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在此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應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以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史料作為一種有效的佐證材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做到“以史為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史料包括文字、圖片、口述史料等多種佐證材料,是后人研究歷史的主要憑證。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對史料的搜集與運用,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還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由“看客”角色轉變為課堂的“演繹者”,引導學生全面思考歷史問題并全方位再現歷史事件,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章探討了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科屬性的基礎上,要將歷史史料整合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這不僅能助力學生有效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而言,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教學的需要
歷史教材詳細記載了眾多過去發生的事件。由于這些歷史事件無法重現,因此史料的運用在教學中極為關鍵,這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接觸史料,將史料與歷史結論有機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隨著中考改革政策的持續推行,縱覽多年的中考試卷,其題型中包含了大量的材料分析題,這些題目旨在考查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因此,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史料學習,借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改革的需求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需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注重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史料的運用為學生自主學習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能夠支持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可見,教師利用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歷史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與學生當下的生活相距甚遠,難以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而趣味性的史料內容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同時,史料能夠起到補充教材內容的作用,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習效率。
(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史料,借助史料細致解讀歷史事件,并探究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能夠增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教師借助歷史材料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能夠有效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探究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創新策略
史料的運用對創新課堂教學有重要作用。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積極引入歷史材料,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為學生尋找更多的知識學習途徑,使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更加多元化,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把握史料的合理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中的內容發生了較大變化。初中歷史教材引入了更多圖片和歷史文獻,說理性強的文字內容有所減少,且在課后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中展示了更多的相關史料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合理運用這些史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歷史知識。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時,教師可以先借助教材第三頁的“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讓學生了解我國境內古人類的主要分布區。通過該圖片可以看出,我國古人類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沿岸及地形較為平坦的地區,這為后期的原始農耕生活奠定了基礎。教材中還展示了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復原頭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觀察二者的復原頭像,能發現山頂洞人模樣更接近現代人類,同時理解為何山頂洞人具有愛美意識。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史料的運用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但是過分使用史料容易喧賓奪主,影響學生的專注力。因此,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歷史史料對課堂教學的服務性作用,要合理利用歷史材料開展教學,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愛好,本著靈活多樣的原則選擇并運用歷史材料,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補充相關史料,把握教學重難點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史料內容往往只是對教材中某些知識點和問題的補充。為了讓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形成立體化的認知,教師還需要補充相關歷史材料,并引導學生分析其內涵。同時,歷史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內容較多,且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僅依靠教師的講述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因此,教師可以補充相關材料,讓學生以自學和小組探究的形式分析歷史資料,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歷史知識水平。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鐵質農具的使用。原始社會的農耕文明主要依靠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進入春秋時期后,鐵質工具的使用大大加快了耕地的速度,從而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進而出現了諸侯爭霸。在教學時,學生往往無法理解鐵質農具的使用為何能夠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此,教師可以引入前文所學的有關青銅器的內容,讓學生從二者的不同用途出發分析史料,從而對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產生直觀的認識。
此外,史料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學生如果無法理解文言文所表述的內容,那么對史料的理解將大打折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多元化的歷史材料,指導學生如何抓住其中的關鍵因素,從中獲取相關信息,以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難點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搜集整理相關史料,開展情感教育
學校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鑒于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要注重學生個人情感的培養。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情感獲得能力為重要目標,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歷史情懷。基于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史料,并將它們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升華情感。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六課“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教師可以提前搜集相關資料,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明朝的科技,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促進作用,以及中國科技的先進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歷史資料培養學生思想情感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利用歷史資料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再講述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結語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當前的教育教學更加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歷史史料的運用,利用歷史材料的真實性與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學生全面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