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 志
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下,小學數學教學正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向能力培養模式轉變,這對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尤為關鍵。問題解決能力不僅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還是他們未來適應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然而,當前有不少學生依然面臨著解題困難、解題思路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這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制約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成為教師需要探討的一項重要課題。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影響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各種因素,并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一、影響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因素
(一)教師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認知水平、教學方法和態度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教師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們能否精準地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及解題規律,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如果教師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就很難幫助學生構建起清晰的解題思路。
其次,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也極為關鍵。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往往更注重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容易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最后,教師的態度同樣不可忽視。一個積極主動、有耐心且富有激情的教師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他們勇于嘗試、不怕失敗,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教師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差異,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經驗、個性品質、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對其問題解決能力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首先,豐富的學習經驗能夠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然而,受年齡和認知的限制,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夠豐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經驗的積累與遷移運用。
其次,學生的個性品質,如好奇心、探究欲、意志力等,也會影響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好奇心強烈的學生更傾向于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意志力堅定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堅持不懈,這些品質都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最后,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是他們順利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學習水平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且善于總結和歸納,能夠迅速掌握新的解題方法和
技巧。
(三)課程設置與教育教學
課程設置與教育教學是影響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又一關鍵因素。
首先,課程內容的設置與安排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接觸到豐富多樣的數學問題。如果課程內容過于單一或陳舊,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其次,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會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產生影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和自主思考的空間,進而影響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最后,教學資源的利用也是影響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資源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為數學教學帶來了便利。教師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數學概念及解題策略,豐富他們的數學知識和解題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識別題目
關鍵信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四則運算占據著基礎且核心的地位。然而,很多學生在面對涉及四則運算的實際問題時往往會感到困惑和棘手。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學生不能準確識別題目關鍵信息,并進行靈活的轉換和運用。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題目,識別其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本質,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例如,有一個涉及四則運算的實際問題:“小明買了3支鉛筆和2本筆記本,鉛筆每支2元,筆記本每本3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錢?”在這個問題中,學生需要識別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即鉛筆的數量是3,單價是2元;筆記本的數量是2,單價是3元。接著,學生需要運用四則運算中的乘法和加法求解問題。具體來說,他們要先分別計算出鉛筆和筆記本的總價,即3×2=6(元)和2×3=6(元),然后將這兩個結果相加,得出小明一共花費的金額為6+6=12(元)。在學生解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題目中給出了哪些條件?這些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條件求解問題?”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逐漸學會將題目中的信息轉換為直接信息并加以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類似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如教師可以改變題目中的商品數量、單價或種類,讓學生嘗試運用相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問題,促進他們遷移運用,從而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自主學習
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應當提供具體的解題策略和方法,以確保學生能夠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教授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直接將分子相加減,那么分母不同的分數要如何計算呢?”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分數加減法的原理和規則。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所學知識,如:“小明喝了一杯果汁的,然后又喝了剩下的,他總共喝了多少果汁?”這個問題既涉及分數的加減,又需要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逐步求解。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分數加減法的理解,還能提高解題效率和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教授學生一些具體的解題方法,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直觀地理解分數加減法。在解決上述小明喝果汁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一個完整的杯子表示果汁的總量,然后根據小明喝掉的果汁量依次在杯子中涂去相應的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小明喝掉的果汁占總量的多少,從而更易解出問題。除了畫圖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歸納和總結發現分數加減法的規律,如讓學生嘗試計算一系列分母相同和不同的分數相加減的題目,并引導他們觀察計算結果與題目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練習和觀察,學生能總結出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則,從而深入地理解這一知識點。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具備良好邏輯思維的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題目,還能精準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圓周率π的應用方面,具備邏輯思維顯得格外關鍵。圓周率π是一個無理數,它表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學生需要領會π的內涵,并能夠恰當地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求解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他們理解π的概念,掌握其應用方式。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關π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如果一個圓的半徑是3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在解決此問題時,學生需要先回顧圓的面積公式S=πr2,明確半徑r是求解圓的面積的關鍵要素。隨后,學生需要將題目中給出的半徑值代入公式中計算。這不僅需要學生準確地記住公式,還需要他們理解公式的含義,并正確地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和計算。
在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解決涉及π的問題時,教師還可以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思維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檢驗答案的正確性。如在計算出圓的面積后,學生可以反過來思考:“倘若我知曉圓的面積和半徑中的其中一個要素,能否通過公式計算出另一個要素的值?”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訓練,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問題,提高解題能力。此外,教師可以激勵學生運用歸納法來總結涉及π的問題的解題規律。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解決一系列類似的圓的面積問題,并引導他們觀察這些問題之間的共同之處和差異所在。通過這樣的歸納和總結,學生能夠清晰地把握涉及π的問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為此,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復習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假設有一個圓形花壇,我們該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并且讓這個花壇能夠容納盡可能多的植物呢?”這樣的問題不僅能促使學生回顧和運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還能激發他們思考如何優化花壇的設計。同樣,在復習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設計類似的問題,如:“假設有一個圓柱形的容器,我們要怎樣計算它的體積以準確地知曉它能裝多少水呢?”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問題,能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見解。當學生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時,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對錯。如此,學生才能自信地表達觀點,敢于嘗試不同的解題方法。為了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問題。例如,在解決上述圓形花壇的問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如果我們想在花壇外增加一個環形的走道,那么走道的面積應當如何計算?”這樣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將已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提高思維靈活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結語
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影響著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學習效果,還影響著他們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不斷革新教育理念,積極嘗試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幫助他們筑牢數學根基,以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南寧市良慶區金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