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小農組織化的有效載體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視角出發,通過對云南省彌渡縣不同發展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分析不同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征與發展水平。研究發現,當前彌渡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水平參差不齊、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人才支撐不足和金融服務體系滯后以及精英把持現象等問題,需要采取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支持小規模農業生產創業者等政策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困境;發展特色;路徑選擇
基金項目: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鄉村振興調研課題“彌渡縣農村群眾收入快速增長機制與對策研究”(2022XCZX0002)
中圖分類號:F7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3-0050-07
一、引言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的發展被認為是增加農民收益和幫助農民克服其與有限市場力量相關的許多問題的有效途徑。合作社可以帶動農戶增收、提升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和擴大農戶的賦權機會。在我國絕大部分小農戶經營規模有限,且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合作社屬于農民合作型的組織類型,基礎為家庭承包經營,每個成員均是合作社的權利享有人與責任承擔人。通過合作社可以提升整體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以及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能夠為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儲藏等各項服務工作提供更為專業的基礎,對農業的長期發展以及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8—2023年期間,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有涉及合作社的相關論述,國家對合作社的發展目標一直圍繞帶動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希望合作社能夠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生產的前中后服務,引領我國小農戶生產經營轉變成為農業大生產,關注合作社的發展情況有助于切實推動農村群眾收入增長。
(一)合作社發展類型的相關研究
合作社被認為是農民參與集體決策過程、放棄部分自由并發生一定的交易費用以便合作完成諸如信貸、購買、生產、加工、銷售、社區建設等任務的組織形式。(1) 分散生產小農戶能力局限性難以有效應對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全球市場一體化趨勢。(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合作社的功能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3)基于合作社主要由少數核心成員主導的特性,有學者提出依據主導的組建主體性質劃分合作社類型,既能明確體現合作社的主要參與主體,又容易突顯組織性質與合作特征。(4)
(二)合作社增收效應的相關研究
合作社是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的重要載體。(5)文獻表明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對其家庭收入的影響顯著為正。(6)合作社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市場供給主體,隨著合作社實力的不斷增強,能以更低的成本價格和更高的效用提升總效應,進而增加農戶福利。同時,合作社有利于降低生產資料價格,有助于農戶總體福利的提升。(7)同時,合作社的增收效應對于生產大規模農戶和高收入農戶更明顯。(8)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觀點,認為合作社的增收效應對于低收入戶和貧困戶更明顯。(9) 此外,有研究認為合作社效率不高,需要加強服務功能。(10)
合作社影響農戶增收的機理體現在合作社比小農戶在農地規?;洜I、先進技術使用、應對市場風險和獲取政策補貼上更具優勢,能夠提高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附加值、盈利能力、勞動生產率和就業率。(11)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開始關注由農戶群體內部差異所造成的合作社異化現象。部分合作社演化成為“自辦企業”,沒有為社員謀發展,也沒有從整體上促進農戶增收。(12)此外,農戶在生產經營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家庭生計資本等初始資源稟賦上存在異質性,有可能導致“精英俘獲”,形成新的收入不平等。(13)有學者認為合作社的中小成員容易產生“搭便車”,不愿意為合作社的公共服務付費,影響組織運營效率和分配公平。(14)
本文基于縣域視角,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合作社的整體發展情況、典型類型特點和增收效應進行分析,為進一步促進農村群眾收入快速增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參考。
二、彌渡縣合作社發展現狀
