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美食文化是人們世代傳承積累的寶貴物質及精神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在擴大內需戰略背景下,考慮消費市場趨勢和居民消費意愿,將美食經濟與文化魅力相融合,以盤錦市遼河口地區的田莊臺鎮和二界溝街道美食為依據,圍繞美食、文化、經濟三要素,梳理以美食文化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有益實踐,剖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營造優良消費環境、創新宣傳推廣方式、借鑒行業典型案例以及加大美食品牌培育力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遼河口;美食文化;城市經濟;品牌培育
注:本文系2023年盤錦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一般項目“地域美食文化助推城市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pjsk2023052)的成果。
一、引言
美食文化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新的經濟增長亮點。為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2023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培育特色品牌文化,推動食品領域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并提出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產業體系,形成多元化、差異化的產業競爭格局。盤錦市遼河口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遼河口文化孕育出近百種特色美食和地方小吃,具有歷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以田莊臺鎮和二界溝街道美食為代表,截至2023年12月,已成功申報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0余項,7家企業獲評“遼寧老字號”稱號。在餐飲消費持續回暖趨勢下,“人間美食,最撫凡人心”體現了美食帶來的人文情懷,目前全國多地美食現象級“出圈”,反映出美食文化激發城市經濟活力的巨大潛力,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地域美食文化助推城市經濟發展的有益實踐,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遼河口地域美食文化助推城市經濟發展的有益實踐
(一)“美食+旅游”發揮城市地域資源優勢
相對于傳統的“文化旅游”和“風景旅游”,近些年“美食旅游”已成為出游者競相追捧的新型旅游形式,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之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盤錦市遼河口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且獨特,非遺文化和稻作文化深厚,擁有眾多旅游景區和特色小鎮,為美食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提供發展平臺。盤錦市利用重要節假日和民俗節慶活動,以舉辦“民族美食節”“田莊臺廟會”“非遺消費季”“春節文旅消費季”“漁雁小鎮二界溝開海節”等活動向游客展示特色美食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和美食消費升級。例如,2023年國慶節期間舉行第五屆盤錦蘆花節,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區和榮興稻作人家景區向游客展出蘆葦炒文蛤、辣炒花蜆子等遼河口特色小吃,以及寶發祥月餅、王把粘食、老胡家燒雞等多項非遺小吃,深受游客喜愛。以美食促進旅游業發展,以旅游業帶動美食文化傳承和創造性轉化,不斷提升城市經濟活力、后續經濟發展動力。
(二)“美食+非遺”傳遞城市歷史文化記憶
非遺美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每一道美食背后記錄著當地的風俗、文化和故事,吸引更多人來訪體驗當地的文化特色與魅力。作為遼河古埠和擁有600多年商業歷史的古鎮,盤錦市田莊臺鎮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宣傳推廣非遺特色小吃。第一,包裝設計凸顯非遺特色和民族特色。省級非遺項目劉家果子經營回族清真小吃,蘊含回族甜食制作技巧,其包裝設計以透明為主并配以藍白色線條,非遺特色和民族特色明顯,易于消費者記憶回購。第二,借助央視欄目增強美食傳播力度。古鎮積極借助媒體弘揚非遺美食文化,眾多非遺小吃曾亮相中央二套、中央四套等美食欄目,如《遠方的家》采訪講述非遺美食品羴鱻飯店“水餅”的制作技藝與傳承歷史,將非遺小吃推向廣闊受眾,建立美食文化印象。第三,突破常規經營方式,讓美食走出古鎮。老胡家燒雞、劉家果子等非遺項目以連鎖店或入駐景區、商場等方式,讓游客在不同空間體驗非遺美食服務,部分小吃已經走出了盤錦,熱銷到周邊城市及北京、深圳等地。著眼非遺美食經濟,既能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升影響力和美譽度,又能帶動旅游、餐飲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增添經濟發展新動力。
