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倡導: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親身體驗并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這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素養的必經之路。小學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做好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情境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教學策略 生活體驗
生活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親身體驗、親眼目睹還是聽聞而來,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可以構成生活化學習的堅實基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中應激活這些寶貴的生活經驗,打破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隔閡,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親切、生動,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
一、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
數學,這門看似高深的學科,實則源自生活的點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應當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數學符號、公式、概念和法則重新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之中。教師可以創設符合知識規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探索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下“加減法運算律”后,教師借助以下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中“多加要減,多減要加”的簡算方法:“王東喜歡玩具賽車。他為了購買一個價值48元的賽車馬達,把一張面值50元的紙幣遞給營業員。王東是如何支付48元的呢?”在此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王東在支付時用了超過馬達價格的50元紙幣,最終可以找回2元。這種“多付一點再找回”的方式,與數學中處理一些加減法問題的策略非常相似,特別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數時,可以先將它看作整十、整百數,然后再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如計算234+99時,將99看作接近的整百數100,然后234與100相加,再減去多加的1,即234+99=234+100-1。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出簡算方法,使學生的運算能力得以提升。
二、生活經驗在數學解釋中的巧妙運用
生活經驗在數學解釋中的巧妙運用,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學習背景。教師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通過具體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解讀、闡釋數學原理,使數學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且富有意義。
例如,在人教版二下的“混合運算”中,關于不含括號的四則運算有一條規定: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學生常誤以為在同級乘除法運算中乘法總是先算。為了糾正這個誤區,并讓學生理解同級運算應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教師設計了一個模擬日常生活的場景。師:“當同學們正在等待前往游樂園的公交車時,大家按照排隊的先后順序依次上車,這不僅保證了公平性,也維護了公共秩序。”教師引導學生將這個場景與數學運算相結合,即在進行同一級別的數學運算(比如只有連續的乘、除法的算式)時,也應該嚴格遵循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就如同排隊上車一樣,每一個運算符號(或者說每一個“乘客”)都應按照它們出現的順序得到公正對待,以確保得出的運算結果是準確無誤且符合邏輯的。教師應明確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很重要,它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解釋,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運算律。
三、從生活現象中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的美妙往往就隱藏在平凡生活的點滴之中,需要用敏銳的眼睛捕捉這些瞬間,用深邃的思考探尋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邏輯與規律。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將對生活的觀察提煉成數學知識,進而揭示生活中的數學奧秘。
教師提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學校舉辦足球賽,六年級有6個班,每兩個班都要進行一場比賽,一共需要安排多少場比賽?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發現規律:從第一個班級開始,要與其他5個班級比賽,共5場;第二個班級則與剩下的4個班級比賽,共4場……這樣依次類推,就能輕松得出總場數。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把每個班級看作一個點,那么這些點之間能連成多少條線段,就是需要進行的比賽場數。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得到了解決。至此,從學生熟悉的校園足球競賽的賽制出發,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深入探究,逐層剖析出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數學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視野
數學實踐活動是拓寬知識視野的寶貴鑰匙。通過親身參與,不僅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領略知識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實踐活動能夠點燃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讓知識視野和思維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應積極為學生搭建鍛煉與成長的平臺,助力他們實現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完人教版五下“折線統計圖”后,教師策劃了“家庭節能挑戰與數據分析”活動。在家長指導下,學生記錄了家中電器的使用時間及電力消耗等關鍵數據,并觀察家庭的用水情況,包括洗漱、做飯、洗衣等各個環節的用水量。由此,學生對家庭能源的消耗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接著,引導學生利用圖表將數據可視化,對比不同電器的能耗,發現家庭能源消耗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提出節能方案,包括調整電器使用時間、購買節能型電器、改變用水習慣等,在課后與家長商量后付諸實踐。學生持續記錄實施后的數據,以評估節能效果。最終,一段時間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小報、課件等展示自己在數據收集、分析和節能方案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通過該項節能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收集和分析數據,還深刻體會到節能的重要性。
五、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石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以數學的視角去解讀世界,已成為數學教育的核心,也是《課程標準》中“三會”核心素養的主要構成。引領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不僅讓學生能夠鞏固和深化數學知識,更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點燃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常見的數量關系”相關內容后,教師讓學生收集超市購物小票,引導學生觀察小票上的數學信息,學生驚奇地發現單價與數量的關系并非固定:同一種商品,少量購買總價較低、單價較高;大量購買則總價較高、單價較低。這一發現讓他們深刻體會到購物時需綜合考慮單價和數量,以做出最經濟的選擇。教師深入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對購物總價進行有效控制,學生紛紛提出見解,追求購物的經濟合理性。有的強調挑選性價比高的商品,貨比三家;有的則建議列好清單,減少不必要物品的購買;有的學生分別計算大包裝和小包裝的同一種商品,以確保自己得到最優惠的價格;還有的考慮折扣、贈送等因素。這些策略體現了對購物的理性思考和理財智慧。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化了金融意識,轉變了消費觀念,更激發了對生活各領域的探索熱情,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相關性。
總之,小學數學教育應緊密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學習更具人情味,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