截至2022年6月,彌渡縣全縣合作社數量累計達507個,其中認定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9個,州級示范社22個,縣級示范社50個。彌渡縣以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有力推動農業規?;s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同時,積極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此外,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
彌渡縣合作社經營模式多樣,與農戶探索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利益共同體。一是“黨組織+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如“1+4”生豬產業扶貧模式;二是“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如德苴鄉新和村委會北朝南村黨支部;三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或合作社”模式,如彌渡縣老土罐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四是“合作社+農戶+村集體”模式,如彌渡永和產業發展合作社;五是“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聯農戶+金融機構(富滇銀行)”模式,如彌渡博潤蔬菜種植合作社。
彌渡縣合作社經營范圍不斷拓展,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經營范圍集中于糧油、蔬菜、林果、茶葉、花卉、中藥材、烤煙、農機植保、生豬、肉牛、肉羊、家禽、特種養殖、淡水漁業等領域,累計培育合作社507個。此外,合作社生產效益不斷提升,廣泛參與全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聚集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綜合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正如永豐村黨總支書記白汝所講:“以前種植大米每市斤2.6元,一年收入3000元,但土地集約化經營后,一畝地收入可以達到25萬,凈收入4萬—15萬?!保ㄕ{研訪談記錄:1-20230414-1-1,永豐村黨總支書記BL,應相關要求本文調研訪談對象均作匿名化處理,下同)
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初顯,如彌渡博潤蔬菜種植合作社,輻射帶動社員和周邊農戶開展以黃瓜為主的大棚蔬菜種植,統一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合作社擴大發展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顯著,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為擴大對外宣傳、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流通渠道,創造了良好條件。“組織縣內合作社參加昆明農博會、南博會、上海浦東農博會等農產品展銷活動,推進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拓展了農產品銷售市場。”(調研訪談記錄:10-20230417-4-1,經管站站長ZGY)
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能夠為農村群眾增收致富提供有效助力。在財產性收入方面,合作社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農村產權要素的有序流轉,特別是通過土地集約化經營實現農地、宅基地的流轉集中,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工資性收入方面,合作社能夠一定程度上吸收附近村民實現就近就業,促進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實現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在經營性收入方面,合作社中成功模式的推廣有利于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應,助力農民經營性收入增加,形成廣泛的帶動和示范效應?!昂献魃鐒摻ㄖ酰苌偃隧憫嘤械钟|情緒?,F在跟著干的一年能達到15萬,收入翻了3倍。以大荒地村張少林為例,加入合作社之后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他凈收入顯著提升,2021年達到10.21萬,2022達到19.87萬。”(調研訪談記錄:8-20230416-3-3,大荒地村書記ZLB)
三、彌渡縣合作社典型案例分析
與本文相關的課題組于2023年4月13—21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開展了為期9天的調研,以下選取調研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比較。
(一)彌渡博潤蔬菜種植合作社
該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10月,位于彌渡縣新街鎮董和村委會大荒地村,支部書記張林保任理事長,注冊資金460萬元,成員由大荒地村 20戶菜種植大戶和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成。目前,合作社已成功流轉土地162 畝,建成標準化蔬菜大棚10個,建設面積100畝。同時建成生產用水塔1個,基地供電設施變壓器1臺,機井1口,辦公場地、廚房、宿舍、倉庫、包裝車間、現代農用設施展示廳等設施。張林保積極組織發動群眾,成功引進省級龍頭企業,集聚土地資源、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建立利益共同體,共同組建了彌渡博潤蔬菜種植合作社。由此形成了“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聯農戶+金融機構(富滇銀行)”模式,并進一步發展為“雙綁”模式,即公司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其中,村黨支部主要負責土地流轉等組織協調工作,合作社主要負責基地建設、組織成員進行生產經營,公司主要負責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創建品牌和市場營銷?!昂献魃绾侠矸峙涫找?,在可分配盈余中提取5%為險保證金,3%作為村組集體經濟收入,18.4%分配給龍頭企業,其余 73.6%分配給農戶。在兼顧集體、企業及農戶利益的同時,實現農戶利益最大化?!保ㄕ{研訪談記錄:8-20230416-3-3,大荒地村書記ZLB)
