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數學作業作為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部分,對于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高度重視作業設計,通過布置作業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然而,在“雙減”政策下,部分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布置的作業量多但質量不高、忽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探討了“雙減”政策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質量。
一、“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依賴傳統內容訓練
學生要學好數學,離不開大量練習實踐,但部分初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過于強調計算、習題等訓練,試圖通過題海戰術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這種作業設計理念僅將作業視為教學的固定環節,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未能充分體現課后作業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作用。此外,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和多樣性,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未能充分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雙減”政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然而,部分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盡管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但在設計作業時仍缺乏足夠的針對性,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獲得個性化指導,不能有效啟發學生思考,未能顯著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重復性和機械性的內容過多
部分初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主觀性過強,設計的作業重復性和機械性的內容過多,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感受。這不僅難以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還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
二、“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后作業設計質量的策略
(一)布置生活化作業,助力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生活化作業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能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從而有效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實現知識遷移。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節“平行線的性質”的教學為例。該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平行線的性質,旨在要求學生掌握與平行線性質相關的圖形、文字和符號,還要掌握如何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所居住社區附近尋找平行線,如學生可能會發現人行道的邊緣、建筑物的窗戶等均呈現平行線排布。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這些平行線,嘗試探索平行線的特點,解釋為什么這些線是平行的。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觀察和識別數學的良好意識,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探究興趣,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布置項目型作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項目型作業是一種要求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挑戰性任務的教學模式,教師將這種模式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項目型作業,要求學生通過團隊合作進行調研、分析和解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達成學習目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證研究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掌握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組,在課堂上布置項目型作業,要求學生通過剪紙或折紙的方式,自由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具體作業內容可以是:“如圖1所示,請同學們將一張長方形的紙按照紅線對折,減去陰影部分后,展開的部分即為△ABC,這個三角形有哪些特點?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它的對稱軸在哪?”學生通過小組細致觀察與深入思考,并結合與同伴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最終得出了“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結論,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通過完成項目型作業,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與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和性質。同時,學生通過與同伴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能夠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邏輯推導能力。
(三)布置導學式作業,增強學生課前預習成效
導學式作業的設計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課前預習成效,使學生能夠帶著對課堂學習的疑問聽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教師布置導學式作業,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科學預習,做好課堂學習準備,建立起對新知識的初步認識和了解。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有理數的加減法”的教學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設計導學式作業,引導學生對有理數加減法這一重點內容進行探索。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設計基礎作業,要求學生查閱課本,自主預習與有理數加減法運算定理相關的知識,并思考什么是有理數的加減法,為后續有理數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教師可以在預習階段設置幾個簡單的有理數加減法練習題,讓學生嘗試完成計算,從而了解什么是有理數的加減法,對計算方法有初步了解。最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記錄下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和解題中遇到的疑惑,讓學生帶著疑問聽課,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通過布置導學式作業,能夠增強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為學生后續的有理數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布置實踐性作業,強化學生實踐操作體驗
實踐性作業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體驗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同時,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究中充分感悟和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熱情。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素材,讓學生通過調研、收集數據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或者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探究和感知定理,以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實際探索和研究,深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作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與一元一次方程有關的數學應用題,如:“小明和小華一起參與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他們計劃在一塊長方形的空地上種樹,這塊空地的長是寬的兩倍。他們經過規劃和分析后發現,如果每隔5米種一棵樹(沿著長和寬的方向),那么這塊長方形的地將更加美觀。已知這塊地可以種下60棵樹(不考慮邊緣效應,即長邊和寬邊上的樹視為兩次計數),求這塊空地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第二個部分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與一元一次方程有關的問題展開調研,自主收集數據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鼓勵各個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特長。通過這樣的實踐作業設置,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實踐中的應用,還能有效提高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五)布置層次式作業,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好分層作業設計,充分貫徹與落實因材施教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做好作業設計與布置工作。“雙減”政策強調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學習時間,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要地位。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學情,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作業,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層次,分別設計不同的作業:針對優等生,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提高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功能的作業形式;針對中等生,教師設計的作業可以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地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智力發育;針對學困生,教師可以用更直觀和具象化的方式呈現作業,盡可能簡化復雜的學習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一次函數”的教學為例。在一次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學生要能夠掌握簡單函數圖象的畫法,能夠說出函數圖象變化的趨勢。因此,在課后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鞏固學生對函數圖象的理解這一方面。同時,考慮到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幾何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可以采用分層作業設計方法,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別設計不同的作業。
針對基礎較弱的學困生,教師可以基礎性的作業為主,如設置題目“y=2x-8與x軸相交于( ),與y軸相交于( ),經過( )象限,y隨x的增大而( )”。這類作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次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的掌握程度,主要涉及基礎的數學計算,對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作用。針對學習成績一般的中等生,教師可以設計具有一定提升性的作業形式,如:“某蛋糕生產企業對其生產的巧克力蛋糕進行了一次市場調研,得出巧克力蛋糕的市場需求量y(萬件)與單價x(元)之間的關系為y=20-4x,問,單價為3時,市場需求量是多少?”這類作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次函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切實理解一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形成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優等生,教師可以進一步加大數學作業的難度,如給定一次函數圖象,要求學生寫出一個該圖象可能的應用場景,如:“圖2中的折線OAB為某個實際問題的函數圖象,請結合這個一次函數的圖象,編寫一道符合該圖象的應用題,并說明你編寫的應用題的實際意義是什么。”這類作業能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和函數模型相結合,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六)做好多元化評價,優化課后作業評價方式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當實施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采取切實有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同時,教師應優化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學生的課后作業增強教學成效。為此,教師需要構建包容性的評價體系,重點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思維能力、實踐技能、創新意識等方面的能力。通過綜合評價,教師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教師需要注重評價的及時性和針對性,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情況,并給出具體的修改建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互評,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鎖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