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目標。課程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問題鏈”的設計就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問題鏈”從形式上看,呈現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特征;從內容上看,是圍繞核心問題的一系列子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設計“問題鏈”來促進教學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呢?本專輯的幾篇文章做了較深入的探討,可供參考。
【摘 要】小學語文“問題+”主題教學校本研究,旨在重構課堂教學要素和課堂文化要素,以核心問題統領教學,以產出為導向,開展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基于逆向設計和思維導向,創新了三大課型。本文以具體課例來說明三大課型的特點及操作方法。
【關鍵詞】思維導向 逆向設計 問題+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普遍以講授為主,教師講得過多,教學節奏過密,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和探究。而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大多屬于低層次認知水平的事實問題、封閉性問題和陳述性問題,無法真正引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思考中,課堂缺少思維迭代升級的生長性問題的引領。
學習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從問題情境出發去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復雜的思維過程和互動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找到一個有主題統籌、任務串聯、問題驅動、思維發展的學習模式,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向深度學習邁進。
近年來,筆者學校語文課程組積極開展小學語文“問題+”主題教學校本研究,圍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方面,開展“本體深潛,文化立心”教學活動。語文“問題+”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習單為載體,以核心問題為驅動,借助問題串提供探究活動的路徑或支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其中,基于逆向設計和思維導向創新的三大課型(見圖1),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可復制、可模仿的學習路徑。
一、串聯性閱讀課型
串聯性閱讀課型以一線串珠的方式,將兩篇或三篇課文整合教學,以相同的語文要素為主線,凝練核心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探究,精讀課文習得方法,串聯課文實踐運用。串聯性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閱讀疊加,而是以“習法”來貫穿始終的閱讀聯動。
1.課型結構。串聯性閱讀課型的課型結構為:初讀習法—精讀習法—串讀習法—實踐運用。
2.課型特點。(1)以讀為主。串聯性閱讀課型重在“讀”,通過初讀、精讀、串讀,發現文章內在蘊含的知識與語言實踐規律。(2)以“法”為核心。將哪些文章放在一起串聯閱讀,不是基于相同題材、思想主題來考慮,而是以相同的“法”為依據。
3.課型依據。串聯性閱讀課型側重閱讀策略的習得與運用。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串聯性閱讀是以教材為“一”,將含有相同語文要素的文章進行整合,可以是一篇帶一篇,也可以是一篇帶多篇,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反復實踐,遷移運用,從而產生1+1gt;2的效果。
4.課例說明。以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為例。這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基于文本特點和學生學情,本課提出的核心問題為“怎樣學習文言文”,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現代文與文言文的區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以往學習古詩的學習經驗,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難懂的詞語,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為了幫助學生有步驟、有層次地展開學習實踐活動,使核心任務更清晰地呈現出落實的路徑,需要將核心問題分解成若干個邏輯清晰、層次遞進的子問題:(1)你能正確、有節奏地朗讀課文嗎?(2)你能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難懂的詞語嗎?(3)你能用自己的話講講《司馬光》這個故事嗎?在最后的語言實踐環節提出的“你能用讀、悟、講的方法學習小古文《文彥博灌水取球》嗎?”這一問題,既是串讀習法,又是語言實踐,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從學習《司馬光》中獲得的方法“一讀、二悟、三講”,遷移運用到對新古文的理解和應用上。從知識輸入到思維產出,學生不再只是停留于知識記憶的淺層學習上,而是進行可遷移的深度學習。
二、生成性語用課型
生成性語用課型強調課堂的生成,即通過一些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關注生成是這一課型最顯著的特征。
1.課型結構。生成性語用課型的課型結構為:品讀悟法—模仿運用—變式運用—創造運用。
2.課型特點。(1)生成性語用課型側重語言表達實踐。從模仿運用到變式運用再到創造運用,無一不是在進行語言實踐,而且實踐的都是同一個“法”,即在品讀悟法過程中習得的閱讀與表達方法。(2)生成性語用課型尤其注重學生的“學”,學生在“認知—實踐—創造”的過程中,完成對學習內容的深度加工,進行知識的重構。
3.課型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的形成,離不開語言實踐。生成性語用課型的三次“運用”,就是運用習得的“法”進行的三次語言實踐,學生在三次逐漸進階的實踐過程中達到知行合一。
4.課例說明。《我多想去看看》是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新疆孩子和北京孩子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課文運用了大量偏正結構的短語來描述北京和新疆的美景,并通過課后習題提出了入學以來的第一次寫話要求:“以‘我多想……’開頭,寫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學交流。”
本課以核心問題“怎樣表達自己的愿望”驅動學生展開問題探究,通過提取文本信息了解兩個孩子的愿望,并在探究子問題“兩個小朋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愿望”的過程中,學習表達愿望的方法:說愿望、有理由、“的”字短語來幫忙。閱讀課上,學生既要掌握知識與技能,又要習得方法和策略。在最后環節,學生通過模仿運用、變式運用這兩次語言實踐,指向學習目標的達成,學習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見圖2)。
另外,課堂上如何證明學習目標得以達成?這需要教師依據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并結合評價任務量身定制表現性評價量規(見表1)。評價先構的逆向設計,不僅能幫助教師在備課時增強目標意識,還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提供了靶向。
三、方法聯想課型
方法聯想課型是圍繞某個主題跨單元進行整合,即先整體構思,再集中或分散實施教學。例如,反復、對仗的寫作手法,在不同年段都有出現,我們就先以反復或對仗為一個主題進行整體構思,并設計學習單,再按年級、課時分散實施教學。
1.課型結構。方法聯想課型的課型結構為:以例說法—方法聯想—方法暢想—用法創文。
2.課型特點。(1)以“法”串聯閱讀。方法聯想課型側重學法的梳理與運用,在以例說法環節,學習梳理學過的語言現象,探究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并聯系課內外閱讀資源,拓展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實現“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2)以“法”遷移運用。雖然三種課型都有自己的結構,但都是以“習得方法”為語言實踐活動的核心,以方法來進行遷移運用,以方法來進行整合并展開教學,在大量語言實踐過程中,整體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3.課型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中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在此指導思想下實踐的方法聯想課型,特別強調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終點,而是要以追索知識和技能背后更深層次的原理、價值為目的。課堂教學指向學生語言運用規律的發現與運用,不斷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課例說明。反復的寫作手法,在中低年段語文教材及繪本中十分常見。方法聯想課例“反復的力量”,就是基于三年級上冊第三、四單元,并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指導學生遷移運用學法的主題整合課(見圖3)。本課由《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引入,通過梳理、比較文中老屋與動物們的對話、動作與結果,發現文章反復敘事的特點。同一個情節反復出現,但是每次的結果又有不同的變化,于是故事就在情節的重復與變化之中展開了。
在方法聯想和方法暢想環節,語文課堂學習從知識的內涵向知識的外延拓展、遷移,從課內走向課外。而在最后的用法創文環節,則將閱讀中的收獲遷移運用于自我表達。
小學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問題+”主題教學以產出為導向,逆向驅動知識輸入與思維加工,強調思維外化,為明確“學習是否已經發生”和衡量“學習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陳靜靜.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