(三)“美食+產業集群”加強城市優勢產業培育
2024年3月,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發展特色小吃產業,提出加強小吃制作技藝保護和傳承,培育特色小吃產業集群和發展基地。田莊臺鎮是遼寧省歷史文化名鎮,擁有多個“遼寧老字號”和眾多特色小吃,為促進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傳播,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一方面,對田莊臺鎮古街進行改造提升,再現明清風格的商貿古街景象,打造特色美食集聚區,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古鎮歷史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例如鳳橋老酒、寶發祥月餅等非遺資源,甲午戰爭田莊臺遺址群、關帝廟、望海觀等人文旅游資源,龐家老店民宿、白家村采摘產業園等鄉村觀光游資源,加大產業培育和推廣力度。同時,結合遼河口地區紅海灘等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天然漁港二界溝的漁業資源,打造區域多產業融合發展和集旅游、文化、商業為一體的區域發展格局,構建文旅商貿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四)“美食+鄉村振興”激活城市鄉村振興動力
依托區域資源優勢,推動美食產業發展,讓美食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以二界溝街道為例,當地漁民從事近海捕撈,產品包括海蜇、對蝦等魚蝦貝類三十余種,海產品加工品種豐富。鄉村振興和經濟轉型發展戰略背景下,二界溝整合地域內特色海鮮美食,建設集水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到銷售全流程一體化的加工基地,通過舉辦漁雁文化慶典“開海節”“蘆花節”等活動展現當地特色美食與習俗,促進漁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同時,將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與美食相結合,鼓勵地方深入挖掘民間傳統技藝和餐飲文化,樹立品牌意識,例如二界溝“郭氏蝦油蝦醬”入選遼寧省省級非遺項目,蒲筍、文蛤、蘆葦蕩黑鴨等成為省級非遺項目“遼河口漁家菜”的特色食材。二界溝以區域特色和資源為依托,大力推廣特色食品、食材,帶動百姓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三、遼河口地域美食文化助推城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銷售方式單一,拓展美食消費市場受阻
田莊臺小吃擁有一定的周邊市場,輻射附近村鎮、市區以及周邊省市,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能夠激發餐飲消費市場潛力,但數字化時代新型營銷方式的接受度不高且作用發揮不夠,仍多以“坐商”等待顧客上門、電話、微信的形式進行銷售,較少商家采用連鎖、加盟、會銷、電商、網絡直播等方式,使擴大受眾范圍受限。在激烈市場競爭的背景下,亟待對美食產業開拓多渠道銷售途徑,避免在擴大市場、提升國內外知名度認可度的道路上進度受阻。
(二)宣傳推廣持續性不強,推廣力度不足
田莊臺鎮和二界溝街道的美食歷史文化鮮明且地域特征顯著,節慶假日通過媒體報道和活動展覽取得了較好推廣效果,但在其他時間的宣傳推廣持續性不強,在信息過量環境中較易被消費者遺忘。同時,部分美食商家的宣傳推廣手段單一,缺少創新發展的活力,較少商家將多種宣傳手段結合使用,吸引顧客消費和增加店鋪的客流量,例如,廣告宣傳、社交媒體宣傳、線下促銷優惠、網站推廣以及自媒體直播等方式。多種推廣技術并用和宣傳的持續性對美食商家提出了挑戰。
(三)傳承人存在斷層危機,產業傳承后繼乏人
遼河口地域小吃商家大多采用傳承技藝不外傳、家庭作坊、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保證了傳統技藝的純正,但也出現許多限制小吃自身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在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傳承人斷層、銷售范圍縮小、傳統手工技藝成本高、市場競爭不足等方面。例如部分非遺糕點類小吃的制作技藝傳承人因人數有限,技藝習得需要時間,人員培育不足,較難擴大經營規模,同時面臨技術創新等挑戰,對產品銷往海外市場形成制約。
(四)美食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品牌效應有待提升
消費升級的時代各樣飲食層出不求,有些食品紅極一時又逐漸消失,有些食品盛而不衰歷經千年,如東坡肉、金華火腿等,體現了歷史文化內涵對品牌樹立與品牌推廣的重要意義。盤錦遼河口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體表現為以漁業文化為基礎的古漁雁文化、彰顯人類智慧和工匠精神的非遺文化、紅色文化以及稻作文化等,當地小吃既包含老味道,又能展現歷史文化,但因多數特色小吃店鋪都是單獨的利潤主體,獨立經營,個體店鋪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的主動意愿薄弱或者能力有限,較難承擔“品牌推廣”工作。
四、遼河口地域美食文化助推城市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營造優良消費環境,拓展美食銷售渠道
