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教育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我校積極探索數字化教育評價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教育評價方式的改革和落實。力圖通過數字管理、數字賦能,從而實現數字孿生,為全面實現教育數字化提供參考和經驗。
一、數字管理,撬動教育評價深度變革
“立德樹人”是我校辦學的根本任務,而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與評價,是培育學生良好品行、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完善“校園成長之星”評價機制,引進“綜合素養測評應用系統”,構建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記錄學生行為數據、學習過程數據、課程數據、學生學習習慣等,全面賦能師生動態數據的檢測、感知、采集和分析,建立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數據庫、評價檔案、學生畫像等評價活動,且統一“釘釘”端口進入,完全實現全過程全方位伴隨式評價的數據共享和數字統一管理,助推數據驅動的教育過程評價體系構建,促進建立智能化、科學化、全方位的教育評價系統。
二、數字賦能,提升教育評價數字素養
我校從進校打卡到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及批改、學生評價,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統一框架管理,促進了智慧校園的優化,實現教育數字化。
(一)關注過程,融合發展
將學校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與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體系相融合,利用教育教學各類應用(如作業、檢測、探究性學習等)伴隨式采集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數據;結合學期末素質報告發放場景,圍繞學校學生成長綜合模型,從日常表現、成長足跡、學習表現、學科評價、學習成果、習慣養成、體質健康、閱讀素養、實踐活動、榮譽記錄、學期總結等方面全面自動匯聚各場景下的成長評價數據,全面客觀地記錄學生成長經歷,構建“五育并舉”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數據庫,為每位學生形成一份全方位、全階段的成長檔案。
(二)數據分析,提升素養
為學生構建“五育并舉”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除了線上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外,我們結合學校育人目標,創新信息化評價工具,制定“五育”評價點評卡,通過不同的任課教師給學生發送不同方向的點評卡片,進一步完善和彌補課堂評價的不足,方便未使用互動課堂上課的教師隨時隨地進行評價,學生在獲得評價卡片后,能通過積分兌獎柜進行自主加分,形成積分銀行。這樣,能將線下的表現加分累計進系統內,實現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結合,形成更完整的數據統一匯聚和分析。學生通過累積得分進行獎品兌換,更好地獲得滿足感。
(三)應用數據,五育并舉
該系統智能生成“學生畫像”、評價雷達圖及成長預警。通過綜合素養云平臺將個人情況反饋給教師、家長,家長及學生能夠及時查看學生檔案中的信息數據,取長補短,從而五育并舉發展。雷達圖是家長關注學生在校表現的依據,也是學生選報專業社團的依據和學校學科社團分流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教學、德育、安全部門后續開展對應活動的重要依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數字孿生,打造教育評價特色品牌
該體系運用網絡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復雜系統,通過數字化評價手段完整表達我校實體校園,為校園的評價運行提供全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展現,打造學校教育評價特色品牌。
(一)組織架構,強化保障建設
建立智慧評價研究團隊,全面負責日常評價工作的開展,包括評價方案制定、日常推進、評價結果分析、評價結果應用等,不斷完善和優化,促進教育評價方式改革的推進和落實。整合多元力量,以教育評價智能化助推教育教學高效化,共筑教育數字化體系新形態。
(二)數據監測,建構特色體系
根據國家教育評價改革政策及新課標課程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學校“生命教育”辦學理念,建設“五育融合·激揚生命”高質量教育體系,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特征以及新課標的培養要求,基于寶安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基礎功能+自主拓展方式+學科融合”進行評價改革創新,利用綜合素養測評系統構建了一整套富有學校特色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幫助學校更有效地實施“九品德育”,開展“六藝課程”,落實“生態課堂”,培養“六好少年”。組建評價研究團隊,不斷完善優化;全方位監測與評價學生學校日常教學及活動開展過程,形成動態的、個性化的成長檔案。
