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思政;微黨課;有效供給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為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微黨課注重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小的事例或實踐來闡述、宣揚大的道理,即“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也是互聯網時代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大思政”格局是對多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通過特定的活動或聯系機制所形成的合力、體系而進行的狀態描述。微黨課是高校各級各類組織在“大思政”格局下開展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探討微黨課的有效供給并對其進行研究與探討,有助于切實加強微黨課的創新與實踐,助力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發展。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微黨課供給的雙重價值
(一)高校微黨課供給的需求價值
對微黨課的多層次需求是推動其供給實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需求方主要以國家、高校和大學生群體為主,其提出需求的原因有三:其一,國家的未來在青年,必須筑牢青年的思想根基;其二,為防止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蔓延,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其三,在互聯網時代,即時觀看、即時學習的新興教育模式更能滿足青年大學生的新需求。當下,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增強黨性教育和思政教育吸引力、凝聚力的微黨課,對其的需求空前高漲。
(二)高校微黨課供給的實踐價值
廣義上的高校微黨課是一種區別于微視頻,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形成優勢互補的,以全體大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實踐活動。當下,多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活動共同構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思政”格局,這些活動的價值各有不同,其中微黨課因自身獨有的優勢獲得了青年學生的喜愛。
1. 微黨課之“微”屬性
傳統思政課通常以宏大敘事為主,很少是解構主義所要求的“日常生活敘事”或“個人敘事”結構。因此,微黨課具有的大主題小切口、靈活多樣的“微”敘事方式,更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新潮流。與此同時,微黨課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也更貼合學生需要,符合當下信息傳播方式的最新變化。另外,微黨課采用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借助多平臺載體,實現了時空的無限延展。
2. 微黨課突出“黨”的政治屬性
思政課需要滿足促進社會進步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教育目標十分明確。微黨課的教學目標則更突出“黨”的政治屬性。當前社會,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微黨課既有順勢而為、因時而新的“微”變化,更有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黨”性,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把講政治擺在首位,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3. 微黨課突出“課程”屬性
網絡時代,微視頻教學得到廣泛應用,甚至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微黨課也多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并突出作為“課程”的教學屬性,具備教學的基本要素,更能成為突破傳統思政課界限、拓展課堂教學的有益教學模式。
二、當前高校微黨課有效供給的實踐困境
(一)微黨課供給實踐中管理缺位問題顯見
微黨課供給是一個復雜工程,它不僅事關教學工作,更是一項服務和管理工作。隨著我國互聯網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不少與之相關的管理文件。微黨課雖是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深度發展融合的產物,但是針對其供給的頂層設計始終缺少必要的制度依據和相關的管理規范。這導致在實踐教學探索中出現各級組織、各級供給主體的職能不清晰、權責不明確等問題,造成了在課程供給上出現監督意識缺乏、推卸責任、管理混亂等現象,影響了微黨課工作有序高效地開展。
(二)教學實踐中微黨課供給的異化
微黨課供給實踐目前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存在對微黨課本質和內涵認識不清的情況,主要有兩種突出表現。首先,模糊了微黨課的“黨”性。大量質量參差不齊、定位模糊不清的微視頻、微宣講、微演講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而這些微課顯然無法對學生進行黨性和思政教育。其次,有將微黨課異化為主題演講的傾向。微黨課的實質是課程,它不只有“講與聽”的關系,還應該建立“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受教育者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從而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微黨課不能與演講、宣講、研討、講座等互相混淆。
(三)微黨課教學內容邏輯性弱化
“微”敘事的話語方式在提升教和學雙方互動性的同時,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減弱。大學生作為高校微黨課的受眾,是教學效果的直接受用者。在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微黨課教學效果進行調研后,得出了結論:大學微黨課內容呈現碎片化,并缺乏系統性。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作為內容的輸出者和主導者,能保證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邏輯性。但是微黨課因供給主體的多元性致使自身專業性不足,造成了教學內容邏輯性喪失的后果,對教學效果形成了不良影響,讓學生的認知過程耗費更長的時間。
三、擴大高校微黨課有效供給的行動路徑
構建“大思政”格局,發揮好“互聯網 + 微黨課”的思想教育功能,推動微黨課實踐探索的有益進步,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須在全面把握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形勢、認識受教育群體的新特點、認清微黨課供給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微黨課的內容與形式創新,擴大高校微黨課的有效供給。
(一)樹立科學的供給理念
理念是先導,是做好微黨課供給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高校各級部門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調動各方積極參與的熱情,科學推進微黨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 創新互聯網思維
微黨課是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深度發展融合的產物,推進微黨課教學工作探索,必須重視對互聯網技術的適應和運用。要采用示范、宣講、激勵等方式使各級供給主體強化互聯網思維,使其認清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深度發展融合的新形勢,改變舊有觀念,主動適應并積極使用新技術,參與到微黨課的實踐探索中去。
2. 堅持學生立場
學生立場在微黨課供給工作中具體表現為,大學教師要夯實理論基礎,密切關注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和實踐動態,根據大學生思想特點,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講好微黨課,給受教育者一種內容新、形式活、聽得懂、記得住、好理解的感受。
3. 堅持開放共享的工作理念
微黨課是一個新興事物,并沒有“固定公式”可以套用,需要供給主體在探索過程中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進行實踐,不斷優化工作方法。比如,各高校之間可以建立合作關系,定期互訪交流經驗心得,從而更高效地開展微黨課的研發工作。
(二)完善供給的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是微黨課供給實踐的根本保證,應從體制機制層面筑牢微黨課的制度體系支撐。首先,針對微黨課的教學內容、形式設計良莠不齊,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問題,在內容輸出方面,各高校宣傳部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部門要設立示范引領工作機制,建立教學內容的專門供給渠道。其次,要建立協調激勵機制,引導個體利益目標趨同于公共利益目標。最后,把微黨課供給的各個環節納入制度管理體系之中,使微黨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從而推動微黨課創新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微環境系統
理念是先導,制度是保證,構建微黨課環境系統是落實的關鍵。高校各部門應成為微環境系統的建設者,構筑微黨課傳播體系。微黨課的本質是一種教育活動,教育四要素最早的提出者金鑒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構成要素包括主體、客體、環境因素和介體等,這對構建微環境系統提供了理論支撐。
1. 多元供給主體需要更專業的人才
微黨課強調人人參與,但是人人參與會導致供給質量參差不齊,因此需要專業人士負責具體實施。各高校應根據本校情況調整招聘政策,將人才“引進來”并且“留得住”;同時做好宣傳動員工作,鼓勵本單位教師外出進修,了解相關工作領域的最新進展,避免閉門造車、脫離實際。
2. 創建立體化的微黨課平臺
高校應通過高效的組織保障,搭建授課平臺,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陣地,創新供給方式,提高微黨課的供給效率。首先,在傳統黨課和思政課中,微黨課可以作為教學環節出現,配合主科課程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傳播微黨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最后,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為依托建設專業的網站,開發特色微黨課系列課程,搭建主渠道課堂、微載體、微課程等全方位的平臺,做好浸潤式教育。
作者簡介
朱佳,運城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