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業市場風險不斷增加,傳統價格支持政策難以適應新形勢。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改革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試點“保險+期貨”模式。該模式結合保險和期貨市場,旨在提高農業保險的抗風險能力,分散農戶、政府、保險公司等各方的財政負擔。文章系統地研究了“保險+期貨”模式在我國農業保險領域的應用前景,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對于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市場風險 創新 保險 期貨價格
中圖分類號:F8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8-225-03
一、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現狀
(一)“保險+期貨”介紹
1.農產品保險體系變革。傳統農業保險主要針對自然災害等不可預測因素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提供保障,它通過補償因天災導致的產量損失,幫助農戶減輕經濟損失。然而,這種保險模式存在局限性,它未能涵蓋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導致在市場供需失衡、農產品價格下跌時,農戶可能面臨“豐收不增收”的困境。
“保險+期貨”模式作為農業保險的創新,填補了傳統農險的空白。它結合了保險和期貨市場的優勢,為農戶提供了一種轉移和對沖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新機制[1]。在這一模式下,農戶通過購買價格保險,可以獲得最低銷售價格的保障。當市場價格下跌至保險價格以下時,保險公司將補償差價,從而保障農戶的收入。同時,保險公司通過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對沖自身的風險敞口。這種跨界合作模式,為農戶提供了更全面的保護,有助于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保險+期貨”模式介紹。農民合作社: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保障收益,政府或有關部門如交易所提供保費補貼。保險公司:設計保單,匯集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風險,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為目前我國法律法規不允許保險公司直接進入期貨市場,因此,只能通過期貨公司以購買場外期權的方式避險。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買賣期貨合約以復制期權的方式分散自身風險。因我國只上市了部分品種的期權,所以期貨公司可以通過買賣反向期權或在期貨市場進行反向買賣來復制期權。
(二)“保險+期貨”在我國發展現狀
1.規模與覆蓋面的顯著擴大。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和市場參與度的提高,“保險+期貨”項目已經實現了業務規模的快速增長[2]。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127家期貨經營機構與523個地區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累計投入資金達到16.36億元。項目覆蓋了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24個縣,服務了539萬戶次的農戶,為包括生豬、玉米、蘋果、天然橡膠在內的18個涉農品種提供了風險管理服務,顯著提升了對農業產業鏈的保障力度。
2.模式創新與服務深化。“保險+期貨”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拓展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例如,“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的推出,探索了“保險+期貨+銀行+龍頭企業”的新模式,為農民提供了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3]。此外,“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的探索,建立了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與農產品期貨(權)和農業保險的聯動機制,增強了農業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提升了農業的質量和效益。
3.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的協同效應。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的政策體現了政府對“保險+期貨”模式的認可和支持,旨在通過這一模式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4]。期貨市場的穩步發展,為“保險+期貨”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2023年,期貨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品種的豐富,特別是在新能源產業的高速發展背景下,工業硅期貨及期權的成交量和成交額顯著增長,顯示了市場對“保險+期貨”模式的高度認可和積極參與。
二、我國農產品“保險+期貨”模式試點案例
(一)寧波市象山縣生豬“保險+期貨”實例
1.案例背景。寧波市作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其生豬產業對于地區經濟和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生豬養殖業長期以來面臨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這不僅影響了養殖戶的收益,也對市場供應穩定構成了挑戰。為了有效管理這些風險,寧波市積極探索并實施了“保險+期貨”項目,這是一項結合了保險和期貨市場工具的金融創新產品。
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引發的生產縮減和供應緊張,推高了豬肉價格。然而,隨著疫情的消退和國家政策的調控,豬肉市場逐漸從供不應求轉向供過于求[5]。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穩定性,影響了豬肉價格的穩定,導致其持續下降。
2.案例介紹。象山縣生豬養殖戶參與的價格保險試點項目保障區間共一個月,在此期間生豬價格大幅下跌,農戶收入嚴重受創,對應標的生豬合約LH2109,進場時行權期貨價格30000元/噸,觀察期為一個月,結算價格為觀察日的期貨收盤價的算術平均值,到期收益如下:(1)當行權價小于結算價時,零賠付;(2)當行權價大于結算價時,賠付金額為(行權價-結算價)乘以產品規模。該生豬2109合約的最終結算價格為25445.91元,每手合約的賠付金額為(30000-25445.91)×16=72865.44元,賠付率高達380%。
(二)生豬案例存在問題
生豬期貨市場在中國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其交易活躍度和市場規模尚有限。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生豬期貨合約推出以來,日均持倉量大約為3.7萬手,與現貨市場每月420萬手的交易量相比,存在顯著差距。此外,“保險+期貨”項目尚未普及,主要惠及規模較大的合作社或企業,對個體農戶的覆蓋和保護作用有限。同時,生豬期貨市場的運行機制和市場規模限制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6]。
三、我國農業“保險+期貨”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方面
1.交易市場不成熟。我國的期權和期貨市場仍處于成長階段,尚未完全成熟,這限制了農產品風險管理工具的多樣性[7]。目前,許多農產品并未被納入期權和期貨的交易體系,導致保險公司難以通過市場機制來對沖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風險,進而影響了相關保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此外,與股票市場相比,期權和期貨市場的開放性和流動性較低,參與者的積極性不足,這導致期權交易量無法充分滿足農業保險公司的對沖需求,使得保險公司不得不自行承擔一定程度的農產品價格風險。
