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作為“五育并舉”教育任務的有效載體,決定了教育實施的質量。湛江市第三十六小學抓住課程這一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以“博物”課程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求,充分實現學校全面、整體育人功能。
一、素養培育:博物課程的邏輯起點
核心素養對于學校課程建設是一種目標導向。如果要把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的概念,必須用分析的邏輯,將核心素養建成目標金字塔或目標樹或目標網才能實現其意義。湛江市第三十六小學將素養培育作為學校“博物”課程的邏輯起點,聚焦“一物一課程”的理念,引導學生廣泛關注大千世界,促使學生主動地觀察和探索,從而獲得更加鮮活的、完整的學習體驗。“博物”課程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博物意識、博雅情趣、博學知識和博愛情懷。學校力求通過豐富多元的“博物”課程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因此,課程設計凸顯“三超越三體現”,即超越知識本位,體現素養關懷;超越學科價值,體現一物一課;超越學科固守,體現跨界融合。
二、全面育人:博物課程的頂層設計
學校課程建設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結果,學校課程建設的最重要的和終極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學校秉承“一物一課程”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對學校課程進行頂層設計,不僅基于全面育人功能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更基于現實生活探索適切的課程結構,通過整合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課程形態探索“博物”課程實踐,由此形成課程架構圖譜。
為確保“博物”課程目標制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學校聚焦“全階段、全覆蓋”的理念,綜合考慮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橫向維度要求“博物”課程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縱向維度則要求“博物”課程目標具有科學性和連續性,體現從低學段到高學段的漸進過渡,以避免出現課程目標銜接間斷的問題。
三、跨界統整:博物課程的行動實踐
素養導向的學校教育指向更為廣義的課程觀,蘊含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泛在育人環境的構建。學校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主軸,通過各種整合性的現實情境和真實任務,實現各教育階段的螺旋上升和各學科課程之間的統整。
學校強調以跨界統整達成“博物”課程目標,從知識整合的角度出發,在全面育人目標的引領下破除傳統學科的壁壘,使各學科相互交融、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學校從學科整合、跨學科整合和超學科整合三個層面重塑課程形態。第一層面是學科與學科的整合。將主題相同、內容相近的課程進行聯結,設計生成大概念統攝下的主題或專題式的活動課程。第二層面是學科與跨學科領域的整合。以研學旅行、項目式學習、社團活動等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課程整合,避免知識學習的碎片化。第三層面是學科與超學科領域的整合。強調以某一門學科課程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真實性議題相整合,主張以STEAM等形式組織課程。
四、多元評價:博物課程的價值引領
評價是不斷提升課程品質的重要手段。為了促進課程不斷迭代、持續生長,充分檢驗“博物”課程實施能否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構建了多維度、全方位的“一核雙翼五主體”課程評價體系。
“一核”是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聚焦博物意識、博雅情趣、博學知識和博愛情懷四個維度目標開展評價。“雙翼”是以“展示性評價”和“記錄式評價”為“博物”課程主要評價形式。通過展示性評價,有效驅動學生持續參與課程學習。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成長還可以通過記錄式評價不斷積淀,通過成長檔案袋、填寫綜合素質手冊等,記錄學生在課程實施全過程的表現。“五主體”是以“卡”為媒介,以學生、同伴、教師、家長和社區為評價主體。通過設置反思卡,引導學生主動自我評價;設置友情卡,生生互評,相互促進;設置提示卡,完善教師評價機制;設置親情卡,由家長完成評價,促進家校共育;設置成長卡,調動社區配合參與。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