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管理是多元主體以師生作業行為為對象開展的協同性、系統性管理活動。其中,對教師作業行為的管理是起點與基礎;對學生作業行為的管理是重點與主體;培育適應性作業行為,提升作業效率與質量,實現作業育人功能,提升核心素養是焦點、歸宿與目的。
一、策略:作業管理怎么管
1.落實規范化,做足學校作業管理
學校是作業管理的第一主體,要吃透政策精神,精研作業機理,把握學校實際,制定校級作業管理規范,如作業管理辦法、作業設計指引、作業完成規范等,使作業管理有規可依。要規范開展日常管理,定期檢查作業文本,常態督查作業行為,做到有規必執。要建立反饋與獎懲機制,做到執規必嚴、違規必究,為“雙減”政策的落實和作業管理的開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2.注重及時性,做實教師作業管理
教師是作業管理的直接主體,一方面要落實好學校作業管理規定,自覺約束作業行為,做到精心編選內容、及時批改講評;另一方面要開展好學生作業管理,包括布置作業、收集作業、批改時對學生作業完成態度的評價與提示、批改后對作業完成情況的反饋、二次批改時的檢查與提示。作為直接主體,教師作業管理:一要嚴,教師的作業控制與反饋是影響學生作業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師對作業控制較嚴格的班級中,學生更有可能完成作業;二要及時,及時布置、及時收集、及時批改與反饋,任何拖延都會損害教師作業管理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3.突出自主性,做真學生作業管理
學生既是作業的承擔者、受益者,也應是作業的管理者。學生自主作業管理主要指時間管理、習慣管理、動機和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包括恰當地選擇作業開始時間、有效地管理作業完成時間。習慣分為內隱和外顯兩方面,前者如讀題、計算、書寫、檢查等方面的習慣,后者如作業與學具的準備、坐姿、是否隨便走動等方面的習慣。良好的時間管理和習慣管理有利于作業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本身也是一種良好學習品質的體現。有效的動機和情緒管理則利于作業行為的啟動與堅持,是提高作業效率的重要因素。
4.強化支持性,做好家長作業管理
家長作業管理容易出現缺位和越位兩方面的問題,前者不聞不問,后者包辦代替。相比二者,“支持”是最好的選擇。一是做好條件保障,確保學生有一個相對安靜、良好的作業環境;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和行為管理能力,從前期的及時提醒到后期的逐步脫敏,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習慣,成為學習和時間的主人;三是提供適當的作業幫助,如技能提醒、方法指導等,切忌代寫代查,更忌操之過急、簡單粗暴。
二、建議:做實規范,鼓勵創新
1.聚焦教師作業行為,做實學校規范
作業場域復雜而多元。當前,“雙減”與升學、規范作業管理和提升學業質量之間的張力是巨大的,一線教師有著突破管理規范、加大作業數量、增加作業難度的內在沖動。因此,規范教師作業行為是當前作業管理的重中之重。這要求學校的作業管理:一要做到制度規范化,做到管理全流程覆蓋,使“雙減”規定落地,同時切合本校實際,不提過高過難的要求,保持管理的彈性,使之具有可實施性;二要做到過程透明化,制定與落實作業公示制度,建立數字化作業管理平臺,使作業公示、作業檢查、作業評比、作業反饋公開化與透明化;三要做到獎懲適時化,將作業檢查、評比結果納入考核體系,適時獎懲,推動落實。
2.聚焦學生作業行為,鼓勵教師創新
作業管理的有效性最終要落實到學生作業行為的有效性上,教師應聚焦學生作業行為,積極推進作業創新。一是推進設計創新,提高作業的解釋性、多樣性、選擇性、結構性;二是改進批改方式,教師的作業批改具有雙重功能,既具學術性,也有管理性,對學生適應性作業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優化作業管理行為,如組建學習小組,豐富反饋與講評形式,有意識地開展時間管理和學習習慣訓練等。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強師工程項目“指向減負增效的中小學作業管理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YQGK588)成果】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