合作社由大荒地村黨支部牽頭組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走設施農業的道路。同時,著力打造特色蔬菜產業,按照公司的技術標準統一建設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并按照“統一種苗、統一農業投入品、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標準進行生產。合作社依托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同時,通過該公司的成熟管理理念及銷售網絡,掌握相關市場行情,使蔬菜知名度逐步上升,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合作社成立以來贏得了當地農民的廣泛贊揚,得到了彌渡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調研訪談記錄:9-20230416-3-4,耘飛公司總經理LSC)彌渡縣新街鎮2020農業產業強鎮“3+3”產業發展模式綜合體建設標準化大棚項目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60萬元,也得到了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在合作社急需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時,獲得了富滇銀行300萬元的貸款支持。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合作社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設施農業效益初顯。2022年,合作社種植番茄50畝,產量327.48噸,銷售收入122萬元;合作社主營業務黃瓜種植150畝,產量達到1684.29噸,銷售收入突破515萬元?!昂献魃缬媱澰谖磥沓掷m帶動本村全體農戶及周邊種植戶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將大荒地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特色蔬菜產業村。”(調研訪談記錄:8-20230416-3-3,大荒地村書記ZLB)
(二)彌渡縣謀發肉牛養殖合作社
謀發肉牛養殖合作社扎根于彌渡縣德苴鄉新和村委會北朝南村。作為遠近聞名的“牛村”,該村肉牛存欄2100頭、出欄1400頭,肉牛產業產值實現2520萬元,形成“黨組織引路、合作社鋪路、黨員帶路、群眾參與、共同致富”的肉牛養殖“三五三”模式。該社采用“五統一”的形式:資金統一、牛源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統一。而“三增”體現在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增長、基層治理增效。肉牛養殖合作社的作用體現在:搭建平臺,尤其是貸款平臺,并統一提供技術服務;便于管理;統一銷售;利于宣傳引導?!叭迦蹦J街?,黨支部引領和黨員帶頭示范的作用至關重要,而統一資金、牛源、技術、銷售、管理為合作社的規范化和普惠性提供了保障。“咱們合作社不僅僅要帶動內部社員發展,更是志在帶領全村人增收致富。合作社需要懂市場、懂產業、有情懷的鄉村能人來經營管理?!保ㄕ{研訪談記錄:16-20230419-6-1,新和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LMX)
在肉牛養殖合作社獲得不錯成績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北朝南村模式的推廣具有一定難度。第一,其他村以散養為主,生產成本高。第二,其他村依賴于傳統種植業。第三,合作社牽頭人十分關鍵,需要實力雄厚的大戶,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第四,北朝南村在地理上較為集中,其他村不一定具有類似的地理分布格局。第五,肉牛養殖需要青壯勞力,農戶外出務工較多的村莊難以滿足。
(三)彌渡縣“1+4”生豬產業扶貧模式
“黨組織+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的“1+4”生豬產業扶貧模式,具體體現在全縣8個鄉鎮85個村委會建設137棟1100頭正大標準化生豬配套育肥場。根據調研收集到的相關資料,該模式下將支付每戶合作社社員固定年收益3000元,連續受益10年;支付育肥場所屬村委會固定年收益5萬元,收益可用于發展公益事業等;剩余租金部分用于償還社員貸款本金。具體而言,此種模式在寅街鎮永豐村得到印證:“正大養豬采用政企合作形式,10年期限,貸款建豬舍再出租,共有137棟,一棟1100頭的出欄量,單個村集體一年可獲得5萬左右純收入?!保ㄕ{研訪談記錄:1-20230414-1-1,永豐村黨總支書記BL)
(四)彌渡永和產業發展合作社
以永和產業發展合作社等為代表的“合作社+農戶”模式是當前縣內合作社的主要形式。該社以成員為服務對象,依法為成員提供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主要業務范圍有許可項目、牲畜飼養、家禽飼養。其中,一般項目包括:蔬菜種植、花卉種植、園藝產品種植、食用菌種植、水果種植、堅果種植、中草藥種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等?!昂献魃缫跃栈ǚN植為主,5—10月,一畝收益5000元,保底2100元。合作社牽頭,收取收購企業一畝押金1000元,保障種植戶權益。全村190多戶種植菊花,合作社成員隨時進出。此外,玉米制種由合作社收取一斤5毛的管理介紹費,小組和村委會各分得一斤2.5毛。另外烤煙合作社有40多戶參加?!保ㄕ{研訪談記錄:6-20230416-3-1,永和村副主任LYS)綜合來看,發展這一類型的合作社能夠為周邊農戶長期提供較為優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因地制宜地推廣合作社能夠極大滿足周邊群眾的生產需要,實現合作社、農戶互利共贏,推動農村群眾收入快速增長。