2.交易品種不成熟。“保險+期貨”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創新工具,目前主要應用于農業領域的初級產品,而對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基礎糧食作物,比如小麥和水稻,尚未被廣泛納入這一模式的覆蓋范圍。此外,該模式的地理覆蓋面也還不夠廣泛。
(二)多方合作與引導
目前,對于“保險+期貨”模式的補貼支持政策不夠明確,缺乏長期穩定的投資扶持政策。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保險和期貨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為了最大化“保險+期貨”模式的惠農效果,需要政府、企業和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
(三)農戶認知和參與度問題
在項目初期,由于調研和宣傳工作不足,農戶對期貨市場和保險產品的認識有限,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一些農戶可能因為僥幸心理而忽視了價格風險的管理,同時,對于保險產品的理解不足,錯誤地認為支付保費會增加他們的生產成本。在普及“保險+期貨”知識和進行后期培訓方面存在困難,這影響了農戶的投保意愿。為了激發農戶的參與熱情,需要開展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四、我國農業“保險+期貨”發展對策
基于我國的“保險+期貨”模式還處在試驗期,本文認為可以嘗試以下幾條優化思路:
(一)政府層面
1.加強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政府應出臺更多針對性的政策來支持“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包括提供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以降低農戶和保險公司的參與成本。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投資扶持政策,鼓勵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開發更多適合農業風險管理的金融產品,增強農業產業的風險抵御能力。
2.推動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需要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作用,包括完善期貨市場的交易機制、提高農產品期貨合約的流動性,以及推動相關金融服務平臺的建設。此外,政府可以支持研發適合農業特點的指數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為“保險+期貨”模式提供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和策略。
3.促進跨部門協作。“保險+期貨”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農業、財政、金融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8]。政府應建立跨部門的工作機制,協調各方資源和政策,形成合力推動“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通過跨部門協作,可以更好地解決模式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和效果。
(二)市場層面
1.增強市場認知度和教育普及。市場應加大對“保險+期貨”模式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對該模式的認知度。通過組織研討會、培訓班和交流活動,普及風險管理知識,教育農戶理解該模式的價值和操作方式。同時,利用媒體和網絡平臺,擴大宣傳范圍,提高公眾對農業風險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2.優化產品設計與服務創新。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和優化“保險+期貨”產品的設計[9]。開發更加靈活多樣的保險產品,滿足不同農戶和農業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同時,提供定制化服務和解決方案,幫助農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風險管理工具,提高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吸引力。
3.提升市場運作效率和透明度。市場參與者應致力于提高“保險+期貨”模式的運作效率,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技術手段,如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提高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增強農戶和投資者的信心。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確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規性,為“保險+期貨”模式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4.加強行業協作與資源整合。保險公司、期貨公司、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相關市場主體應加強協作,整合資源,形成推動“保險+期貨”模式發展的合力。通過建立行業聯盟或合作平臺,共享市場信息,協同創新產品和服務。此外,鼓勵跨行業合作,探索“保險+期貨”與農業供應鏈金融、農業科技等領域的融合,拓寬服務范圍和深度。
5.響應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市場參與者需要密切關注政府政策導向,及時響應政策變化,調整產品和服務策略。同時,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特別是農戶的實際需求,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不斷優化產品設計,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吳婉茹.農產品“價格保險+期貨”運作機制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2] 尹訓榮.“保險+期貨”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23(10)
[3] 王曉梅,崔娟娟,王培霞.基于“保險+期貨+銀行”的金融服務新模式賦能濰坊市鄉村振興的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2.
[4] 張楚喬.“保險+期貨”模式的運行機制與發展策略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22.
[5] 楊佳儀.全國多地生豬“保險+期貨”項目落地實施[J].農產品市場周刊,2021.
[6] 鮑仁.江蘇擴大生豬“保險+期貨”試點范圍[N].期貨日報,2023-03-30.
[7] 李琴英.我國“保險+期貨”的典型案例考察:經驗與難題[J].保險理論與實踐,2023.
[8] 田園.論農業“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阻力與路徑選擇[J].中國市場,2023.
[9] 黃子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的發展路徑研究——保險+期貨+銀行+擔保“四合一”模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上海 200083)
[作者簡介:徐宏,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塊鏈金融。]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