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義教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教材內容來學習英語,同時讓語言學習和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增強表達的真實感、體驗感,幫助學生打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底色,堅定文化自信。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首先我們要了解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知曉我們為什么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其一,用中國故事為載體來學習英語,有利于開展語言學習,掌握規范的語言表達;其二,用內容整合為依托來學習英語,可以延展眼界,進行跨學科融合,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其三,用英文表達為途徑來敘說中國,有利于進行文化傳承,堅定文化自信;其四,用傳承文化為手段來學習英語,有利于落實課程思政,延續紅色血脈。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故事內容豐富,我們要明確在英語課堂上講好哪些中國故事。在英語課堂上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講好以下中國故事:(1)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2)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3)中國人的故事;(4)中國夢的故事;(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等。同時我們還要了解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哪些要求,熟悉在英語課堂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積極踐行在英語課堂上培養學生運用英語介紹中國、宣傳中國的能力和意識,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其一,要善用經典故事,傳承中華文化;其二,要妙用時代故事,共筑中華文化;其三,要智用英語語言,宣揚中華文化。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講好中國故事的元素,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又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是我們近些年來我們研究探索的重點。近年來,我們聚焦于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探索用滬教版教材“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優表達方式。接下來筆者將以滬教版5BM4U11 Chinese Festivals單元整體教學課例為例,從why,who,what,how四個角度來談一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探索。
一、Why to tell,知曉“為什么講”,落實新課標精神,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其一,貫徹新課標精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應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
其二,應對文化入侵的嚴峻挑戰。2023年春節前夕,大英博物館將中國農歷新年稱作韓國新年,在官網上公然寫道,“Join us in celebrating Korean Lunar New Year.”這種赤裸裸的文化侵略應該讓我們警醒中國文化不容肆意盜取和入侵,對除中國之外的國家過我們中國的農歷新年,我們持包容、歡迎、悅納的態度,對于黑白顛倒的文化入侵我們也要勇于say “No”。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們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責任要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心底,讓文化自信洋溢在學生們言談舉止間。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的要求,更是中國崛起的需要,我們要向世界講述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傳遞最美麗的中國聲音,展示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決心和自信。
二、Who tells and tell whom,確定“誰來講amp;講給誰聽”,用適切的情境來講好中國故事
Who tells:本單元的中國故事由老師引導,學生們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主人公。
Tell whom: 向生活在中國和國外想要了解中國文化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介紹,讓他們更了解中國。
為了講好本單元Chinese festivals中蘊含的中國故事,讓學生們更好地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地外國朋友了解我們的中國節日及其背后的故事,我們設置了向在大鵬工作的外國友人Hibib介紹中國節日的情境主線。Hibib和在南澳雙月灣看海上龍舟賽的同學們偶遇,他對盛大的龍舟賽和中國端午節非常感興趣,以他的提問“What festival is it?”用與學生生活最近的端午節為開端,開啟本單元的學習,把春節,中秋,重陽,清明等傳統節日的學習按照主次呈梯度、遞進設置在第一、第二課時并自然串聯成線。第三課時則設計由同學們給Hibib介紹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結尾,三個課時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首尾呼應,讓學生在遷移默化中感受中化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What to tell,明確“講什么”,梳理教學內容之間邏輯聯系,用課時話題講好中國故事
本單元Chinese festivals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的“歷史、社會與文化”這一主題群,其子主題內容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傳統節日,文化體驗”。
單元主題:Chinese festivals
主題大觀念:介紹五個中國傳統節日,宣揚中國傳統文化
語篇內容:Listen and say,Look and learn; Read a story; Ask and answer,Think and write(教材內容+文本再構)
課時話題:P1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P2 The story of Nian;P3 More Chinese festivals
小觀念:在單元大觀念的統領下,推進課時小觀念的落實,第一課時了解中國節日,學會表達節日及習俗(learn to know);第二課時講述春節的由來,探究節日背后的故事(learn to act);第三課時宣講更多的中國節日,講好中國故事(learn to introduce)。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端午節和春節兩個重要的中國節日搭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框架,初步具備獨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能力;第二課時學習年的故事,深入探究節日背后的故事,品味文化內涵。第三課時繼續學習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和清明節,學會用語言支架宣講中國傳統節日,做一名中國傳統節日的宣講大使。
在學習完本單元之后,學生能運用已學句型從時間、天氣、活動、食物四個方面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具備宣傳、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能力。
四、How to tell,敲定“怎么講”,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設置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1.用視頻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本單元的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的視頻資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舊知,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本單元學習的五個中國傳統節日的視頻腳本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一做到語言規范準確,給學生最基本的描述節日語言表達范式;其二能讓學生獲取更過關于節日的相關信息,能探究嘗試表達不同節日的習俗,這非常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學生有繼續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鏈接了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實現了語言由易到難的邏輯建構,拓寬了學生學生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2.用規范的語言和板書講好中國故事。從第一課時與學生生活最近的端午節引入,用表格(what節日名稱,when節日所在的月份,How天氣,what節日習俗,what食物)(加入咱們的表格)的形式呈現節的關鍵信息,介紹端午節的時間、天氣、活動和食物。第一課時中表格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搭建語言學習框架(加入板書最右邊的語言支架),系統回顧所學舊知,采用遞進式的模式展開新知的學習。第二課時是故事教學,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扶著學生開展故事文本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概括出年的故事的文本大意,還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演年的故事,很好地體現了語言從理解到掌握再到發展的三個過程。三個課時的語言始終以滾雪球的方式呈現,第三課時的則更多體現了老師放手讓學生進行自由表達,表格的框架開始減少,輔以圖文的形式,逐步降低學生對語言支架的依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用學生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其一,學習理解類活動。三個課時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語篇的含義,例如第一課時中西方節日的歸類,端午節小視頻和表格匯總是在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節日。其二,應用實踐類。例如第一課、第二課時都在Ask and answer環節用表格和四個問題幫助學生構建了新的語言知識結構,之后在Let’s talk環節讓學生用語段整體描述端午節就是對語言知識的實踐和運用,這個應用實踐的過程在后面的幾個節日學習的中都有體現。其三,遷移創新類。以第一課時為例,首先根據語篇內容學習了除夕夜和春節期間的活動,隨后拋出問題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before Chinese New Year?追問春節前會做什么,如clean the house,do the shopping,decorate the house等,引導學生表述春節的年俗活動分為年前,除夕夜和春節三個部分。第三課時加入了國家公祭日和烈士紀念日的拓展學習環節,進行情感教育。這些基于語篇又超越語篇的學生活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學生對于中國節日的了解就更加全面。遷移創新類活動的設計能打破慣性思維的局限性,當然這種思維的培養是需要老師訓練的,創新類的活動設計能促使學核心素養的落地。
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英語語言的學習,更要重視其使用的價值。英語作為語言載體,是宣傳和介紹中國文化的橋梁,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工具,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賦予學生們的責任,也是學生們走向未來的的必備技能之一。通過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融入中國故事,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能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具有開放眼光的新時代青少年,讓學生們成為推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宣傳大使,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看見中國進步。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