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二是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三是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解題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環節。文章以北師大版新教材為載體,深入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解題技巧及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提高小學數學解題技巧的重要性
由于小學生未能充分掌握解題技巧,且缺乏對解題技巧的靈活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展解題訓練活動,著力培養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技巧的能力,并鼓勵他們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運用這些技巧。這有助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克服學習困難,激發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小學數學解題技巧的分析與運用
(一)提煉核心詞句
在解題過程中,準確審題至關重要,而提煉核心詞句是準確審題的關鍵。因此,在審題環節,教師要注重教授提煉核心詞句的方法和技巧。具體而言,審題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識別關鍵詞。關鍵詞在解題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揭示了題目的核心問題和關鍵條件,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展示題目,并引導學生逐字逐句仔細閱讀。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特殊記號標記辨識出的關鍵詞,并初步總結核心詞句的特征。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涉及“買電器”主題的插圖與題目。插圖中明確標注各類電器的價格:洗衣機500元,冰箱960元,電視機800元,電風扇200元。題目為“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一共要花多少元”。在此題目中,“1臺”“洗衣機”“電視機”和“一共”具備顯著的關鍵詞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審題時抓住關鍵詞,同時在課件中利用特殊顏色標記這些關鍵詞,或在關鍵詞下方添加波浪線、三角符號等輔助元素,以加強對學生的視覺刺激,幫助學生理解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列出算式
“1臺 +1臺 = 元”。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解題思路逐漸清晰,能夠準確對照關鍵詞,在插圖中找到洗衣機和電視機的價格,并進行“500+800”的加法運算,最終得出正確答案“1300元”。
二是分析關鍵句。準確解讀小學數學題目中的關鍵句,如“提示解題思路的關鍵句”和“揭示隱含條件的關鍵句”等,學生能夠領會題目內涵,把握解題條件,提高解題準確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自主識別關鍵句,幫助學生理解關鍵句的內涵。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為例。為培養學生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基于題目“媽媽的年齡比小麗年齡的3倍多4歲,媽媽今年37歲,小麗今年幾歲呢?列方程解決問題”開展教學。在此題目中,“媽媽的年齡”與“小麗的年齡”的等量關系隱含在關鍵句“媽媽的年齡比小麗年齡的3倍大4歲”中。教師可以提出“誰的年齡大”“比誰大”“大多少”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一關鍵句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回答“媽媽年齡大”“比小麗大”“3倍還大4歲”的過程中,逐步建立“3x+4=37”的等量關系,為后續的解題奠定堅實基礎。
(二)列舉關鍵信息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當面臨信息復雜的題目時,學生雖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各項信息的具體含義,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往往難以自主將這些信息梳理清晰,容易出現忽視關鍵信息、注重次要信息的情況,導致在解題時無法正確運用關鍵信息。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面對特定題目時,利用表格等按照一定邏輯和規律將信息列舉出來,以清晰呈現已知信息。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百分數的應用”中的“百分數的應用(四)”這一節的練習六第五題為例。題目是“百貨商店所有商品都按八五折出售。其中,1部攝像機原價5000元,1盒錄像帶原價30元。張叔叔帶了4500元想買1部攝像機和10盒錄像帶,他帶的錢夠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表格(表1),列舉關鍵信息。表格內容以題目給定的“商品類別”“商品原價”“商品折扣”“購買數量”為主要條目,在進行基礎運算后,進一步列出了“商品現價”和“不同商品消費金額”這兩個隱含在題目中的關鍵解題信息。這一做法使得解題的要素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理解。學生只需要將表格中的“消費金額”進行簡單的累加,便能根據得出的結果“4505元”迅速確定題目答案:他帶的錢不夠。
(三)作圖剖析問題
數和形作為數學領域中基礎的研究對象,具備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特性。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數形結合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解題的關鍵方法。在處理復雜數學問題時,教師要將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相結合,以實現“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的目標。具體而言,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以圖形為媒介,介紹不同圖形在解題中的特定功能和應用場景,以幫助學生準確辨識并理解各種圖形的適用范圍,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掌握作圖技巧。以下將通過兩個具體案例進行詳細闡述。
例如,在講解“用方程解決問題”這一單元中“相遇問題”相關知識點的過程中,線段圖是十分常見的工具。教師可以設計題目“甲、乙兩個工程隊共同鋪設一條長1400米的公路,甲、乙兩隊分別從兩端同時施工,甲隊每天鋪80米,乙隊每天鋪60米,幾天能鋪完這條公路”。隨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圖1),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甲、乙兩個工程隊在公路兩端同時施工”這一信息。
又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中,基于題目“有一張長26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硬紙板,在它的四個角上分別剪下四個邊長為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個沒有蓋的盒子。這個盒子耗費的材料面積是多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字描述,繪制數學圖形(圖2)。
(四)動手探索操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探索操作。對于涉及空間幾何圖形和位置變化的題目,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學生動手制作數學模型,讓學生深入理解題目的核心信息,進而增強解題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中“圓柱的表面積”這一節的教學為例。在初始學習階段,學生因對圓柱的認識不足,難以深入理解題目,如針對“將圓柱形薯片盒展開,其形狀為長18.84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該薯片盒的側面積與表面積各為多少?”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制作圓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按一定比例,動手制作縮小版的圓柱模型,觀察實物圖,進而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長方形”“薯片盒側面積、表面積”的實際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解題思路:長方形的寬即對應圓柱底面周長,進而可以求出圓柱底面半徑的長,長方形的長即對應圓柱的高。通過此方法,學生不僅能在較短時間內解題,還能有效理解與掌握這一抽象知識,同時增強數學能力。
(五)分類討論問題
在解題過程中,分類討論是指根據題目信息設定多種假設情況,通過分析這些“可能性結果”來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性的方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計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運用此技巧。同時,在學生分類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提供指導,避免學生提出不合理的假設,讓學生理解“分類討論”與“隨意假設”之間的區別,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習慣。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中的“探索與發現:三角形內角和”這一節的教學為例。為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并讓學生掌握在給定三角形分類情況下,依據已知角推斷其他角大小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目: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50°,請計算這個等腰三角形剩余角的度數。由于題目中并未明確50°角是三角形的頂角還是底角,因此在解題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討論。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若50°的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則剩余兩個角為底角,由于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則可以通過計算式“(180-50)÷2”求得,兩個底角各為65°。二是若50°角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則另一剩余角頂角的度數可以通過計算式“180-50-50”求得為80°。
(六)關注一題多解
步入高年級后,學生經常需要求解一些存在多種解法的題目,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思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巧妙解題,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應關注一題多解,將對應技巧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以不同角度思考同一習題的解法,交流和分享選用不同解題方法的原因。
隨著年級的逐步升高,學生會經常遇到具有多種解題方法的復雜題目。面對此類題目,培養學生的一題多解思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一題多解的相關技巧融入日常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答同一題目,并鼓勵他們交流和分享采用不同解題方法解題的心得。此舉有助于學生在當前學習階段中快速準確地解答題目,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數混合運算”中的“分數混合運算(二)”這一節的教學為例。題目“一本故事書有140頁,奇思已經看了這本書的,還剩多少頁沒看”有“先求出看了的頁數,再做減法,即140-140×=60”和“先求沒看的頁數占全書的比例,再做乘法,即140×(1-)=60”兩種常見解法。在學生解題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運用第一種方法解題,同時鼓勵他們探索第二種解題方法。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授學生數學解題技巧至關重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布置解題任務,并依據任務特點深入講解各類解題技巧,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各類解題技巧的運用場景,進而提高學生解題的效率和正確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武山縣馬力鎮王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