當前經濟新業態發展趨勢下,為進一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優化遼河口地區美食消費環境,加大銷售渠道建設力度,一要繼續推進古鎮和老街的建設工作。以田莊臺老街為例,仍需以高標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區,對路邊空地和店鋪周邊進行園林綠化,建設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公廁等設施,設置介紹美食歷史和彰顯古鎮商貿文化與遼河口文化的雕塑、路牌等。二是扶持中小商戶經營發展。調整被動店內銷售模式,鼓勵商戶積極參與美食文化節、產業博覽會、開海節、蘆花節、廟會等大型展銷活動及節慶活動,對入駐商戶給予優惠政策,提振商戶發展信心。三是增強線上銷售力量,搭建營銷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局限,利用電商數據統計和分析等優勢,開發適應年輕人消費習慣的網絡適銷產品,提升產品知名度,實現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二)創新宣傳推廣方式,抓住美食流量紅利
地方美食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要展示其獨特魅力并創造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就需要加大市場宣傳力度。美食的宣傳推廣應具有多樣性、持續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一方面,運營自媒體創收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自媒體推廣對美食行業影響巨大,自媒體因具有平臺多樣化、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而成為最直接高效的宣傳推廣方式之一,可通過技術指導,幫助商戶以自媒體方式連接網絡平臺,傳播特色飲食文化,促進餐飲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推介美食旅游資源,促進“美食”與“旅游”融合發展。依托遼河口地區獨特的美食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開發美食文化旅游項目,做好美食文化資源開發、產品設計、市場開發以及相關保障工作,能更好地為地區旅游業經濟良好發展起帶動作用。此外,拓寬產品展示平臺,充分利用城市對外交通窗口。火車站、客運站以及周邊的特產專賣店因所處位置客流較大,成為特色美食宣傳推廣、吸引旅客消費的重要場所,應在誠信經營、產品質量、價格合理等方面嚴格把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鳳橋純釀酒、蝦油蝦醬、海鮮干貨和具有一定保質期的特色糕點都可作為銷售內容。
(三)借鑒行業典型案例,調整美食發展模式

飲食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很多特色小吃和餐飲老字號在消費場景、文化屬性、時尚元素、體驗價值及獲取便利度等方面迎來了新挑戰。經營者需要適時轉變經營理念,考慮新消費潮流和年輕群體的興趣,從食品行業典型案例中吸取經驗,調整自身產品經營模式,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讓更多的消費者記住和喜愛。例如,稻香村糕點由“把作師傅帶學徒傳授”模式擴展出全國多個經營門店,經過真假字號競爭和發展沉淀,留下質優價廉的北京稻香村、沈陽稻香村等店鋪,技藝傳承經久不滅,發展成擁有國內外市場的大型現代化食品企業集團,助力鄉村振興成為行業典范;柳州螺螄粉產業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扶持、地方政府推動和商家的大力營銷,得益于生產線技術水平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于一體,同時注重品質和味道,龐大的產業規模使特色小吃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德州扒雞承載著運河文化精神,成長為頗具規模的企業群,為地方經濟振興做出重要貢獻。分析美食典型案例的創新之處,比較自身發展模式,能夠為地方特色小吃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有益參考。
(四)加大美食品牌培育力度,推動美食經濟發展
美食品牌具有文化價值、特征價值、商標價值和增幅價值等多種優勢,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能讓食品產業在知名度、認可度、競爭力上得到極大的提升。一方面,推行政府主導下的各方協同參與推進機制,做到凝聚合力與發展共建,發揮文商旅深度融合綜合效應,利用美食街、歷史文化街、夜市區和購物商圈等品牌推廣空間,打造品牌推廣效應,增進特色美食消費。同時,注重挖掘美食文化內涵,找準自身定位,堅持品牌獨有印記,區別同質化產品,讓消費者感受到特色美食文化的品牌力量。另一方面,以省市級非遺美食為重點培育對象。在“紅海灘旅游、田莊臺吃住”的旅游發展格局下,提升田莊臺小吃等非遺美食的品牌影響力,發展旅游及相關服務產業,持續開展美食品牌建設和宣傳工作;深入推進二界溝鎮水產品養殖和加工業發展,推廣二界溝毛蝦品牌,促進當地休閑漁業發展。加快推進美食品牌建設,對傳承遼河口地區非遺美食文化和精神內涵、展現城市文化底蘊和特色魅力具有重要意義,在擦亮城市品牌的同時為城市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能。
(作者單位: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