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態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段時期內大眾具有的普遍心理和價值觀念。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心態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新時代中國社會心理情況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表明黨和國家把培養社會心態作為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重視良好的社會心理狀態對民族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作用。大學生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社會心態是國民社會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他們的社會心理狀態,對民族穩定和國家發展有重要影響。
一、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內涵
大學生的社會心態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定時期的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所產生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況或者精神狀態,是其對校園環境、社會生活及個體成長環境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逐步成熟的轉型期,在這個時期,孤獨與交往共存,獨立與依賴共存,情感與理性共存,大學生求知欲強但辨識能力較低。樂觀積極、自信豁達、理智包容是當代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現狀,但是在當今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心態難免會受到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建立健全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困境
(一)個體認知水平有限
當前,部分大學生還未對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性形成全面且正確的認識。部分大學生認為,積極正向的社會心理素質僅能影響自己的思維、行動和自身發展,忽略了積極的個人社會心態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良好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和價值觀組成了積極的社會心態,然而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因素對自己社會心態的影響,在生活中遇到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現象時,他們一般會認為是自己的社會認知出現了偏差,并不能將其與自身的社會心態聯系起來。
(二)家校社三方培育能力有待提高
家庭、高校、社會是培育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力量。目前,部分父母忽視了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形成和培養的重要性,部分家庭還沒有建立健全與大學生交流的新渠道,導致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培養缺乏積極的家庭支持系統。同時,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所制定的活動方案缺乏針對性。部分高校的教師德育工作方法較為單一,沒有認識到培育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性,缺乏培養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生的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面也缺乏適時的指導。此外,社會支持體系是調節大學生個體情緒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社會為大學生提供了許多可以拓寬視野、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機會,但在心理、信息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還有所欠缺,未能有效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三、新時代大學生消極社會心態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缺乏積極引導
家庭是大學生形成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社會心理素質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的言行舉止、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積極心態的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Z世代”中,獨生子女的占比較高,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非常重視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從而表現出對父母長輩的較高依賴性。如果孩子在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中過分地依賴家長,獨立性不強,其心理和性格的發展會受到一定影響。
(二)學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不夠全面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社會心理的重要路徑。目前,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解決和糾正大學生心理問題這一層面。特別是在教育內容方面,目前部分高校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積極心態的培養應得到充足的重視。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等人缺乏社會心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能及時得到良好、全面的心理素質方面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無法得到緩解和疏導,這不利于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此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高校沒有根據大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導致很多實踐活動與大學生的生活特征和規律不符,這也不利于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
(三)網絡傳播錯誤價值觀
“00后”是“Z世代”中受到網絡沖擊最深的一批人,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尚未建立正確的社交心理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是接觸網絡頻率最高的群體之一,他們喜歡關注和討論網絡上的各種熱點事件。部分互聯網平臺視頻制作者喜歡靠“博眼球”獲取流量,甚至某些“網絡紅人”會突破法律與道德底線,傳播負面的、虛假的、不良的價值觀,這會導致大學生產生自卑、攀比等不良社會心態。當虛擬化的網絡空間對現實世界中的道德規范造成沖擊時,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信息甄別能力不足、積極社會心態尚未形成的大學生容易沉浸于網絡制造出來的“痛苦世界”,忽視真實生活的世界。
四、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路徑
(一)家庭: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
個體最早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家庭對個體自我意識和社會心態的形成、發展有深刻影響。在溫暖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個體更易形成理性平和、積極向上、自尊自信的社會心態。因此,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首先,家長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認識到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孩子積極心態的重要性。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且深遠的,在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積極引導,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其次,加強親子溝通。許多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仍是未成年人,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家長要積極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鼓勵他們多思考,積極面對困難與挫折,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成長,擁有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親切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個體社會心態的積極發展。家長應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與孩子進行順暢、積極、平等的交流,重視孩子的感受。
(二)學校: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
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就是要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學校要從校風、班風、學風出發,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力爭上游、開放包容、求真務實的精神體現在學校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宗旨上。學校可以開展榜樣教育,積極宣傳學生身邊的模范榜樣,促使學生把那些在學校里保持積極態度的人當作自己的楷模。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因此,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教師良好心理素質。教師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既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變化,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疏導,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此外,高校的網絡環境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教師要恰當地運用互聯網平臺,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傳播方式,把國家重要的政策和指示傳達給大學生,同時引導大學生理性思考、理智行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督管理,重視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如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所使用的流行語等,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分析評判,以便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社會心態。
(三)管理部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文化的沖突與碰撞。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沖擊極易影響大學生積極健康社會心態的形成。互聯網已成為人們信息交流的主要陣地,良好的社會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有深遠影響,能幫助大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環境。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引導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等平臺學習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多接觸積極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從而學會主動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擁有良好的社會心理狀態。同時,相關部門需要承擔起育人責任,利用微信公眾號、微視頻、影視作品等各種媒介宣傳理性平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通過各種媒體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心理服務人員,并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平臺和機會,幫助他們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社會心態,從而對社會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與認識。
五、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培育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心態培育路徑的相關研究較為單一,仍集中在宏觀層面,微觀角度分析較少。當前的研究更重視外部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側重通過外部干預和積極實踐的方法來強化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養。
大學生正處于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階段,擁有一個積極穩定的社會心態對其自身和社會發展都至關重要。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更是民族的希望。相關人員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引導大學生正確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