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理能力是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規范數學語言、運用實物演示、引導解題驗證、促成小組合作等五個方面提升學生的說理能力,促進說理課堂的有效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說理能力 說理課堂
說理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說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達成“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的“三會”核心素養。通過對學生數學說理能力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他們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達到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目標。在此,筆者以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說理興趣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只有學生的思維清晰,才能進行合理的數學表達。因此,教師要構建說理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想說理、愿說理,只有提升學生的說理興趣,才能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在課堂上,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表達形成有理有據的數學語言。在此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說理興趣,讓學生沉浸于課堂表達的良好氛圍中。
例如,在人教版一上“認識圖形(一)”的練習課中,單一的課堂練習使學生感到枯燥,從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的時候,可以設計與學生喜歡的卡通相關的情境,將練習題目融入動畫視頻中。如視頻中嵌入幾個小正方體疊成的一個較大的正方體。卡通人物提示視頻中的數學知識:“4個小正方體可以疊成1個較大的正方體。”教師提問:“同學們同意灰太狼的觀點嗎?”鑒于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疊拼學具尋找正確答案,學生一致發現至少8個小正方體才能疊出1個較大的正方體。師再問:“大家回顧操作過程,說一說是怎么疊的?為什么1個大正方體至少要8個小正方體才能疊成?”通過動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營造了說理的氛圍,經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表達了正方體的疊放規律。
二、教師示范,規范說理語言
教師要促進學生說理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應當注重學生數學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首先,教師要切身規范自己的語言,讓敘述更為準確、深刻,才能成為學生的表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數學表達,尤其是涉及有關數學知識的表述更應嚴謹,絕不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產生偏差。另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學生加強說理規范性、準確性、深刻性的訓練。如引導學生進行仿說訓練,引導擴述訓練。因此,平日教師需要為學生做好說理的示范,引導學生更好地說理,進而促使學生理解和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讓小學數學課堂因說理而更加精彩。
三、實物演示,增強說理意識
對數學抽象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說理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演示加深學生對抽象性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從具體形象的事物去感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加深他們對抽象性知識的理解,引導他們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說理。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上“長方形”的相關內容時,為了促使學生準確說出長方形的特征,教師讓學生摸摸自己的練習本、數學課本,看看教室里的窗戶、桌子、門等實物圖形,然后讓學生動手測量它們的長和寬。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學生不僅認識了長方形,而且能準確地把長方形的特點表述出來,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說理意識。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就是利用豐富的感性材料為載體,讓學生把復雜的認知活動形象化、簡單化,使學生獲得對事物具體、感性的認識,促進他們說理能力的發展,為進一步探索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四、多元解題,彰顯說理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的說理過程,即學生感悟、體驗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過程。課前,教師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多解法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不斷探索并優化解題方法,不斷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可以通過一題多解的漸進式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激發學生探索新知,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例如,在“工程問題”相關內容的練習課中,教師出示問題:“計劃修一條長30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這條水渠的40%,照這樣的進度修完這條水渠還需多少天?”讓學生獨立探究并表達:第一次說理,反饋不同解題方法;第二次說理,梳理、總結解題方法;第三次說理,進行比較、優化。學生的反饋中出現了五種列式方法,根據其中的兩種列式“300÷(300×40%÷5)-5”“(300-300×40%)÷(300×40%÷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這兩種列式的思路:“都是先求工作效率,再求工作時間,即根據‘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的數量關系來解答。”而另外三種列式“1÷(40%÷5)-5”“(1-40%)÷(40%÷5)”“5÷40%-5”,學生總結這三種列式的思路:“是從分數的意義,即‘比較量’‘標準量’‘對應分率’三者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數據的運算更簡單。”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三次說理、比較優化,學生就會發現:后三種方法比前兩種方法更簡便,第五種最為簡潔。
多元解題對于彰顯說理過程具有實踐價值,這要求學生在弄清楚題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發散思維,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梳理題干給出的條件,深入探索,擴寬自己的思路,為合理表達提供更堅實的基礎。因此,積極鼓勵并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并掌握數學的有關知識,并且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說理、解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小組合作,訓練說理能力
在當前數學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比較極端的兩種現象,即優等生總是積極發言,而學困生一言不發。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遏制這一現象的產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團隊合作探究數學知識,在探究中不斷溝通、交流,由此鍛煉了每個成員的表達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說理能力的發展。教師要經常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抒發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當然,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和探究中,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上“倒數的認識”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判斷“1和1是不是互為倒數”。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中出現的兩種不同的答案,即“1和1互為倒數”和“1和1不互為倒數”。追根溯源,學生未能抓住倒數概念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提煉兩個核心問題:“互為倒數的兩個數一定是分數嗎?兩個數互為倒數的本質條件是什么?”引領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在組內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終得出結論。教師請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生:“只要兩個數符合‘乘積是1’這個條件就可以了,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可以是整數、小數、分數,因此我認為1和1互為倒數。”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探討的過程中真正領悟到了倒數這個概念的本質所在,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進而深刻掌握了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