(五)準合作社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或合作社”模式
彌渡縣老土罐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紅巖、新街、寅街建立大青菜種植基地20000畝,與19602戶以最低保護價0.35元/公斤的價格簽訂種植合同,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以彌渡縣密祉八士村為例,通過充分發揮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優勢,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在鞏固好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注重冬季農業開發,宣傳動員群眾發展貢菜種植。村民李鐘勇成立了彌渡縣勇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菜農們簽訂收購合同。若市場價高于合同保底價,則按市場價收購,反之則按保底價進行收購?!霸谪暡水a業發展中,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牽頭負責籽種、化肥、農藥等墊付,并進行生產過程中各項技術指導以及保底價收購。同時,為了方便村民銷售貢菜,在村里設立了貢菜收購點,讓村民不出村也能賣個好價錢。”(調研訪談記錄:7-20230416-3-2,彌渡勇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LZY)
(六)未形成合作社發展模式:大理春沐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大理春沐源公司是深圳春沐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2018年正式啟動“萬畝櫻桃番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將分3期建設完成,種植櫻桃番茄5000畝。其中,2018年投資4900萬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建成科技溫室大棚200畝;2019年生產櫻桃番茄1500噸,營業收入4192萬元,凈利潤594萬;2020年生產櫻桃番茄1800噸,營業收入達5043萬元,實現凈利潤700萬元;2021年2月投資4000萬元建設玻璃溫室76畝,9月28日項目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2023年園區全面建成后,年產量將達1萬噸以上,產值3億元。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使用彌渡縣本土剩余農村勞動力和脫貧人口勞動力,通過用工職業技術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吸引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事農業生產,提高了合作社組織化水平,實現農民生產的職業化就業?!澳壳霸摴灸転楫數貏趧恿μ峁?00余個就業崗位,月工資5000元左右,帶動300多戶農戶,每年增收總量達到1500萬元?!保ㄕ{研訪談記錄:1-20230414-1-2,寅街鎮副鎮長YC)
合作社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帶動彌渡農業產業的專業化發展,使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推進彌渡農業產業化的轉型升級。大理春沐源引入全球領先的技術及基礎設施,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于一體,深度融合數字農業技術,提高生產力水平。同時,利用數字農業技術進行科學管理,建成了春沐源數字農業體系,并已接入云南省數字農業系統。春沐源把新時代大數據技術運用到農業項目建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產業鏈,促進種業研發、試驗、種植、采摘、品嘗、觀光游覽、科普教育、農事體驗、民宿餐飲等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從調研典型案例的類型和特點來看。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和帶頭人的能動作用至關重要,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黨建工作與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載體,能夠有效降低交易費用和溝通成本,增強多方互信,推動合作社快速落地和先進模式的推廣。帶頭人的能動作用直接體現構建科學合理的長期利益分配機制,能夠發動與帶動群眾。同時,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和商業資本的引入不容忽視。
合作社的規范發展對于推進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關注合作社類型的分化是為了更好地分析與理解其中不同利益方之間的平衡和博弈。不同類型合作社的形成都是基于自身的現實狀況和資源稟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但合作社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對村民具有普惠性、帶動能力較強以及有利于集體經濟發展的合作社往往更能受到青睞。因此,大力發展此類合作社,能夠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舉措。
