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 :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審題能力與習慣對于他們自身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審題不僅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更是一個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環節,也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一、學生審題薄弱的主要原因
1.老師教學方面的原因。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教師總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匆匆地把課堂上的內容講完,卻忽視了學生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手包辦代替了學生們思考,長期下去,學生們便形成了一種依賴。正因為教師、家長的這一包辦,讓學生們失去了審題習慣的培養機會,每遇到問題,學生們將等待著老師和家長會的分析、講解,慢慢地,在潛移默化中學生便失去了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習慣。
2.學生自身的原因。(1)盲目答題,未審題先下筆。沒養成良好審題習慣的學生往往是拿到題目后便馬上下筆,他們習慣于老師今天講的是哪一種方法便用哪一種方法解答,而沒有認真地讀題目,總想著完成題目就可以了,這是一種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2)理不清重點,思路混亂。在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的時候,難免會存在一些干擾信息,題目的數據比較多,題目比較長的情況下,很多學生便覺得煩躁、覺得無從入手,甚至有些學生都不看題目,便說不會做。(3)思維定勢,受經驗誤導。在做專題訓練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對同一類型的題目進行反復地訓練,但這一訓練往往會使學生們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這一“定勢”學生一旦形成,學生便最容易放松警惕,檢查題目時也最難檢查出錯誤的。(4)為了完成任務,敷衍了事。沒養成良好審題能力的學生會把老師布置的作業作為是一個任務,這樣子一來,學生做作業就變得輕松多了,并沒有仔細讀題、分析題目,完成了就好了,久而入之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二、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1.動口說——明確題意。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數學思維發展的前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讀題目后正確地說出題目的意思,從而進行理解和分析。培養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學會讀題目。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是比較少的,因此需要教師協助才能完整地進行讀題,這時候教師的范讀領讀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我們必須做學生的榜樣。再讓學生們用多種形式地練習讀,如讓學生自由讀題,同桌互讀、指名讀……但不管以哪種方式讀題,讀題時都必須要求學生們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句子讀通、讀順、讀流利。
2.動眼看——處理信息。正確讀出題目后,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題目中的信息,引導學生除了找出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外,還得找出沒有直接呈現出來的,隱藏在信息材料中的信息。
3.動手圈——找出關鍵。低年級學生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上相對高年級來說比較薄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中的文字或圖示中隱含的信息條件,而且也沒能準確地抓住關鍵點,從而導致答題錯誤。在學生初次讀完題目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題目中的關鍵字、關鍵詞等用線、重點符號等作記號,在再次讀題目的過程中,及時地把它們圈、畫或點出來,讓學生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讓它們提醒自己看清楚題目的相關信息,從而正確理解和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為正確解答題目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學生經過這樣的理解和分析過程后,做題的正確率會有明顯的提高。
4.動腦想——分析數量關系。在審題時,我們得讓學生仔細看題目上,理解題目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分析題目中的所包含的各種數量關系,思考得運用什么運算方法。雖然新課程標準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不一定要求學生能完整地表述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但是,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自身的經驗去思考問題還是很有必要的。
5.培養學生檢查的好習慣?,F在學生不管是做練習、做作業、還是做測試題,都沒胡養成檢查的好習慣,這就需要老師進一步進行幫助、引導,要讓學生體會檢查的好處,提高做題的準確率,避免錯誤的出現。
6.記錄好學生的審題錯誤。讓每一個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這是專門收集錯題的本子,把自己在日常的學習中做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并要求在旁邊進行訂正。能讓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知道自己做錯的原因。當一個單元結束后,老師便可以把學生的錯題本收集起來,進行一個整理,歸納。這樣,我們便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并及時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