看一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并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結果。”在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說的內容都是真實的,那你們能否從這些內容中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調查一下呢?”有的學生說想了解同學們最喜歡玩什么玩具,有的學生說想知道教室里有哪些文具。筆者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調查并統計數據。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經歷了從數字到數據再到信息的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統計活動并非單純的數字計算,而是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獲得了統計活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還提高了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以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數學源自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它是一門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并自主構建數學模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時,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今天是兒童節,小朋友們去廣場上表演了節目。小花和小亮是同學們最喜歡的小演員,小花表演了雙節棍,小亮表演了單口相聲。我打算給他們買些禮品,請大家來選一選。”接著,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物品與購買該物品所需的人民幣金額,借此引入教學內容。之后,筆者讓學生觀看圖片說出人民幣有哪些面值,并給學生發放人民幣教具,讓他們動手將自己手中的人民幣教具按從小到大的面值依次排列。在學生初步認識人民幣的面值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人民幣,并結合日常生活設計習題,帶領學生應用人民幣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掌握了人民幣的不同面值及其應用,并體會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提高了歸納、分析、抽象等能力。
此外,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一)”時,筆者為學生準備了彩色卡紙和剪刀,讓學生先剪出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常見的平面圖形,再將它們自由組合形成新的圖形。在這樣的操作中,學生不僅理解了相關圖形的特征,還形成了空間觀念,提高了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能力,它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嫻熟地應用知識。然而,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淀,還離不開教師的悉心引導。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生提供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契機,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原理,筆者首先讓學生用單位為1的小方格來測量長方形面積,其次讓學生思考并講述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寫出推導公式,最后給出幾組數據,讓學生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在上述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交流探討、積極表達,通過歸納、總結和對比等方式得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了推理能力。
四、營造寬松的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要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積極與同學合作、溝通,自主思考問題并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筆者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以下問題:“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再計算其面積?”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生大多無法給出答案。此時,筆者并未急于告知他們答案,而是先引導他們回顧舊知識:平行四邊形是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組成的。接著,筆者引導他們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并計算其面積。在轉化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給予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五、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認知結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石。只有構建起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復式統計表”時,筆者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張“六年級(一)班全體學生身高統計表”,讓學生根據表格中的數據信息計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歸類并整理了相關的學習內容,完善了認知結構,形成了良好的思維品質,為日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奠定了基礎。
六、鼓勵學生合作與分享,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
在日常的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他們學會分享知識經驗,體會溝通交往和學習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例如,在教授與統計有關的知識時,筆者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物品并統計其數量,然后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統計結果。通過這次活動,學生不僅對統計有了初步認識,還體會到了統計中蘊含的豐富數學信息。接著,筆者讓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根據各自統計的相關信息動手繪制一張復式統計表,并利用水彩筆進行簡單裝飾,然后在班級內展示。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統計是一門有意義的學科,還在統計中學會了合作與分享,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及探究發現等能力。
七、創設良好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思考。
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超市購物情境,通過列出購物清單,標注相應“商品”的價格,并給學生分發人民幣教具,讓學生根據“商品”金額在動手操作中思考不同的人民幣組合,并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發現新的組合方式。隨后筆者引導學生講述自己選擇的組合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所創設的情境是開放的,學生所采取的組合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組合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感受到了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
八、注重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助力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積極開展觀察想象,引導他們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形成空間觀念。在“認識圖形(一)”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剪、拼、畫等操作活動,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又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時,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如何利用鉛筆和繩子畫一個圓。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開展動手操作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著手,精心規劃教學環節,合理運用各類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推動學生智力、思維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王河鎮陽屲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