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以下簡稱“ADHD”),俗稱“多動癥”。在中國,約有2300萬人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之一,也是當前全世界范圍內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主要以持續存在且與年齡或發育水平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過度多動、情緒沖動為核心癥狀。我國ADHD發病率約7.2%,高于其他國家的5.3%。ADHD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人際交往、情緒穩定性、家庭功能乃至成年期的社會功能,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較大的負擔。60%-80%ADHD患兒的癥狀及功能損害可延續至成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最大程度改善患兒癥狀。
一、促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校園適應是幼小銜接必經之路
學齡期ADHD兒童的功能缺失在校園場合表現最明顯,但教師對于班上學生有著橫向比較的優勢,可較早識別心理行為存在異常的兒童。將該類患兒轉介至相應專業人士和機構處進一步評估、診斷與治療,才能確保其未來的學業與行為發展。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校園適應問題,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綜上,以校園作為ADHD早期篩查的第一站應成為我國公共衛生哨點建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應成為校園工作的常態,實現在幼小銜接期促進兒童校園適應能力。
二、“校—家—醫”聯合是促進ADHD兒童校園適應行為干預效果的重要成長管理
ADHD兒童在醫教結合的干預下,在普通學校環境中參與各類學習和社交活動,逐步適應校園學習環境,降低課堂干擾。ADHD已被定性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其核心缺陷為認知障礙,因此其篩查、診斷、治療經由專業醫療機構來進行。然而,僅依靠臨床手段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兒童對家庭與校園適應性,還需要不斷進行場景化的行為強化。目前研究越來越強調ADHD兒童的管理須在“校—家—醫”聯合模式下的多環境中進行。醫教結合的“教”是指對學齡期(6-12歲)的特需兒童,根據其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教育、訓練、醫療和康復的綜合方法,在家庭和社會影響下對其所進行的補償與補救性教育。該模式強調醫療干預與教育干預的有機結合,為ADHD兒童提供綜合性的支持和治療,以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社會功能。醫教結合模式認識到ADHD不僅是一種醫學問題,還涉及教育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影響。醫生、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溝通,能更好地理解ADHD兒童的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更精準、全面地幫助兒童改善核心障礙,挖掘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場景、校園場景的適應。
促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校園適應干預實施,將從問題引領、個案跟蹤、校園心理健康防治體系建構等方面在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領域中探究可行性方案。以兒童心理學研究為載體,以學科能力與心理行為及學業評價與心理行為的方式作為手段,通過觀察學生行為建構的模式和兒童游戲融合行為訓練的方式,協助兒童管理、調適與參與各種不同的角色,關注其是否有注意力缺失、多動、沖動等癥狀行為,旨在通過提升自我認知促進小學生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助力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提升注意力、自控力、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實現校園適應。這不僅有助于改善他們的學習效果、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減少因學習困難而產生的挫敗感,更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有效預防或減少ADHD學生因行為問題而導致的校園沖突和不良事件,為其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這種模式還有助于學校提升對ADHD學生的關注度和理解度,減少社會對ADHD的誤解和偏見,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營造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和包容性發展,創造一個更加包容、接納的學習環境,實現ADHD兒童校園適應力提高,建立校園三級防治服務工作機制。
【注: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校重點課題“醫教結合促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生校園適應的研究”(課題編號:2024B00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