此外,存在準合作社組織形式等特殊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戶的自身能力有限、人力資本積累不足、農業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此外,面對企業或工商資本下鄉時,直接以合作社形式參與生產的條件和意愿有限??上纫胪獠抠Y本,再逐漸拓展合作形式。因此,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辦作用,進一步積極探索更為適宜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深度合作和廣泛受益。
四、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社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合作社發展當中,既有例如彌渡博潤蔬菜種植合作社、彌渡縣謀發肉牛養殖合作社等優秀案例,也有流于形式而未曾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僵尸社”和“空殼社”。一部分合作社缺乏科學管理體系和民主監督機制,財務制度不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此外,由于這部分合作社大多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強,品牌培育意識和意愿不足,參與市場競爭的動力不足,資金實力較弱。同時管理空殼化現象嚴重,缺乏實際運行規范,造成可操作性低、經營隨意性強等問題。雖然現實中不乏成功案例,但由于很多合作社的成立與運行僅為了達成考核指標和行政任務。由于利益方之間的博弈錯綜復雜,宣傳部門打造的“明星”或“樣板”合作社提供的成功模式在短期難以復制,進而加劇了合作社整體發展水平的不均衡。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具體而言,現有的土地政策難以突破,土地難以集中,無法滿足合作社大量的用地需求;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合作社面臨巨大的投資壓力和風險;直接資金補助較少,扶持形式缺乏多樣化和創新性;資金短缺、融資難,缺乏政策扶持意識。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干部群眾反映,合作社對于資金的需求較大,但由于合作社缺少抵押物、經營收益波動性較強和自身股權結構不穩定性等問題,致使其金融融資渠道相對不足。資金短缺和金融融資渠道匱乏使合作社在開展工作時容易陷入被動,無法有效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價值鏈的延伸和市場博弈力量的提升。受農村大環境的影響與有針對性扶持政策力度不足,長此以往進一步形成資金短缺和融資困難的惡性循環,進而加劇了合作社發展信心不足和不良借貸現象的出現。
(三)人才支撐不足,金融服務體系滯后
很多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完全依靠某一領域的種養大戶或鄉村能人的私有產業以及個人能力,依賴當地傳統的社會關系紐帶和樸素的勞作經驗。隨著發展的深入在人才選拔培養機制中將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而言,合作社的社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管理人員水平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人力資本積累;合作社發展嚴重依賴于帶頭人或領辦人的個人能力,人才梯隊的建設無從談起;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合作社發展需求;農業生產投資較難落實風險抵押,貸款難、額度小。此外,農業保險缺乏合理的制度設計,缺乏投保模式創新。同時,處于經濟弱勢地位的合作社不可避免地面臨人才與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小農意識濃重、產業核心競爭能力不足、市場經營意識薄弱、抗風險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目前,存在人才流失、科技支撐不足和金融服務體系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合作社發起人、核心辦社人員知識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應用能力較弱,金融服務水平較低;合作社內部人員能力和預期存在偏差,農村生產領域農業勞動力、基層一線農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嚴重短缺。
(四)存在精英把持現象,沒有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背景下,農民主體作用沒能有效發揮,存在精英把持現象。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創社人能力出眾、龍頭企業利益綁定或行政力量的介入都會導致出現精英把持現象。由于部分合作社的股權高度集中,普通社員一般只能按照合作社規定的出資額入股,“參與權”較弱且占合作社股份較少。此外,由于缺乏核心能力,沒有談判空間,普通社員只能被動加入,參與感不足。與之相對應的是股權高度集中在合作社理事長或理事會等核心成員,核心成員成為合作社內部實際運行管理的主體,存在精英把持現象。
普通農戶占社員的大多數,應作為合作社的主體力量發揮作用,但實際上往往是核心辦社人員帶動普通社員參與生產經營。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普通農戶只具備部分勞動力或土地要素,只能有限地參與到合作社當中,議價能力遠遠不及資本、科技和管理等要素的持有者。此外,伴隨著合作社的發展,提高全體社員的參與能力、參與意愿、參與程度能進一步激活生產要素和促進生產力發展。股權的存在使得普通社員難以有效參與到各項事務當中,進而難以有效表達利益需求,主體地位無法突顯,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得不到實現。受“精英化”和按照股權分配利潤等因素影響,普通社員受益少。因此,普通社員合作意識不強,參社熱情不高,主體力量逐漸“邊緣化”,不利于合作社的良性發展和可持續運行。
