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辦學校的挑戰與困惑
其一,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雖年輕有活力、工作熱情高,但教學經驗及班級管理經驗缺乏;其二,學生家長因受自身認知水平所限,沒有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其三,新課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要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我校大多數學生的知識能力、核心素養與市區學生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不得不面臨三年后的中考要與全市學生同臺競爭的挑戰。近幾年,國家緊緊圍繞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出臺了“雙減”政策。作為新辦學校,博雅中學的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教學經驗缺乏。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直接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資源稍作修改后就去上課,等老師們經驗豐富后再進行課堂改革,還是在他們一踏上講臺的那一刻就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們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推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
二、新辦學校的機遇與思考
課堂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學校、教師都注重改革落后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小組合作式、導學案式等,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這引發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教師可以系統完整、詳細清晰地講授知識。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式等教學模式雖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但也存在明顯不足:知識不系統、容易變成熱鬧的表演課堂。
三、實踐與成效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它的創新點在于在教師講授和小組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獨學內化環節,學生在吸收教師講授的知識后,有備而來進入到討論環節。對分課堂分為三個過程,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簡稱為PAD課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分為兩種類型: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前者將P、A、D三個環節在一節課完成;后者將A環節放在課堂外部進行,P和D在課堂內部完成,根據實踐經驗,初中階段更多采用當堂對分。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環節。1.教師講授。教師講授是開啟一節課的前提和基礎,核心在于教師精梳重難點,整合知識,進行充分而不過分的引導,適度留白。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如何學,搭框架、突破重難點即是“學什么”,所學內容的意義和價值即是“為何學”,而“如何學”則是方法、技巧和策略的傳授。2.學生內化吸收。教師要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并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獨學任務單,獨學任務單的設計要緊扣教師講授,體現相關性與梯度性,有針對重難點的鞏固練習,有針對留白的探究學習,有針對優生的能力提升訓練,避免出現“吃不飽”現象。3.討論。討論環節分為小組討論(解決低層次問題,凝練高層次問題)和全班交流(教師答疑,解決高層次問題)。
(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1.轉變課堂觀念,調換師生角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促進了知識的系統性傳授,教師和學生均有機會和時間發揮其自身獨特的課堂作用。2.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習熱情。3.加深知識理解,提高自主能力。在對分課堂中,學生在小組討論環節已經通過同伴互助解決了低階問題,隨后帶著小組無法解決的困惑進入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聆聽教師的講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博雅中學“對分課堂”的實踐探索。1.第一階段:試驗階段。根據實際情況,學校選取語文、英語作為試驗科目,做到對分課堂常態化、聽評課常態化,經過短短兩個多月的實踐,學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第二階段:全面推行階段。2022年2月,學校在語文、英語科目試驗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全學科全覆蓋推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聘請周新橋主任為學校對分課堂駐校指導專家,周主任開設講座、入室聽課、一對一手把手教等。3.第三階段:總結提升。經過一年半的實踐摸索,博雅中學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日漸成熟,為了展示學校對分課堂所取得的成果,向全國其他對分課堂示范校學習,進一步提升我校對分課堂的水平,我校對分課堂取得的實踐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及同行的高度認可。
(五)“對分課堂”的初步成效。“對分課堂”成就了高品質學習,即“學得好+學得快樂”。“對分課堂”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課堂上,教師精講時系統深入,留白處引人深思;學生獨學時自主內化,組學中暢所欲言。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