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群“性閱讀與表達”作為高中語文必修教學中的重要模塊,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辨閱讀和思辨表達能力。本文將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教學為例,探討支架式教學在該學習任務群中的應用策略。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學生思辨興趣
情境支架是指創設特定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并應用。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比如第八單元教學通讀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情境支架如本班公眾號計劃開辟“閱讀”專欄,第一批選取第八單元四篇文本進行推送,請同學們了解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梳理本單元中的讀音、詞語含義、特殊字詞句、文化常識等內容,制作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積累卡,根據文言詞語積累卡片編寫《第八單元閱讀無障礙手冊》。這一主題情境結合高中生真實生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投入到文本閱讀中,更具參與感和獲得感。
二、提供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深入思辨
問題支架指的是在教學中,為引導學習者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而精心設置的一系列問題組合,旨在引導學習者逐步深入理解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如在第八單元通讀任務完成后或者展開討論前教師可以提出“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述的?”等問題幫助學生領會文章觀點,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作品的觀點和表達技巧。還可以在單篇文本的深度閱讀中以有層次的問題支架幫助學生體會表達技巧,如《答司馬諫議書》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支架“王安石為什么要給司馬光寫這封信?”“王安石在文章第一段最后的寫法為接下來的辯駁做了怎樣的鋪墊?”“第二段中,安石先說名實問題,在文中有何作用?”“第三段中,安石引用史實“盤庚遷都”,是為了論證什么?”這幾個關鍵問題幫助學生有序地領會了課文大意、安石的君子情誼、安石的破立之法。此外教師慣用問題組合也能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建立問題意識,積極思考現實問題而不是人云亦云,從而提高思辨性表達能力。
三、開發資源支架,促進學生拓展思維
資源支架指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執教者提供的各種有助于學習和知識獲取的資源集合,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實物、數據等。如王安石根據司馬光的信在《答司馬諫議書》中進行了“名和實的申辯”,在課堂中常以學生分飾角色的辯論活動來展現古人面對國家社會問題的思考,此時可以提供司馬光的《與王介甫書》作為文本資源支架作為參考,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二人思考問題的基本立場和秉持的主要觀點,從而展開精彩辯論。此外,還可以在設計辯論活動時準備1-2個經典辯論視頻資源,當作課前預習或者拓展資源讓學生在家提前觀看,從中獲取辯論的基本知識以免在需要辯論的時候沒有章法。合理運用豐富的資源支架不僅能幫助學生高效完成思辨性表達活動,還能讓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維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四、擅用建議支架,幫助學生創新思維
建議支架指的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建議、提示或指導,以幫助學生明確方向、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優化學習策略等。學生在閱讀思辨性文本時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理解起來有難度,像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是一封關于“臣道”的回信,學生脫離支架可能很難理解“名實”之辯以及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為何會有這一輪“君子之辯”。此時教師可建議學生搜集相關背景資料進行助讀,并明確建議多搜集王安石在從政和變法兩方面的資料,以及和君實的友誼,至于王安石個人的文學思想和實踐就可以從略處理。當學生習慣于運用建議支架后,能逐漸學會自我建議和自我引導,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在不斷的自主思考中激發其創新意識,培養高階思維。
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通過搭建情境支架、提供問題支架、開發資源支架和擅用建議支架等策略,教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相關素養并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智慧課堂支架式教學研究與例證”(課題編號:20221472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