五、規范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和管理水平
首先,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堅持以服務社員為根本。其次,加強農資供應、農技指導、社會服務、產品銷售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能力建設,大力培育本土市場品牌,增強經營能力。再次,總結合作社行之有效的相關經驗,例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雙綁”模式。最后,開展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通過示范帶動、典型引路,打造合作社規范發展標桿和樣板。
(二)因地制宜探索合作社發展模式
努力開展機制創新,探索利用資源要素開展不同的合作模式。具體而言,鼓勵合作社與其他主體開展聯合合作;支持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鼓勵同業或產業密切關聯合作社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合作社發展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重視各方利益訴求,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尋求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政策對合作社發展的引導作用
充分發揮政策引導,支持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增強生產經營能力。同時,要落實稅收、用地、用電等政策,降低合作社生產經營成本。此外,要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和數字普惠金融建設,緩解合作社融資難題,加大保險保障力度,增強合作社抗風險能力。最后,加大隊伍建設和帶頭人培訓力度,強化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
(四)引入職業經理人從事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
首先,試點引入職業經理人和鄉村CEO制度。借鑒先進地區經驗,選擇具有資源和市場潛力的村作為試點,選聘優秀職業經理人,多渠道引入人才領辦村集體經濟項目,助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其次,建立農業產業、科技、金融、管理、社會化服務等多領域職業經理人培育政策。最后,規范職業經理人績效評估機制和薪酬標準,提升工作積極性,健全考核監督機制。
(五)支持小規模農業生產創業者
由于在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仍存在大量小規模農業生產者?,F階段,越來越多外出務工人員有意愿和有能力返鄉創業,但是缺乏足夠初始資金開展規模化生產。因此,政府可提供小額信貸和技術服務,進而聯合起來抵御風險。
注釋:
(1) 王越、劉余:《“社區嵌入”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2) 萬俊毅:《“公司+農戶”的組織制度變遷:誘致抑或強制》,《改革》2009年第1期。
(3) 崔寶玉、馬康偉:《合作社能成為中國鄉村治理的有效載體嗎?——兼論合作社的意外功能》,《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10期。
(4) 苑鵬:《中國特色的農民合作社制度的變異現象研究》,《中國農村觀察》2013年第3期。
(5) 王任、陶冶、馮開文:《貧困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減貧增收的機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0年第10期。
(6) 朋文歡、黃祖輝:《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助于提高農戶收入嗎?——基于內生轉換模型和合作社服務功能的考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7) 楊丹:《市場競爭結構、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與農戶福利改善》,《經濟學動態》2019年第4期。
(8) 溫濤、王小華、楊丹等:《新形勢下農戶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行為特征、利益機制及決策效果》,《管理世界》2015年第7期。
(9) 劉俊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貧困農戶收入及其穩定性的影響——以山東、貴州兩省為例》,《中國農村經濟》2017年第2期。
(10) 廖小靜、鄧衡山、沈貴銀:《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機制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11) 鄭雙怡、馮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農戶行為選擇邏輯與組織化》,《改革》2021年第11期。
(12) 鄭風田、王若男、劉爽等:《合作社自辦企業能否更好地帶動農戶增收?——基于縱向外部性與不完全契約理論》,《中國農村經濟》2021年第8期。
(13) 邢成舉、李小云:《精英俘獲與財政扶貧項目目標偏離的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9期。
(14) 李桃、劉生:《農民合作社中小社員“搭便車”行為與激勵機制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2年第5期。
作者簡介:丁士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3;黃龍俊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漢,430073。
(責任編輯 趙 亮)