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師范生而言,準教師的身份賦予了他們教育敏感性的重要責任。這一身份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能最大限度地通過教學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盡管學校教育在培養師范生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個人共情能力的培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基于當前的實際需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從父母教養方式這一維度入手,對師范生進行調查,旨在提出假設并驗證父母教養方式與師范生共情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概念界定
(一)父母教養方式
基于以往研究,筆者將父母教養方式定義為一個集合,這個集合由父母對待子女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等一系列相關因素構成,能反映成年人與孩子的相處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互動的方式呈現雙向性特征。其中,父母的行為表現通常被視為其施加影響的主要方式,子女的行為表現則更多地被視為在父母影響下所產生的結果或達到的效果。
(二)共情
我國學者對于共情的研究起步較晚,他們普遍認為共情是一種具備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筆者將共情定義為一種能夠深入感受不同境遇下不同心理狀況的能力。對師范生而言,共情意味著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深刻理解其需求和感受,從而有效地調整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
筆者隨機選取H市S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6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探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師范生共情能力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假設
假設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師范生共情能力具有相關性。假設二:氛圍輕松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師范生的共情能力較強;在氛圍沉重壓抑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師范生的共情能力較弱。假設三:父親的教養方式比母親的教養方式發揮的作用更大。
(三)研究工具與方法
一是采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EMBU)中文修訂版。問卷共132個題目,其中關于父親的題目有58個,關于母親的題目有57個,答案包括“從不”“偶爾”“經常”和“總是”,分別計1、2、3、4分,其中反向計分題為第20、50、56題。該量表信度、效度較高,可供實際測量時參考,并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為保證此次研究的準確性,筆者已對數據進行了篩選。
二是采用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中文版。有學者把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修改成22個項目,形成了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中文版。該量表共22個題目,答案包括“不恰當”“有一點恰當”“還算恰當”“恰當”和“很恰當”,分別計0~4分,其中反向計分題為第2、5、10、11、14題。經檢驗,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6,重測信度為0.763,具有良好的效度 。
筆者將總量表得分作為衡量被試共情能力的標準,分數越高表示其共情能力越強。
三、數據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筆者共發放并回收了64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7份,男性樣本15份,女性樣本42份,非獨生子女人數占總人數的43.9%。
(二)被試組父母教養方式的總體狀況
表1為被試組與常模比較狀況表,將被試數據與常模進行單個樣本檢驗,可以發現它們在一些因子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差別,具體如下:父親過分干涉因子、母親過分干涉或過分保護因子P值均小于0.05,可知被試組中父親過分干涉與母親過分干涉或過分保護的教養方式占比較大;在偏愛被試這一因子上,父親與母親偏愛被試均與常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被試組中非獨生子女所感受到的父母關愛存在差異。
(三)父母教養方式的篩選與分組
筆者將被試得分按照常模數據分為四種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分別為民主有愛型(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得分較常模偏高,其余因子得分較常模無較大差異)、嚴父慈母型(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得分比父親的得分高;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拒絕否認四個因子得分比母親的得分高)、虎媽貓爸型(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得分比母親的得分高;母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或過分保護、拒絕否認三個因子得分比父親的得分高)、放縱忽視型(各項因子得分均較常模偏低)。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下師范生共情能力分數的描述統計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總樣本的共情能力平均分數為55.82,屬于中等水平;子女共情能力由高到低的家庭教養方式排序為民主有愛型>嚴父慈母型>放縱忽視型>虎媽貓爸型。
(四)單因素方差分析
筆者對共情能力總分與父母教養方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后得到表3。從表3可以看出,P值分別為0.000、0.026、0.004、0.001,均小于0.05,說明這四種不同做父母教養方式對共情能力的影響都具有顯著差異。
筆者繼續將四種教養方式兩兩比較,篩選后得到表4。由表4數據可以看出,虎媽貓爸型與民主有愛型、嚴父慈母型、放縱忽視型之間的P值均小于0.05,說明虎媽貓爸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共情能力分數的影響與其他三種父母教養方式對共情分數的影響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假設一與假設二成立,即父母教養方式與師范生的共情能力之間具有相關性,具體表現為民主有愛型、嚴父慈母型、放縱忽視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師范生共情能力較強,虎媽貓爸型父母教養方式下師范生共情能力較弱。
(五)母親拒絕否認因子與共情能力分數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定義,虎媽貓爸型父母教養方式具體表現為母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或過分保護、拒絕否認因子得分偏高,而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得分偏高。基于此,筆者將母親拒絕否認因子與共情能力分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表5。結果顯示:母親拒絕否認因子與共情能力分數之間顯著相關,相關系數為-0.373,P<0.01(雙側)。這說明母親拒絕否認因子與共情能力分數之間呈負相關,即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越高,師范生共情能力得分越低;反之,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越低,師范生共情能力得分越高。這揭示了母親角色在父母教養方式中的重要性。
四、研究結論與教育建議
民主有愛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中包含父母溫暖情感理解因子,該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師范生共情能力最強。由此可見,溫暖的、充滿愛的家庭環境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共情能力。放縱忽視型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師范生也表現出較強的共情能力,這可能是由于該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師范生受到源于家庭之外的溫暖積極因素的影響,彌補了溫暖情感的缺失,具體可能性有待驗證。嚴父慈母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虎媽貓爸型的父母教養方式是一組對照,兩個因子中包含的因素恰好相反。相較之下,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對師范生共情能力有負向預測作用,即在父母教養方式中,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越高,師范生共情能力分數越低;反之,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越低,師范生共情能力分數越高。這具體表現為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越高,師范生感受到的源于母親的拒絕與否認程度越高,師范生與母親關系疏遠,共情能力水平就越低;反之,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得分低,師范生感受到的源于母親的拒絕與否認程度越低,師范生與母親關系親密,共情能力水平就越高。
基于以上結論可以發現,母親這一角色對師范生共情能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之間的配合也至關重要。家庭教育的內核是家庭,成員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缺失都會導致教育效果失衡。只有當父母雙方形成溫暖有愛的教育合力,師范生的共情能力水平才會更高。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