(三)數字評價,促進教學互動
日常教學課堂中,教師可在釘釘端口根據學生表現進行個人評價及小組捆綁評價,及時鼓勵學生,輕松調動課堂氣氛;家長可在手機端收到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信息,從而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課堂參與度,更關注孩子的學習。同時針對部分孩子發言不積極的問題,教師可使用平臺隨機抽人或者組內抽人的方式指定回答人,督促每個孩子都積極思考。對于回答正確的孩子,課堂上隨機加分,同時小組抽人并回答正確的話,會給每個組員同時加分,讓孩子們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影響,將評價體系與教學體系、學習習慣養成體系相融合,通過大數據智能采集和分析,指導教師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技術賦能,創新交互作業
1.學科作業,創新評價
在進行校內關于學生學科作業調查問卷時,根據數據反饋我們發現:在教師的監督下很多孩子校內課堂作業完成得很不錯,但家長反饋孩子在完成家庭作業時或是磨磨蹭蹭,或是卷面不整潔。為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利用平臺的“智能作業”改進作業評價方式。
在發布作業時,選擇與學校制定的評價指標進行關聯,包括“按時提交”“優秀作業”“作業進步”等,表揚加分,讓學生寫作業更有動力。對于心存僥幸心理不完成作業的孩子還會扣分。教師使用系統批改完作業,系統根據完成情況和批閱打分自動評價,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評價負擔,還能充分調用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數據也能一目了然,針對優秀作業能一鍵調出,給其他學生觀摩。針對學生的評價數據自動及時反饋家長,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促進家校溝通。
2.打卡作業,創新形式
為促進“五育均衡”的培養,我校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閱讀、勞動、運動、日常習慣等打卡活動作業,校內外教育結合,促使學生好習慣的養成。如勞動節布置的“我愛勞動”活動打卡作業,讓學生堅持21天,每天記錄一件參與家庭勞動的小事,同時引入了家長評價。通過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的積極性,讓“勞育”能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評價,使評價更加全面。通過一段時間的評價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并獲得了家長的積極評價,整體“勞育”的評價數據也在不斷提升。
3.實踐作業,創新方式
針對學生傳統節日,運用數字化手段和技術賦能,布置打卡或實踐活動參與等數據的匯聚與自動評價,活動的過程性數據自動匯聚,避免老師為了評價而評價,降低產品使用負擔。如在端午節時,我校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活動,學生和家長可以查看其他同學的作品,也可以點贊、送花、評論,一起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作品上傳后,班主任則根據學生作品、點贊、送花評論等情況,在每個班評選出“班級優秀作品”,學校根據班級優秀作品評選出“校級優秀作品”,并頒發電子榮譽證書。
系統會根據發布活動關聯的評價指標自動加分、發獎狀。作品及時呈現,數據自動統計,評選公開透明,極大鼓勵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評價伴隨著活動的開展,完整保留了過程性的數據,相比傳統的評選活動,教師不用再人工搜集,不用費時統計,評選傳遞,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五)數據協同,促進家校共育
我校開設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社區評等一體化協同育人,豐富數據;針對學生日常表現,能通過消息的方式及時反饋給學生和家長,及時鼓勵,同時定期反饋學生周期性的評價數據報告,呈現學生周期性的變化,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生的進步情況,及時與老師溝通。與學生一起分析,促進家校共育,幫助學生自我成長與反思。
(六)數據服務,豐富“校園銀行”
學校通過平臺,實現了教學和活動全場景下伴隨式采集學生數據,為學校構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數據庫。同時,通過對全校、年級、班級、學生評價數據對比分析,幫助管理者和教師了解學生發展情況,實現“以評促育”。我校開設的“校園銀行”為評價運行提供全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展現,為學生及學校系統地應用進行數據服務,由學校學生擔任“銀行”各職務,在進行職業體驗的同時,項目式學習理財知識。
(七)智能支撐,收獲累累碩果
學校數字化評價真實操作流程,發現學生們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減輕教師負擔,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和專業成長 ,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