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我自找來一個任務,要牽著一只蝸牛去陽光下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跟不上,盡管他已經用盡全力,但還是行動緩慢,他似乎對監督、責備的話語免疫,他總是用無所謂的眼光看著我,仿佛在說自己已經用盡了全力……”這段話讓我深有感觸,因為在我的班級里也有一只“小蝸牛”。
他名叫小衣,是班上個頭最矮、也最令人頭疼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眼神四處飄蕩,小小的腦袋總是埋在書桌里,好像課堂與他無關。每次叫他讀課文,他不是找不到地方,就是聲音特別小。他的書桌像是一片廢墟,東西總是找不到。他的作業永遠做不完,字跡總是那么潦草,錯別字多得數不清。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只會用“武力”解決。在他身上我下了很多功夫,可是他不曾改變。
后來,我了解到小衣的爸爸是一名退伍軍人,媽媽是一名社區工作者,二人工作都比較忙碌。小衣一直在姥爺身邊長大,老人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導致孩子在初入小學時難以適應。好在家長重視,小衣的媽媽表示一定全力配合學校,早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歸因分析
在班級里,總有一些在學習及行為上難以適應的學生。他們要么屬于“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要么屬于“天賦面紗尚未揭開”的學生。 每一個兒童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要耐心地觀察,并協助父母做出合理的歸因,才能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學習品質不良
學習者在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中具備的一系列較為穩定的特點被稱為學習品質。小衣難以適應小學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具備良好的學習品質。
小衣之所以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主要是因為他對知識和學習的認識尚不夠深刻。小衣的姥爺總是盡可能地滿足他的物質欲望,這種過度的寵愛與滿足,讓他逐漸失去了追求更高層次學習目標的動力,以至于無法從學習中感受到內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學習策略欠佳
學習策略是指通過對自身認知行為進行調整,從而提升認知水平的一種能力。課堂上,我留心觀察小衣的一舉一動,他上課時眼神空洞,課堂作業需要老師再三督促才能完成。由于課堂收效甚微,導致小衣在完成課堂作業時自我效能感低下,畏難情緒進一步加劇。
三、具體幫扶措施
(一)平等對話,樹立信心
信心是進步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會對取得成功充滿渴望,才能向著一個目標去努力、去拼搏、去奮斗。因此,小衣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有自信心。我們要幫助他重拾對學習的熱情,讓他找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在和小衣媽媽溝通的過程中,我了解到由于母親性格比較急躁,小衣在家中經常感受不到家長的關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幫助小衣樹立信心,我建議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要用一面放大鏡仔細觀察孩子的每一個優點和每一個進步,并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同時也要用一面縮小鏡來“審視”孩子的缺點與不足之處,不過分苛責,而是引導孩子在不斷的努力中逐漸完善自我。這樣的雙重視角不僅能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孩子,還能夠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促進他們全面而健康地成長。
我也會在課堂上找準時機,幫助他重拾對學習的熱情,建立自信。比如,當他在聽寫中取得不錯的成績時,我會獎勵他“小紅花”,并鼓勵他說:“你昨天肯定認真復習了,所以今天這個詞你答對了。如果明天你能多答對一個詞語,我就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你哦!”習慣了批評的“小蝸牛”被這種意想不到的表揚深深打動了。他的臉頰泛紅,那原本像蝸牛一樣緩緩爬行的步伐也變得堅定起來。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小衣的畏難情緒得到了極大緩解。
(二)家校合力,結伴打卡
小衣在學習上的畏難情緒雖然得到了緩解,但他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寫作業的效率不高、正確率較低等。
我又聯系了小衣的媽媽,詢問他在家寫作業時有沒有什么疑問。小衣的媽媽向我詳細描述了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情形:進入學習狀態的速度異常緩慢,完成作業的時間過長,以至于幾乎沒有空閑時間預習新內容或復習舊知識。她的描述與我內心深處的憂慮不謀而合。然而,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我首先夸獎了“小蝸牛”的進步,接著建議家長在陪伴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制訂詳細的計劃,并對任務進行分解。
“小蝸牛”堅持了一個星期,寫作業的速度和正確率明顯提升。但是幾天之后,他又恢復了以往的狀態,預習和復習的時間徹底被擠沒了。這時我突然想起了小衣的好朋友——小瑞和小李。這兩位同學成績中等,但是回家會抓緊時間完成作業。若能充分利用同伴間的互助力量,不僅能夠幫助小衣提高寫作業的速度和正確率,而且也能激發三位同學的學習熱情,他們會相互督促,共同提高。遇到難題時,我會在小組內里迅速做出解答,為大家提供一個集中討論和答疑解惑的平臺。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創建了“蝸牛成長”互助小組。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會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學習進度。在這樣的互相督促下,他們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大大增強。
(三)睿智關懷,精準助力
打卡學習使“小蝸牛”學習的勁頭越來越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想要學生獲得真正的進步,就要幫助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如何讓“小蝸牛”從任務驅動轉向興趣驅動呢?我想起了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中提到的“全情全身心的投入”。教師作為關懷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精準地找出被關懷者的需要,同時給予家長可操作的指導建議。
數學課上,我觀察到小衣的聽課狀態十分積極,數學思維非常敏捷,于是,我向小衣的母親提出了一個建議:“請您多多鼓勵小衣,讓他不僅在課堂上用心聽講,而且在課外也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當作業完成之后,不妨給孩子一個角色——成為家庭里的小老師。可以引導他把當天學的新知識,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告知給你們。將復雜的概念簡化,甚至是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解釋。這樣一來,既能夠鞏固當天學到的知識點,又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增進家人之間的互動與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疑會讓小衣在快樂中成長,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慢慢地,他對于學習的興趣逐漸增強。他徜徉在小老師的世界里,享受著知識所帶來的信心與成就感。
教育是師生之間一場美好的相遇。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具備通過教育走向成功之路的潛力與希望,相信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